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孔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喷雾干燥法和冷冻干燥一球磨法,分别制得丝素蛋白(SF)粉末和羟基磷灰石(HA)粉末。经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测试,表明SF粉末以无定型结构为主,HA粉末的结晶度较低。用模压成型法,将SF、HA粉末复合,以NaCl为致孔剂,制成平均孔径为157-220μm的SF/HA复合多孔材料。测试和分析结果说明,随着制备时NaCl添加量的增大,所制得的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及孔密度增大;随着材料内SF含量的增大,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减小、孔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盐析法制备聚乳酸多孔支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盐析/超临界CO2复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PDLLA及PDLLA—PEG三维多孔支架材料.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使用有机溶剂,不需较高温度,降低常规气体发泡法所需的较长时间.制备的三维多孔支架的孔隙率最高达80%,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孔径大小为100~500μm,符合组织工程支架的一般要求.此外还详细研究了CO2压力、温度、浸润时间等条件的变化对多孔材料的形貌和孔隙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HA粉体.采用造孔剂法,首次利用NaCl作造孔剂,将纳米HA粉体和NaCl颗粒按一定比例混合压制成型,经高温烧结制备出多孔含NaCl的HA材料.利用XRD、SEM、EDX手段研究多孔HA的组成成分、微观形貌、孔径尺寸及孔隙率.研究结果表明:NaCl是比较理想的造孔剂材料,可制备孔隙率、孔径尺寸、形貌可控的多孔材料.造孔剂含量为30%,尺寸在160~200目时,造孔效果最好;在烧结温度1200℃烧结时,NaCl会与HA发生反应,生成Ca5(PO4)3Cl,Ca9.54P5.98O23.58Cl1.6(OH)2.74等新的物相.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SBA-15介孔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用量介孔硅SBA.15(0、l%、2.5%、5%)对PMMA/SBA-15介孔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成功制备了PMMA/SBA-15复合材料。以乳液聚合法制备的PMMA/SBA-15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单体转化率和固体含量,随着SBA-15用量的增加,聚合过程中凝聚率增大、粘度减小,复合乳液具有较大的粒径及更宽的粒径分布。动态力学分析(DMA)测试表明:PMMA/SBA-15复合材料储能模量和杨氏模量明显增大,且在SBA-15用量为2.5%时复合材料模量最高。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表明:随着SBA-15用量增加,复合材料玻璃化温度提高。热重分析(TGA)结果证实复合材料热稳定性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静态条件下 HP(MA-VAc-MMA)多孔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HP(MA-VAc-MMA)多孔载体静态状况下固定化厌氧微生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孔高分子载体固定化微生物效果优于活性炭、活性污泥,固定化效果受单体组成、致孔剂、交联剂等的影响显著。当MA/VAC/MMA为4/5/1,用DVB与EGDA混合物为交联剂,PVAC与BAC混合物为致孔剂,用量分别为10%,20%,水解度大于30%,粒径40-60目的多孔共聚物栽体,固定化厌氧微生物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群子论的建筑石膏硬化体孔结构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模糊群子论模型在多孔材料中孔结构的评价作用及适用性,针对建筑石膏硬化体孔结构的不确定性,依据模糊群子论特有的多层性、模糊性和最可几性能,分析了其与建筑石膏硬化体孔隙率、孔分布和最可几孔径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表观密度方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水膏比下建筑石膏硬化体的孔隙率,采用氮吸附法和压汞法对不同水膏比条件下形成的硬化石膏体,进行孔分布和最可几孔径测试.结果表明:不论用哪种测孔方法,在孔径最可几分布测试的基础上,通过模糊群子论方法,可以获得不同水膏比对应下建筑石膏硬化体中孔径大小竞争参数.对于多孔材料而言,采用模糊群子论模型可对复杂的孔结构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有助于研究多孔材料吸放湿机理与传热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步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IPN),经过乙二胺氨解,得到新型疏水/亲水性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二胺互穿网络(polydivinylbenzene/poly acrylethylenediamine IPN即PDVB/PAEMIPN).孔结构研究表明,树脂的平均孔径达8.6~136nm.研究了混合致孔剂中良致孔剂与非良致孔剂的比例、两网质量比以及第二网交联度对树脂孔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非溶剂对多孔膜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以甲醇、乙醇、乙二醇或丙三醇为非溶剂,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多孔膜. 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铸膜液中没有添加非溶剂时,由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相对于水的扩散速度很快,导致多孔膜表面形成致密皮层,膜支撑层的孔结构为指状孔和海绵状孔相结合;而非溶剂甲醇和乙醇的添加,并没有明显改变多孔膜皮层的致密结构,支撑层仍然是指状孔和海绵状孔相结合;但是,多元醇的添加使制备的PVDF-HEP皮层和中间层具有较好的孔结构,孔隙率比较高. 丙三醇添加到PVDF-HFP的制膜液中,使多孔膜的皮层形成了均匀的微孔结构,膜支撑层为拇指状大孔结构,孔隙率达到81.3%.  相似文献   

9.
以镁粉和造孔剂碳酸氢铵为主要原料,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梯度多孔镁。研究了造孔剂梯度分布和烧结温度对梯度多孔镁孔隙特性、烧结收缩行为以及压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梯度结构中间层造孔剂含量的增加,梯度多孔镁样品的平均孔隙度升高,烧结收缩率、抗压强度以及杨氏模量均降低。此外,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梯度多孔镁样品的平均孔隙度降低,烧结收缩率、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均增加。造孔剂分布为质量分数5%15%的多孔镁样品经620"C烧结2h后,平均孔隙度为27.3%,烧结收缩率为11.7%,抗压强度为24.5MPa,杨氏模量为1.83GPa.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盐析/超临界CO2复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PDLLA及PDLLA-PEG三维多孔支架材料.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使用有机溶剂,不需较高温度,降低常规气体发泡法所需的较长时间.制备的三维多孔支架的孔隙率最高达80%,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孔径大小为100~500 μm, 符合组织工程支架的一般要求.此外还详细研究了CO2压力、温度、浸润时间等条件的变化对多孔材料的形貌和孔隙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滑石粉为主要原料,通过调节原料粒径、烧成温度、黏合剂用量、成型压力和烧成方式等参数,制备了多种硫酸铜参比电极(CSE)用多孔陶瓷头.测试分析了多孔陶瓷头的孔隙率、孔径及形貌结构、收缩率等性能参数,选取3种多孔陶瓷头制作了便携式硫酸铜参比电极并测试了其电极电位长期稳定性及寿命.结果表明,原料粒径、烧成温度、成型压力对多...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乙二醇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作为聚氨酯多孔膜的致孔剂,通过对聚氨酯多孔膜的电镜图、透湿性、接触角以及拉伸性能的表征与分析,探究乙二醇和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的用量对聚氨酯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醇,添加量在50%时,透湿量达到2929 g/(m2· d );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分别在5.77 M Pa ,451.3%,说明得到的聚氨酯多孔膜具有较高的透湿量、孔隙率以及较强的拉伸性。  相似文献   

13.
骨形态发生蛋白/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复合人工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制备β- 磷酸三钙(β- TCP) 粉末的新工艺,研究了多孔β- TCP 陶瓷( 多孔β- TCP) 的成型和烧结条件。检测结果表明,该材料的Ca/P 为1 .50 ,平均孔隙率为42 .3 % ,抗压强度为34 .8 kg/cm2 ,大孔孔径为400 μm 左右,小孔孔径为5 μm左右,,在生理盐水中有微量溶解,溶血、急性毒性和致热源性均在安全范围内。制得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与多孔β- TCP 的复合人工骨(BMP/ 多孔β- TCP) 。小鼠肌袋种植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兔桡骨缺损(1 .5 cm) 的骨修复实验结果表明,BMP/ 多孔β- TCP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多孔β- TCP 以及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 多孔HA,或多孔HAP) 。  相似文献   

1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Proton Exchanges Membrane Fuel Cell)水管理是其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利用多孔介质毛细压力理论建立了PEMFC梯度扩散层液态水传输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催化层/扩散层和扩散层/流道界面上相饱和度差值为一定值时不同结构扩散层的液态水通过能力,就扩散层孔隙率对液态水传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扩散层的过水流量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又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即如果扩散层具有较大孔隙率和较大孔隙率梯度,PEMFC可以发出更大的电流密度,而膜电极可能不会产生水淹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APS为引发剂,MBA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XG~AM接枝共聚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分别研究了丙烯酰胺用量、碱用量、聚合温度、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黄原胶与丙烯酰胺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当m(AM)/m(XG)为6:1,m(NaOH)/m(AM)为1:1,聚合温度为60℃,m(MBAA)/m(AM)为0.04:1,m(APS)/m(AM)为0.07:1时,树脂对去离子水的吸收倍率可达1240g·g^-1,对0.9%NaCl溶液的吸收倍率达到235g·g^-1.  相似文献   

16.
以益阳黑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02萃取技术提取黑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夹带剂浓度和夹带剂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固定萃取时间为2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根据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得出茶多酚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100mL/150g,得率为(0.190±0.004)%.咖啡碱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300mL/150g,咖啡碱得率为(0.457±0.036)%.  相似文献   

17.
对淀粉微球致孔方法及多孔淀粉微球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微球制备的基本条件并且进行了优化。用于制备淀粉微球的最佳条件为:玉米淀粉质量分数为5%,交联剂用量0.28g/g,乳化剂用量为0.05g/mL,油水相体积比3∶1,机械搅拌速度600r/min,由这些因素组成了油包水反相乳液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微球致孔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使用冷冻干燥法和加入致孔剂法对微球致孔,得到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成孔效果并且研究了不同PEG6000添加量对微球孔隙率的影响。以亚甲基蓝作为模拟药物,研究了多孔微球的药物负载性能,在PEG6000添加量为淀粉质量的30%时,多孔微球的孔隙率为89%,载药量为158mg/g。  相似文献   

18.
采用等静压成型法制备丝素SF/羟基磷灰石HA复合多孔材料,通过对材料形态结构、密度、孔隙率、透气性及抗弯、抗压性能等的测试和分析,研究了致孔剂NaCl添加量对SF/HA复合多孔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cl为致孔剂能够制得SF/HA复合多孔材料,致孔效果明显,孔呈三维空间结构,当NaCl添加量达到400%~550%后,材料内孔与孔之间连通性有较显著的改善.SF/HA复合多孔材料的孔结构有利于养料和代谢物的运输交换,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便于骨组织的长入,其生物降解性有利于骨组织的改建和塑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在溶胶中引入有机胺类模板剂,制备了轻质带孔BaFe12O19(缩写为BaM),从而降低了BaM的密度。实验中通过采用多种测试方法分析发现正丁胺所起的模板效应优于三乙胺和三乙醇胺。利用N2等温吸附技术测得以正丁胺为模板剂制得的纳米介孔钡铁氧体平均孔径为9.42nm,比孔容积为0.026cm^3/g。由AJ-Ⅲ型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形貌及粒径进行观察,加入模板剂(正丁胺)的条件下,产物的结晶基本完好,平均粒度为119.550nm,其中最小颗粒为22.039nm。  相似文献   

20.
锐钛型介孔纳米TiO2粉体的制备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沉淀法.以水溶液为反应体系,无机物(硫酸氧钛和氢氧化钠)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模板剂,制备出了锐钛型介孔纳米二氧化镳粉体,并对产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比表面仪、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分群场发射透射电镜等仪器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到具有比表面积121m^2/g、晶粒尺寸12nm、介孔平均孔径10nm、多孔粒径〈100nm等特征的锐钛型介孔纳米二氧化钛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