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测井资料在江陵凹陷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希鹏  张青 《断块油气田》2010,17(5):637-641
以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江陵凹陷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讨论了利用测井曲线叠合法计算有机碳质量分数时需要考虑的多种影响因素,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及校正方法研究,从而提高了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精度。同时根据判别分析原理,选取对烃源岩最为敏感的自然伽马能谱、地层密度、声波时差和电阻率等测井参数,建立了烃源岩判别分析函数,提出了利用判别系数预测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方法。上述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在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烃源岩评价中进行了应用,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在测井上具有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高、声波时差高、伽马高、密度低等基本特征。测井资料不仅可用来定性识别烃源岩,而且还能定量预测有机碳含量。近半世纪不断探索出的预测模型,可概括为定性识别模型、单参数等效体积模型、双参数交汇图半定量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测井曲线叠合模型(即ΔlogR技术)、模糊数学模型6种类型。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番禺4洼文昌组烃源岩实测有机碳含量与同井段电阻率、中子、声波、伽马和密度等测井参数之间的相关程度比较均衡,因此由这5种测井参数构成的五元回归方程代表着最佳定量预测模型。对番禺4洼一口井文昌组进行了全井段有机碳含量预测,经岩性描述、实测有机碳含量检验,认为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测井资料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有机质分布的非均质性和取样人为性等因素的影响,常规的岩心取样分析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方法常有一定的偏差。利用测井资料信息连续性的特点,通过建立声波时差和电阻率与有机碳含量间的定量关系模型,求取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上的连续分布值,从而为正确评价烃源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段近年来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致密油藏,但其源储配置关系尚不明确,急需建立有效的烃源岩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烃源岩岩心实验室分析资料及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声波时差、电阻率及铀为反映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敏感参数,利用ΔlgR 法与铀-TOC 回归拟合法建立了烃源岩定性及 TOC 含量定量解释模型;同时,探索了利用特殊测井系列岩性扫描测井技术计算地层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铀-TOC 回归拟合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烃源岩 TOC 含量的变化趋势,且计算简便,能够为该区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岩性扫描测井方法在该区计算 TOC 含量精度稍低,但该方法不受环境因素控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油藏岩性及烃源岩精细解释。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主力烃源岩测井预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惠州凹陷文昌组与恩平组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和中子孔隙度等测井参数对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的响应特征,建立了单井及惠州凹陷综合的五元回归定量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2口钻井进行了泥质烃源岩TOC测井预测,获得了这些井文昌组、恩平组烃源岩连续的TOC曲线,并按陆相泥质烃源岩评价标准计算了好与很好、中等与差烃源岩的厚度。结果表明,TOC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大多在20%内,且单井模型略优于综合模型。层位上,恩平组中等烃源岩厚度比例在50%以上,其次为差烃源岩,好烃源岩厚度占比一般低于20%;文昌组好与很好烃源岩厚度比例大多高于75%,因此文昌组烃源岩整体优于恩平组。横向上,惠西半地堑最优,惠东半地堑次之,惠南半地堑与惠北半地堑烃源岩相对不够发育。烃源岩测井预测纵向分辨率高,但受钻井分布所限难于揭示烃源岩空间展布。测井约束下综合地球物理烃源岩评价应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近海盆地勘探受到钻探成本限制,实际收获的烃源岩样品相对有限,难以对单井进行烃源岩整体评价。目前烃源岩评价研究中,常利用测井资料建立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对烃源岩进行评价。但是单一测井评价方法难以定量评价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需要多种方法互相结合。此文建立了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模型,并依据电阻率法、自然伽马能谱法、聚类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原理,对惠州凹陷古近系井点进行优质烃源岩识别与评价,并将测井资料评价处理成果与岩心的有机地化、地质录井资料相互检验,得出了适合该地区烃源岩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总有机碳是烃源岩测井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对于确定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以及吸附气含量预测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总有机碳含量的预测方法,以加拿大H区块烃源岩为例,在收集测井资料、实验分析总有机碳含量基础上,分析总有机碳含量与常规测井资料之间的相关性,以相关性分析结果为依据,选择自然伽玛、补偿密度、中子孔隙度、光电吸收截面、自然伽玛能谱-铀以及深浅电阻率的相对变化作为基础参数,建立总机碳含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预测的总有机碳含量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加以对比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测井资料相关性分析建立的总有机碳含量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于总有机碳含量预测具有较高精度,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模型对H区块后续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有利区分析和吸附气含气量预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利用Δlog R技术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效果较差的问题,依据一一映射原理,利用归一化方法对Δlog R技术进行优化,并引入自然伽马参数,建立优化的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可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也可预测浅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引入自然伽马参数,有助于减少非烃源岩高阻段对总有机碳含量预测的影响,增强预测模型的抗干扰能力;将所有参数归一化,不仅消除测井仪器不同等因素带来的误差,也降低运算过程中数据的复杂程度。结合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南部洼陷勘探程度较低,使用测井仪器种类较多和沙三段中亚段烃源岩埋藏较深、声波时差较低的勘探现状,分别利用Δlog R技术和优化的Δlog R技术对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相比Δlog R技术,优化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提高了0.371,估计标准误差降低了0.139,表明优化的Δlog R技术能够较好地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另外,利用优化模型预测东濮凹陷西南部洼陷总有机碳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区。  相似文献   

9.
有机碳测井评价方法及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华云  项建新  刘子文 《测井技术》2000,24(5):372-376,381
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盆地生油岩有机质丰度进行合理的定量估算。主要是利用法国石油研究院提出的生油岩岩石模型,借助岩心,岩悄或井壁取心等样品的有机碳实验分析数据对常规测井曲线(主要是声波、电阻率等)进行标定,初步实现了利用测井采集的电阻率和声波等大量连续数据直接估算总有机碳含量。这种方法在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三段烃源岩地层得到了验证。对计算机测井分析结果和实验室样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表明,  相似文献   

10.
用测井信息获取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朱光有  金强  张林晔 《测井技术》2003,27(2):104-109,146
由于烃源岩中含有有机质,所以它比其它含较少甚至不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在声波时差测井、密度测井和电阻率测井中有一定的差别,而且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与这种差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济阳坳陷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这种关系建立了用声波测井、电阻率测井和密度测井的数学模型来定量计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一种改进方法;并利用胜利油区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Tmax、Ro等与深度的关系;同时还建立了S2与TOC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计算出氢指数,运用Tmax与氢指数划分干酪根类型图版,从而可以获得烃源岩干酪根类型。用该方法计算出烃源岩的TOC、S2、成熟度、干酪根类型等参数与实验室分析化验出的数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TOC含量是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受油基泥浆污染,下刚果盆地A区块可用于实测Madingo组烃源岩TOC含量的样品较少,且分布不均匀,难以进行定量评价。而地球物理资料蕴含着烃源岩的多种地球化学信息,可以有效地定量预测TOC含量。以研究区实测TOC含量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交会分析寻找与TOC相关性较好的测井参数,分别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改进的ΔlgR法和BP神经网络法预测TOC值,并比较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优选计算方法并进行单井TOC含量的测井定量预测。结合三维地震数据建立测井预测TOC含量与井旁道地震属性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计算TOC数据体。结果表明:研究区与实测TOC相关性较好的测井参数包括密度、自然伽马和声波时差;BP神经网络法预测效果最好,单井预测TOC结果和实测TOC值相关系数高达0.9542;研究区TOC三维定量预测结果呈“垂向上层状分布,平面上北东低、南西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测井参数与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之间存在某种响应关系,可以利用测井参数对TOC进行预测。建立了陆丰凹陷文昌组烃源岩TOC和电阻率曲线、声波时差曲线、中子孔隙度曲线、自然伽马曲线和密度曲线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曲线叠合模型,探讨了3种模型对TOC预测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模型对陆丰凹陷文昌组半深湖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烃源岩的TOC预测效果较好,对滨浅湖亚相的预测效果较差;BP神经网络模型比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效果好;曲线叠合模型预测效果较差。在实际应用中,BP神经网络模型适用于测井参数与TOC难以用显式函数表达,且有足够大数据量的地层;多元回归模型适用于测井参数与TOC有明显相关性的地层;曲线叠合模型适用于伽马曲线对黏土和有机质含量响应明显的地层,并且目标曲线在非烃源岩层能较好叠合。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分析,可向该坳陷其他次级凹陷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烃源岩识别评价是油气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常规的岩心样品分析虽能提供准确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但受样品来源和分析化验经费的限制,单口井往往很难获得连续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要。测井信息纵向分辨率高、资料连续准确,且烃源岩在测井曲线上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通过对前人烃源岩测井识别评价研究成果的充分调研,详细地阐述了烃源岩在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和中子等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基于此开展烃源岩测井识别评价。为不断提高烃源岩测井评价精度,国内外学者研究了测井信息与烃源岩定量化学指标的对应关系。系统介绍了多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烃源岩定量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可直接获取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等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实测数据与测井信息相关分析,建立了柴西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与电阻率和声波时差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对柴西地区125口井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下干柴沟组4套烃源层的大量评价数据和用此数据编制的烃源灶平面分布图。综合考虑烃源岩分布面积、厚度和成熟度,柴西地区主力烃源灶为下干柴沟组,次要烃源灶为上干柴沟组。烃源灶的分布控制了柴西地区的油气聚集,已发现的油气藏大都紧邻或围绕主力烃源灶分布。根据这一规律,南乌斯东西两侧、油泉子西侧、红沟子构造带、大风山等地区可作为下步勘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岩由于成岩-固结早,烃源岩排烃的动力主要是水热增压和生烃增压。通过碳酸盐岩烃源岩不同有机碳含量样品温、压关系的模拟实验,建立了增压值与温度的数值关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过程中生烃增压值远高于水热增压值。碳酸盐岩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大小主要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温度的影响。对于同一烃源岩来说,随着热演化程度增高,生烃增压值迅速增大;当热演化程度相当时,生烃增压值与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若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过低,烃源岩产生的生烃增压值不足以有效地把烃类排出烃源岩。由于碳酸盐岩烃源岩中含水量通常很低,则生烃增压特别是生气增压对排烃而言更为重要。因此,碳酸盐岩烃源岩遵循生烃-增压-超压-压力释放-排烃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开采,而TOC含量是评价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TOC含量, 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为了得到连续的、整体的TOC含量数据,达到对页岩含气层位有机碳含量的定量化预测的目的,以涪陵地区A井为例,从目的层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实测TOC含量出发,结合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采用多参数优选、交会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及ΔlgR法寻找与TOC相关性最好的参数,并以此建立区域性的统计学方程。利用该拟合关系式,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叠后反演,计算出TOC数据体。结果显示,预测TOC结果与实测值高度吻合,相关性好,误差小。计算得到页岩目的层位TOC含量为0.5%~5.15%。其中目的层第一段TOC含量为1.9%~5.15%,为优势层段。地震反演得到的TOC连井分布和平面分布特征与研究区4口井的实测与计算TOC值连井对比所表现的分布特征一致。表明用岩石测井密度与TOC关系所预测的TOC分布是准确可信的,此方法可以应用于涪陵地区页岩的勘探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生油岩的测井响应特征以及生油岩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生油岩的依据是生油岩在不同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采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定性识别生油岩,利用声波法和电阻率法定量计算生油岩参数,根据岩心分析的有机碳含量与铀、钍、钾的关系回归计算评价生油岩等多种方法,对王46井孔店组地层生油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出王46井孔店组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成熟度和有机质类型等。最后依据岩心分析资料,对不同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对比分析,证明了利用测井资料对该井生油岩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