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修复现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涵养水分、净化水体等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结合长江中下游湿地情况,就长江中下游湿地不合理利用、河岸带资源的减少、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中下游湿地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文章分析了湿地的功能、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意义、河岸带的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与已建护岸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湿地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平顺抛石护岸是长江中下游岸坡防护较为长见的形式之一,主要作用是增强岸坡的抗冲刷能力,提升岸坡的稳定性。文章以长江扬中河段落成洲右汊口门右岸岸坡防护设计为例,就设计、计算、布置等进行阐述,以期对同类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受兴山县新县城建设和古夫河上游水库运行等因素影响,古夫河兴山县县城段河道生境条件遭受破坏,出现河道自然水文过程消失、河道自然几何形态消失、河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城市河道功能弱化等问题。在分析适用于该河段河道生境修复方法的基础上,拟定了河道生境修复的设计原则,提出了河道岸坡生境修复、河道横断面和纵断面形态修复等生境修复方案,可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廖小永  罗恒凯 《人民长江》2008,39(13):72-74
地质勘测资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岸坡局部地段,特别是洞庭湖和鄱阳湖区,普遍发育有淤泥质土,遇水容易饱和,一般接近或大于液限,承载力很低,易形成软弱基面,影响岸坡的稳定.主要根据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实践,总结了淤泥质引起的岸坡破坏的基本模式,对其引起岸坡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岸坡破坏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小清河生态系统功能与现状问题,从流域尺度出发,阐明生态修复的目标,提出水质水量、植被、湖泊湿地及岸坡修复4方面生态修复工作重点,为小清河生态修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将生态型岸坡结构技术与植物种植技术相结合,针对河道贫瘠岸坡等自然生态脆弱衰退区,选择适应于寒区的生态型材料及岸坡结构型式,采用或坡型或垂直型岸坡结构进行岸坡加固,使其既可以满足工程安全要求,又可以使生态系统实现自身修复。该岸坡结构适应范围较广,基本不受地形、坡高、有无水体的限制,既可以解决中小河流的生态修复问题,又可以用于高陡、贫瘠、崩塌山体、库岸等岸坡的生态修复。为寒区生态护岸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且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态河岸带的概念及功能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生态河岸带是以自然为主导的,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河岸带具有结构稳定性、景观适宜性、生态健康性以及生态安全性等特征。生态河岸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具有自然保护功能、社会保护功能以及休闲娱乐功能。根据其功能的差异,从纵向和横向上,可以将生态河岸带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流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关键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向鄱阳湖五河及湖区分布广泛的岸坡及滨水带区域,辨析了滨水带纵横向上的空间差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生态防洪堤岸、生态水利血防、生态岸坡净化等单项关键技术的思路。通过分析单项技术的功能属性及其适用范围,明确了不同区域相协调的关键技术总体布局,初步构建了包括对象层、功能层、技术层、效果层和应用层的河湖生态岸坡及滨水带综合治理关键技术体系,为在鄱阳湖五河及湖区典型区域开展技术应用试验打下了基础。研究成果对其他类似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江南京段河岸带整治工程的建设历程、现状及问题,提出将长江南京段河岸带分为护岸(水上护岸和水下护脚)、河滩和支流入江口3个部分来进行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同时构建由防洪堤生态修复技术、河滩湿地营造技术、支流入江口净污技术构建的长江南京段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具体分析了上述单项技术在南京段河岸带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分布着较多洲滩型湿地,存在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以长江中下游典型江滩湿地——绿水湾湿地为例,针对其湿地生态系统原始风貌与结构完整性受损严重的现状,以近自然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提出以涉禽、游禽为指示物种,在满足长江防洪要求、水文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生境类型及空间总体布局,采用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文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3项关键技术进行湿地生态系统重构,并提出关键技术方案。提出的湿地生态系统重构思路、关键技术与方案,可应用于南京市江北新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并为长江中下游洲滩型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11.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耗水量变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河流域水资源极其匮乏,加之地区上的配置不均衡和中游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黑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该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耗水量占流域耗水量的85%以上,是黑河的主要耗水区和径流利用区。利用黑河上游控制站莺落峡站和中游控制站正义峡站水文资料,分析了黑河中游耗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黑河中游耗水量在4.4亿m^3左右,比较稳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耗水量明显增加,80年代耗水量比70年代以前增加了1.97亿-2.49亿m^3;90年代耗水量又比80年代增加了1.64亿m^3左右;80年代以来流域耗水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是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河流生态需水是维持河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按生态水文节律形成具有时空和能量特性的径流过程。从研究河流生态系统特性和河流生态水文节律入手,构建河流标准生态径流(最小生态径流、适宜生态径流、最大生态径流、生态洪水脉冲)体系并分析其内涵,组成能反映河流生态系统需水的流量管理系统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流生态用水预警制度和流量危机管理机制,探讨保障生态用水安全的调度和管理模式。以长江流域中下游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问题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极端干旱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近些年来对干流开发利用缺乏全面规划 ,上、中游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 ,加上源流来水量减少 ,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里木河干流治理要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绿色走廊、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 ,采取必要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加强节水工程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控制上、中游耗水 ,增加下游生态用水 ,逐步恢复下游生态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如何进行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消落带复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位于三峡库区的澎溪河流域消落带为例,在阐述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策略和技术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持续10余年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分析了植物物种筛选及种源库建立、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多功能基塘修复、复合林泽修复、多维湿地修复、地形-底质-植物-动物协同修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其成效。结果表明,所筛选的植物耐淹性能及存活状况良好,修复后的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提升、面源污染削减效果明显。澎溪河流域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解决了大幅度水位变化和冬季深水淹没的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为大型湖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方法及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不同水平年中线不同调水方案对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以及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对中线可调水量的制约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汉江中下游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分别于2019年6月(丰水期)和2020年1月(枯水期)在汉江中下游选取20个监测断面采集水样,监测水体中Cu、Zn、Pb、Fe、Mn、As、Se和Cd 8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汉江中下游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水体重金属污染以Fe、Mn为主,其他6种重金属浓度均满足地表水Ⅱ类水标准。汉江中下游水体中Fe和Mn含量沿程波动较大,二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Fe和Mn含量最大值在支流竹皮河,其中Fe浓度超标4.63倍,Mn超标13%;此外,位于汉川市的S17断面Fe元素含量超标3.89倍。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水体重金属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评价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大部分水体水质良好,钟祥市和汉川市是汉江中下游重金属污染相对较重的两个城市,支流竹皮河的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刘巍  杨霞  容誉 《人民长江》2019,50(2):79-82
通过调查和分析汉江中下游流域各污染源,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为污染负荷指标,分析了流域污染负荷现状,确定了主要污染源。在此基础上,选择COD和NH_3-N作为计算因子,利用一维水质模型测算汉江中下游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江汉污染源主要为中心城镇生活污染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 2015年排入汉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污染负荷量为340 572. 15 t,以COD为主;潜江段以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源为主,其他均以城镇生活污染源为主。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可推知,汉江中下游干流河道COD的水环境容量目前尚较富足,但NH_3-N的水环境容量已接近负荷阈值;汉江中下游支流唐白河、竹皮河和天门河的COD和NH_3-N水环境容量均较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动态演变趋势,能够快速识别流域整体健康水平和退化程度,为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采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了赤水河流域1980—2015年6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特征,采用InVEST模型综合评估了赤水河流域的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碳存储和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分析了35年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未发生显著变化,保持了相对天然的生态系统状况。流域产水量近年来略微增加,中下游是主要的产水区。流域整体土壤侵蚀状况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面积近年来略微增加。赤水河流域为碳源区,流域碳储量呈降低趋势。流域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约为0.78,生境质量整体呈改善趋势。研究可为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配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给汉江中下游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调水影响,汉江中下游的水流量和水环境容量将减小,汉江水质,生态环境将面临新的问题;应该充分全面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加快四项配套治理工程,即引江济汉、兴隆枢纽、局部航道整治、部分闸站改造工程的建设,以减少调水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