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吸、隔声等被动噪声控制方法,适用于中、高频噪声的控制;主动噪声控制是利用声波的相消性干涉来达到降噪的目的,能够有效降低500 Hz以下的低频噪声。针对各自的不足,提出结合使用二者控制噪声的方法,在传统消声结构的基础上附加采用多通道FXLMS算法的主动消声系统。该装置充分发挥主、被动控制的长处,使用被动方法控制中、高频噪声,采用主动控制抵消低频声。实验结果表明主、被动噪声控制方法扩展降噪频带范围,改善降噪效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宋雷鸣  孙守光 《振动工程学报》2004,17(Z2):1113-1115
对列车运行引起的钢轨振动和噪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钢轨振动、噪声的基本特征.采用自由阻尼、阻尼材料加添加物、钢轨噪声控制器三种噪声控制方法对钢轨进行了处理,实验验证了不同方法的噪声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阻尼材料加添加物具有较好的中高频噪声控制效果,采用脉冲激振对比实验的降噪效果可达6~8 dB,而钢轨噪声控制器在中低频处的噪声控制效果较好,采用脉冲激振对比实验中低频降噪量4~6 dB.由此可见阻尼材料加添加物和钢轨噪声控制器两种钢轨噪声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联合应用可望得到较好的噪声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姜丽飞  李传光 《声学技术》2003,22(Z2):304-306
1引言 众所周知,噪声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多年来,人们在不断探索控制噪声的有效方法.[1]传统的无源噪声控制(用吸声材料吸声、阻尼处理等)在高频段取得了较好的消声效果,但在低频段消声效果不理想;而有源噪声控制技术(Active Noise Control ANC)以其独特的优点为低频噪声控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由于噪声是时变的,为了达到对噪声的实时控制,自适应有源降噪控制技术(Adaptive Active Noise Control AANC)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声学理论、控制理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高速信号处理器DSP的开发成功而蓬勃发展起来.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目前车内振动与噪声主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振消声或以声消声方面,为解决消声与消振无法同时兼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滤波-X最小均方算法(FXLMS)和滤波-U最小均方算法(FULMS)的车内噪声FXFU-LMS声振混合主动控制算法。以在某轿车中采集的振声传递函数为基础,在每次迭代中,首先采用FULMS算法对振动信号进行主动振动控制;然后利用振声传递函数计算出控制前后振动辐射噪声的减少量,得到进行振动主动控制后的耳侧噪声;最后采用FXLMS算法进行主动噪声控制,依次循环直至稳定。结果表明,FXFU-LMS算法能有效抑制车内噪声,且与传统FXLMS、FULMS算法相比,该算法残余误差更小,收敛速度更快,可以兼顾振动与噪声控制,更适用于车内噪声主动控制(ANC)。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基于无源主动噪声控制思想的一种新型消声器。该消声器采用前馈控制,利用双通道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实时处理当地有调噪声,控制器智能决策后,控制伺服电机驱动执行机构调节声波干涉频率,对低频有调噪声进行最优化干涉消声。  相似文献   

6.
静音箱在噪声控制中有良好的降噪效果。根据噪声源的分布及控制特点,把箱体内噪声控制分为四个控制区。根据不同分区内噪声的特点,在不同控制区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噪声控制技术.在箱体尺寸受限制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较大的降噪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轿车车内异常噪声现象,通过道路试验进行了噪声源识别,发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是异常噪声的主要来源.因此,采用共振消声的原理,设计了合适的共振腔,降低了低频噪声成分,并采用阻尼降噪技术,对空气滤清气的支架进行了处理,降低了高频噪声成分.从而使车内的异常噪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声音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评述主动噪声控制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声学和控制学角度系统分析了传统主动噪声控制技术(以声消声)的机理和工程背景问题。从中论述其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噪声控制实际阐述主动噪声控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智能模糊控制策略的有源消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源消声是一种有效的低频噪声控制方法,由于空间有源消声过程具有时变性和非线性,传统的自适应算法不能进行很有效的控制。本文采用智能模糊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智能模糊控制策略的有源消声系统,通过实验与传统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消声效果作对比分析,证明智能模糊控制器不但控制速度快,易于实现,而且消声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吸粮机的噪声较大,由于受结构限制,给噪声控制带来困难。本文介绍CXLY—100型吸粮机的降噪设计。采用改变声源布局和采用消声、吸声、隔声等方法,使噪声达标。  相似文献   

11.
自适应管道有源降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降噪问题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管道噪声中,中高频部分可用传统的无源方法即阻性和抗性消声器来解决.对于低频,阻性消声器的效果很差,如用抗性消声器,则往往又存在几何尺寸的限制问题,此外,阻性和抗性消声器还会引起风道中的压力损失、降低风速、减小风量.而有源消声对低频噪声的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积小、安装和更新容易、几乎不会造成气流的压力损失.所以,有源消声在通风、空调管道的噪声治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振动控制研究中的小波包降噪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木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地震波或实测地震波进行输入,这些地震波往往受到椒盐噪声、脉冲噪声、高斯噪声等多种高频噪声的干扰,影响了振动控制研究的效果.提出一种小波包降噪的处理方法,用以降低高频噪声干扰和简化地震波有效特征向量提取.把实测地震波与降噪处理的地震波应用在一般结构主动控制理论研究中,运用LQR控制算法,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经降噪处理前后主动控制地震响应变化非常小,控制系统对于实测地震波的干扰成分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噪声主动控制LMS算法基础上,考虑人耳听觉感知的后掩蔽效应,推导出Post-masking LMS算法。以汽车车内噪声主动降噪为例,分别采用LMS与Post-masking LMS算法,在Matlab环境中对实测的不同车速下车内噪声信号进行有源噪声控制仿真试验,结果表明Post-masking LMS算法能在传统LMS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车内噪声响度水平,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和主观听觉感受。  相似文献   

14.
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在潜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阐述了有源振动噪声控制技术中控制器、作动器和传感器三大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基于有源结构声控制已逐步成为未来主动噪声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介绍了振动主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振动主动控制和噪声主动控制两个方面,介绍了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舰船减振降噪中的应用现状,针对潜艇声隐身设计中被动振动噪声控制措施存在的不足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空间和有效载荷有限的潜艇中的应用前景,列举了未来潜艇声隐身设计中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可能的应用场合,以期为提高我国潜艇的隐身性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指出其对于提高潜艇的声隐身性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主动噪声控制领域普遍使用前馈控制,但是其要求能够获得有效的参考信号,因此在许多不能得到有效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反馈控制。相比于单通道系统,虽然多通道主动噪声控制具有更优的降噪性能,但是存在着计算负荷较大的不足,采用分布式控制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实验结果表明分布式多通道反馈主动控制具有良好的降噪性能。  相似文献   

16.
现有自然通风隔声窗无法有效解决中低频噪声问题,将有源控制技术应用于自然通风隔声窗上,结合聚氨酯吸声棉、微穿孔板,验证了主被动控制系统分别在100 Hz~400 Hz,400 Hz以上范围内可以有效降噪,且整窗隔声性能等同于普通窗全关状态,并在出风口降噪量可以达到32.6 dB(A)。  相似文献   

17.
以海上平台暖通空调系统噪声为背景,分析海上平台暖通空调系统噪声的来源和产生机理,结果表明海上平台暖通空调系统噪声除了暖通空调设备噪声外,还存在环境噪声和管路再生的二次噪声。基于噪声控制理论,提出了海上平台暖通空调系统的消声降噪控制措施。该研究工作为今后海上平台暖通空调系统的消声降噪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机电产品具有的多谐频噪声特性,提出一种多路分离式模拟滤波与数字PID相位自动跟踪相结合的模数混合主动噪声控制方法,消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谐频管道噪声消除中稳定有效。针对目前三维声场主动噪声控制工程应用难的状况,提出利用通风道或窗结构将三维声场聚声为一维声场实现主动噪声控制的工程技术并以干式变压器为对象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室内变电站主变室通风口的散热与噪声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往复振荡消声结构对室内变电站散热通风口进行消声降噪处理,并通过对宣化变电站噪声治理的工程实践,验证了往复振荡消声技术能在散热通风的同时起到降噪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文群  吴新跃  张萌 《声学技术》2008,27(4):577-583
对噪声主动控制技术、杂交阻尼技术、压电分流阻尼技术及压电阻尼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通过现状分析,指出需要进一步发展成熟的流、固、声及电的多重耦合有限元分析方法;认为采用压电分流阻尼技术,以及与高分子阻尼材料及一些消声结构的结合,可以有效控制低频及宽频带噪声;压电阻尼复合材料的消声机制中,应该考虑微粒局域共振产生的消声作用,需进一步深入其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