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晓峰  王斌 《河北冶金》2023,(12):28-32+39
控制转炉出钢过程中的下渣量一直是冶金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转炉出钢挡渣技术的发展,并重点分析了三种典型的挡渣技术,即滑板挡渣法、气动挡渣法以及挡渣棒挡渣法的工艺特点和应用效果。滑板挡渣技术利用上滑板与下滑板之间的流钢孔错位,从而达到控渣出钢的目的,具有滑板开闭迅速、不受出钢口寿命和炉渣粘度的影响、与下渣检测技术配合可以实现转炉一键式自动出钢的特点,该技术挡渣成功率可以达到99%以上,炉下钢包渣厚可以稳定控制在50 mm以下,效果最佳;气动挡渣技术可以通过插入出钢口的喷嘴喷出高压氮气射流,从而将炉渣挡回转炉内,该技术是无形挡渣技术的一种,具有运行成本低、效果佳的优点,但是其设备故障率偏高,同时会降低出钢口的使用寿命,故在国内未得到普及推广;挡渣棒挡渣主要采用导向杆导入出钢口方式,确保挡渣塞能够准确到达出钢口位置,从而达到挡渣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设备投资低、效果较好等优点,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转炉出钢口的损坏机理,找出了出钢口寿命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优化出钢口热换工艺、优化出钢口尺寸和材质、提高出钢口填料性能、降低出钢温度、推广挡渣挂渣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出钢口寿命。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转炉的各出钢口均增加一套滑板挡渣装置和注流渣自动检测系统,同时在转炉耳轴被动侧新增一套液压站,并经生产实践,在转炉工序实现了少渣、滑板挡渣出钢过程自动挡渣成功率大于98%、进入钢包渣层厚度≤30mm。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钢水质量,减少出钢过程下渣量、提高合金元素收得率,唐钢公司第二钢轧厂对转炉挡渣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了挡渣球结构、出钢口形状、挡渣球的加入方式。优化后,挡渣成功率提高约10%;出钢下渣量减少了30%以上;平均回磷量可控制在0.008%以内;硅锰合金吸收率提高了约7%,碳化硅收得率提高约15%,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且有利于提高精炼效果。  相似文献   

5.
转炉出钢口滑板挡渣是现代转炉炼钢的一项先进技术。本文介绍了滑板挡渣技术在宁波钢铁180t转炉的应用情况、滑板挡渣机构的工作原理、设备构造和操作工艺,也对应用该技术取得的提高钢水纯净度、降低脱氧剂和合金消耗等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责任公司炼钢厂在2座l00t和1座120t转炉上采用滑板挡渣出钢工艺代替原有的挡渣塞挡渣出钢工艺的情况。实践表明,采用滑板挡渣出钢时,滑板自动关闭成功率达100%,自动下渣检测成功率达98%以上。转炉实现了少渣出钢,为冶炼高品质钢种提供了技术保障,品种得于拓展。  相似文献   

7.
杨丽  王三忠  郭永谦 《炼钢》2011,27(6):12-15
简述了转炉挡渣工艺技术及滑板挡渣法的原理、结构和控制过程,并结合安阳钢铁集团公司150t转炉滑板挡渣系统的应用,介绍了适应性改造的措施和实际效果。滑板挡渣工艺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回磷及出钢过程的下渣量,达到优化钢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钢宣钢现有挡渣工艺存在的弊端,开发应用了滑板挡渣技术,并对其工作学理及工艺流程做了简单介绍。滑板挡渣出钢技术可在0.3 s内自动完成滑动水口的全开或全闭,实现对出钢过程中前期渣和后期渣最有效地阻挡;红外下渣检测系统与PLC控制系统的联合应用,可实现出钢过程中下渣的自动检测,挡渣成功率高达100%,转炉出钢下渣量控制在30 mm以下,回磷量稳定控制在0.003%以下。滑板挡渣工艺设施运行可靠,为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高端品种钢开发奠定了基础,为河钢宣钢"普转优,优转特"战略的实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转炉出钢口长寿化与挡渣出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甘国建  刘新  熊开伟 《钢铁钒钛》2001,22(3):64-67,72
在攀钢120t转炉应用整体出钢口及挡渣出钢技术,达到了提高出钢口使用次数,稳定出钢时间和出钢温降,减少下渣量和提高合金收得率的效果,为减轻劳动强度、稳定工艺操作、改善钢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娥  ;张春杰 《宽厚板》2014,(2):27-30
通过对转炉出钢过程中前期渣、中期渣和后期渣的分析,系统对比了挡渣球、挡渣塞、气动挡渣和滑板挡渣等挡渣方式的挡渣效果。滑板挡渣通过PLC自动控制系统采集转炉倾动角度,同时利用红外下渣检测判断下渣量。根据挡渣工艺要求,滑动水口的全开或全闭可在0.5 s内自动完成,实现出钢过程中前期渣、中期渣和后期渣的最有效阻挡。与其他挡渣方法相比,滑板的挡渣成功率达到100%,转炉出钢下渣量控制在50 mm,回磷稳定控制在0.002%以下,降低了钢水氧化性,减少了合金消耗,提高了转炉成分命中率。  相似文献   

11.
转炉出钢口用挡渣棒主要采用矿渣微粉磁选后铁粒、钢渣磁选后粒钢、高温优质耐火材料等原料.采用机压制液压成型研制出适合八钢转炉炼钢出钢口使用的挡渣棒,挡渣效果好.降低了炼钢过程合金及脱氧剂的烧损,减少了后续钢水精炼的负荷.实现了钢渣和铁渣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转炉滑板挡渣工艺技术,并结合包钢稀土钢板材厂240 t转炉滑板挡渣系统的应用,介绍了适应性改造的措施和实际效果。优化后的滑板挡渣工艺有效地减少了回磷及出钢过程的下渣量,提高了合金元素锰、硅的收得率,脱氧剂铝铁消耗量降低了0.39 kg/t,钢铁料消耗降低了3.47 kg/t,达到了优化钢质、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石横特钢60t转炉通过改进出钢口组装工艺,优化出钢口更换工艺,调整挡渣工艺等措施对出钢口进行优化改进,减少了下渣量,提高合金收得率,改善了钢水质量,出钢口使用寿命由200~300炉提高至700~800炉,每月更换出钢口次数由6~8次减少至2~3次,减少出钢口耐材费用6 000元/月。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挡渣方法有:挡渣球法、挡渣塞法、挡渣棒法、无形挡渣技术。(1)挡渣球法。其原理是利用挡渣球密度介于钢、渣之间(一般为4.2~4.5g/cm)3,在出钢将结束时挡住出钢口以阻断渣流入钢包内。挡渣球一般为球形,只要能满足工艺要求,都力求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由于挡渣球通常是以随波逐流的方式到达出钢口,然而由于钢渣黏性大,挡渣球有时不能顺利到达出钢口。另外,  相似文献   

15.
虞大俊  王多刚 《炼钢》2012,28(4):10-12
介绍了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150 t转炉挡渣工艺。使用挡渣帽和挡渣塞双挡渣并配合下渣检测仪联合使用模式,可以控制钢水回磷质量分数在5×10-6左右;提高出钢口使用寿命,冶炼IF、SPHC和H-235P钢时,出钢口平均使用寿命可以分别达到98、110和117炉;减少每炉下渣量约100 kg,提高了钢水洁净度。  相似文献   

16.
孙亮  赵艳宇  贾毅  付亮 《中国冶金》2018,28(9):54-57
介绍了双滑板挡渣技术的工作原理、结构、控制过程以及双滑板挡渣出钢技术在迁钢210 t顶底复吹转炉上的应用情况,并以X65钢种为例,与原挡渣锥挡渣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转炉出钢时间延长69 s,挡渣成功率达99.9%,下渣检测指数降低323,钢包渣厚平均降低约18 mm,钢水在LF炉精炼回磷量降低0.001 4%,硅、锰等合金收得率分别提高1.69%、1.25%;减少了出钢结束时钢渣散落烧坏电缆的发生次数,每座转炉由2次/月减少到1次/季;实现了提高钢水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特殊钢》2017,(1)
因60 t转炉出钢口砖不断侵蚀,容易出现局部侵蚀严重、形状不规则、出钢钢流散流和下渣等问题,在炼钢过程中易产生成分超差增加,造成生产中断,出钢口使用寿命难以和炉体同步,出钢口频繁更换。通过改进出钢口组装工艺,优化出钢口更换工艺,调整挡渣工艺,维护出钢口等措施,减少了下渣量,Si、Mn合金收得率分别由76.75%和90.04%提高至84.26%和91.16%、BOF终点[O]由645×10~(-6)降低至463×10~(-6),出钢口使用寿命明显提高,由优化前的200~300炉提高至700~800炉,每月更换出钢口次数由6~8次减少至2~3次。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奥钢联林茨钢厂的两座140t 复吹转炉,为减少转炉出钢时的带渣量,提高罐内合金的收得率,在转炉出钢时应用了气动挡渣器。这种气动挡渣器可克服固体挡渣器(如挡渣球、挡渣塞等)对出钢口形状的依赖性。它不与出钢口壁直接接触,而是利用由铸铁喷嘴喷出的气体的压力将炉渣阻挡在转炉内。  相似文献   

19.
转炉出钢新技术──挡渣出钢俄罗斯一家钢厂采用的该新技术的操作方法是:在转炉出钢前,用由氧化铁和粘结剂制成的挡渣塞堵住出钢口。出钢时由于转炉倾动而使炉渣和钢水先后接触挡渣塞,从而使挡渣塞熔化,随之钢水通过敞开的出钢口流到钢水罐内。挡渣塞的长度一般为转炉...  相似文献   

20.
王震  邵华  李亮 《南方金属》2023,(2):49-51
转炉出钢挡渣方式一般分为滑板挡渣、气动挡渣以及挡渣锥挡渣。目前普遍采用挡渣锥挡渣,此挡渣方式对炉衬的维护以及人员操作要求较高,生产中容易造成出钢下渣,挡渣成功率在90%~95%;气动挡渣设备要求较高,后期维护困难;滑板挡渣效果较好,滑板挡渣对设备要求较低,后期容易维护,且能有效减少下渣,配合下渣检测的使用,挡渣成功率可以达到98%以上,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