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造-热事件是盆地在发育过程中构造活动与盆地热演化发生相互作用的地质事件。含油气盆地构造-热事件研究对揭示盆地成盆过程及油气生烃、排烃、运移和聚集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典型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及其热机制,分析对比南海南、北陆缘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成果,总结了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的普遍规律及其可能热机制。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热演化与裂陷过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盆地热流随裂陷作用过程逐渐增大,在裂陷末期达到最大值,其动力学机制主要与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裂后期盆地热演化整体为热衰减过程,但受盆地所处构造位置及周围板块构造活动影响,裂后期热衰减变化幅度减缓甚至再次经历加热过程;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高热流特征主要与岩石圈强烈减薄和晚中新世以来的东沙运动有关;被动陆缘盆地构造-热事件未来进一步研究应不断尝试建立新的构造-热模型,以构造为导向探究成盆深部动力过程,揭示构造-热机制。  相似文献   

2.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彦浩特盆地是一个上叠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复合盆地.盆地可划分成五个一级构造单元,十二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盆地中发育有五种构造地层组合.断裂对盆的形成和发育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巴彦乌拉山断裂为一深切基底的铲地正断层,该断裂控出了西部拗陷带的形成,其活动强度自北向南减弱.伊南断裂带控制了伊和凹陷的形成,该断裂带中段活动强度最大;查汗断裂具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盆地中发育多种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层、滚板构造、牵引褶皱、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垒一堑”构造等。石炭系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层系,它广泛发育并具良好圈闭条件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湾盆地构造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造运动控制沉积盆的的形成和演化,也是控制盆地不同级次的层序单元形成和构型的关键因素。据构造运动和可容纳空间变化特点,论述了北部湾盆地在第三纪构造发育特征及盆地在拉张和热沉降背景下沉积层序的基本构成样式和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西湖凹陷煤系发育特征,对西湖凹陷和山东黄县盆地从构造和煤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及演化对煤系发育的控制.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新生代归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碰撞的动力学体制控制;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同步性,断陷期盆缘主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坳陷-区域沉降3个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构造体系;与黄县盆地盆缘断裂控煤机制不同,西湖凹陷断陷期形成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控制了煤系发育,坡折带的规模、类型和构造组合样式是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导致西部苏堤-初阳构造带、平湖构造带中部区域和广意亭-木香榭构造带中南部等盆内富煤构造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阿尔及利亚东北部Tafna盆地区域地质资料、地震活动规律、震源分布和震源机制分析,详细研究了该盆地的地震构造模式。由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可知Tafna盆主要受到NE—SE的挤压,显示该盆地应力场主要受到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Tafna盆地区域构造格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塘湖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洋壳俯冲,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残留海盆地和晚石炭世以来的板内构造演化等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其中,板内构造演化阶段又分为4个亚段,即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碰撞造山亚段,晚二叠世-三叠纪“A”型俯冲与前陆盆地形成亚段、侏罗-白垩纪应力调整与坳陷形成亚段和第三纪以来的“A”型俯冲与再生前陆盆地形成亚段,相应地叠合了6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即中泥盆地-晚泥盆世早期的孤后盆地、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的残留海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挤压有关的山前坳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的坳陷盆地和新生代以来的再生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塔西地区”)中—新生代盆-山-原镶嵌构造区形成了铜铅锌-天青石-铀-石膏-煤-天然气等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藏成矿,是中国陆内特色成矿单元。以成矿系统理论和波浪镶嵌构造理论为指导,采用构造岩相学研究方法,对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的物质-时间-空间结构模型进行研究,探索该陆内特色成矿单元内区域成矿规律。按照塔西地区盆-山-原耦合转换不同期次的构造岩相学序列、构造岩相学组合类型、原型盆地和盆地动力学等综合角度,将塔西地区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划分为燕山期铜多金属-铀-煤成矿亚系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铅锌-天青石-铀成矿亚系统、喜山晚期铜-铀成矿亚系统。它们在物质-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上受塔西地区盆-山-原镶嵌构造区挤压-伸展转换过程控制显著。燕山期铜多金属-铀-煤成矿亚系统形成于中生代陆内走滑拉分断陷盆地中,受对冲式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裙边式复式向斜构造和碱性辉长辉绿岩脉群侵入构造系统等复合控制,形成于盆地正反转构造期并耦合了深部热正反转构造作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铅锌-天青石-铀成矿亚系统分布在乌拉根晚白垩世—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盆地中,受后展式厚皮型前陆冲断褶皱带、斜歪复式向斜构造和层间滑脱构造带复合控制,砂砾岩型铅锌-铀矿床形成于盆地正反转构造高峰期,而天青石矿床形成于盆地负反转构造期初期。喜山晚期铜-铀成矿亚系统形成于新生代周缘山间咸化湖盆,受前展式薄皮型前陆冲断褶皱带等复合控制。  相似文献   

9.
伊朗Kashan地区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Kashan地区横穿盆地的地震剖面资料,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Kashan地区自晚渐新世以后各个时期的构造,认为中伊朗地区自晚始新世以来经历了弧后残留海盆地(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前陆盆地雏型(早中新世一中新世),前陆盆地成型(晚中新世一上新世)和前陆盆地定型(第四纪)4个阶段.现今为一典型的弧后前陆盆地,由山前冲断褶皱带、山前凹陷带、前缘隆起带、斜坡带构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震旦纪—早二叠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以板块(地块)之间的开合与盆地的形成、消亡为特征,中生代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盆地、山脉的形成受特提斯洋及深部构造背景的影响,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形成了现今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深部构造与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地深部构造与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相互作用以及浅层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基础;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洋-陆转化和陆内演化两大盆地演化阶段,在两大盆地演化期间,新疆北部、塔里木、柴达木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形成与消亡改造的关键构造事件具有一致性;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阿尔金构造带以东地区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部位与层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和山前构造带,使得各盆地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孙吴-嘉荫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亚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依据对各种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分析,剖析了孙吴-嘉荫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建立了一条横穿整个盆地的地震-地质区域大剖面,由此分析了盆地演化史.结果表明:孙吴-嘉荫盆地在宁远村组沉积时期,全盆地属于受北北东向伸展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淘淇河组沉积早期,盆地出现东西部的分异,东部表现为早期控陷断裂反转逆冲活动,此后进入了拗陷发育阶段,而此时西部仍为持续的断陷阶段;至淘淇河组沉积晚期,西部开始抬升剥蚀,东部为持续拗陷阶段.晚白垩世时盆地整体进入断陷后热沉降阶段;晚白垩世末盆地再次遭受挤压,形成典型的"下正上逆"正反转构造.新生代盆地进入挤压改造期,形成一系列以北西西向为主的具有压扭性质的右行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战略接替地区.因此,探讨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柯坪地区出露了一套晚震旦世玄武岩.晚震旦世的舒盖特布拉克组由碎屑岩夹有玄武岩组成.玄武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少量橄榄石等组成,具有气孔-杏仁构造,间粒结构和辉绿结构.根据古植物化石和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结果确定其年代为晚震旦世.通过对盆地西北缘晚震旦世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玄武岩为一套来源于亏损地幔的板块内部碱性玄武岩.依据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和沉积学特征,作者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晚震旦世处于大陆边缘拉张的裂谷环境.这一研究成果对解决塔里木盆地早期的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西断陷带地裂缝的成因及其发育条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综合分析地裂缝发育特征、地裂缝发育区的地质环境及新构造活动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山西断陷带的地裂缝是在新构造活动加强的背景下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及地层、地貌等非构造环境对地裂缝的发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二元演化流域水文模型对流域下垫面的考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基于二元演化匠流域水文模型,把重点放在考虑人类活动对流域下垫面状况改变的条件下,流域产流特性的演变情况。提出一个假设:对任何一类流域下垫面,其水文响应(降雨径流关系)是固定的,不会因其面积,位置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寻找每一种下垫面的水文响应。根据这个假设,提出建立基于二元演化模式的流域水文模型的3种方法:实验法,统计法,水文模型法。  相似文献   

15.
山西断陷盆地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活动构造地貌类型.通过分析山西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地震分布规律、构造应力场和深部构造特征,提出了山西断陷盆地的形成机制分3个阶段:第1阶段,挤压破裂;第2阶段,地幔上升、地壳剪切-拉张破裂断陷;第3阶段,断陷盆地形成和发展.地幔上隆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山西断陷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时期的演化,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 CBERS和ETM+卫星影像的处理,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现直径大于300km的环形构造,环形中心位于甘肃 省东部的东华池附近。该环形构造内西部为西峰油田,中东部有古生界—中生界大型煤田,东南和西北部都有 铀矿的发现,4种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和铀)居于环中。地球物理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证明,该环形构造 为一相对独立的块体,其活动既有升降,又有旋转,受深部控制,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印支运动、燕山运 动和喜山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对多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期湖盆中部地区物源分析、沉积相特征等研究,分析了厚层砂体的形成机理和砂体类型。认为长6期物源主要来自东北、西南方向,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端砂坝和浊流等砂体类型,湖盆演化从鼎盛转向萎缩的长6早期厚层砂体比较发育。白豹、合水地区砂层厚度大,储层条件良好,是石油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对蒙阴盆地古近系进行了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蒙阴盆地常路组(E12+3-E21ch)反映了河流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常一段的河流沉积较发育,常二段以滨浅湖为主,有沼泽化含煤和黏土沉积,常三段为滨湖沉积;w(V)/w(V+Ni),w(Sr)/w(Ba),w(Mg)/w(Ca)等地球化学指标反映出常路组沉积时期虽总体处于水体弱分层的淡水环境,气候湿润,但存在小的波动,古盐度与古水深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蒙阴盆地古近纪封闭的山间盆地性质相吻合.此后的朱家沟组(E21zh)为常路组沉积后地形迅速抬升的山麓冲洪积体系.蒙阴盆地古近纪演化过程主要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影响而发生右行走滑的沂沭断裂和兰聊断裂的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展布特征,总结其沉积演化规律,以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地球化学、盆地分析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3类亚相,其中以三角洲前缘和深湖2种亚相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