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苏琳  杨天振 《石材》2024,(3):46-48
工业化留下众多遗产,它们既是经济见证,也是文化纽带。本研究深入长春机车厂社区,探索居民对工业遗产的看法和需求。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居民对于个体差异、文化认同、现代生活和建构再生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并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提供了具体建议,推进其与社区的和谐融合。  相似文献   

2.
地域性历史建筑遗产的"再生",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保护;其二是再利用。"保护",是利用技术手段保存和修缮历史遗留建筑,使之完好,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再现"则是从它的再运用、再传承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文化的精神的层面。既有保护,也有再利用,重新融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这才是地域性历史建筑遗产应有的"生存"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3)
从民国时期开始,"汉阳造"就是武汉市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与经济都成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为武汉保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工业文明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发展老旧的工业区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因而被现代社会生产所淘汰。遗留了大量的旧工业时期的建筑并且废弃掉了,而有的城市中心工业用地在开发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因为不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有些开发商为了利益不惜毁掉一些历史工业遗产保护,许多城市遗留的旧工业产地都被无情的推掉了。也有一些开发商开始了模仿建造古建筑的商业之路。本文主要针对旧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利用,从工业遗产保护视角考虑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根据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方法与要求,结合武汉"汉阳造"文化创意园的设计进行实例分析。分析了如何更好的将现代建筑与遗留的工业建筑融合,为丰富社会生活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可再生的资源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以"文化资产保存法"为依据制订有多个专项法规,在建筑遗产的保护管理、灾害应对、保护技术的传承与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庞智  张松 《城市建筑》2013,(5):38-41
"文革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特殊的时期,城市建筑在其时也遭遇了诸多损毁。然而,那些幸存下来的文革建筑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遗产。本文通过分析文革时期展览馆建筑、革命纪念建筑及桥头堡建筑等代表性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提出关注文革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尊重历史本原为前提重视对文革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滇越铁路曾长期作为西南地区交通运输重要通道,为滇越地区文化和技术交流带来巨大影响。铁路沿途串联多个城镇与村落,带来繁荣与机遇并留下相关建成遗产。随着货运与客运渐次停止,铁路附属建筑和设施逐渐另作他用、废弃甚至残破不堪,现状堪忧,亟待保护。源于西方遗产保护领域的"Shared Built Heritage"则为滇越铁路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新可能。文章以"共享遗产"为出发点,明确滇越铁路的文化独特性,发掘其共享行为达成的可能。相关国家间进行广义价值共享、游客与居民间建立时空共享、社区内外进行红利共享的方式,使滇越铁路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得以自我延续。在互利共赢趋势渐强的语境下,共享遗产有望成为多边合作联合保护建成遗产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遗产村落规划的主流理念是"保护第一,利用第二",但实践中往往与村民的发展诉求产生矛盾。如何营造让村民持续居住的活态遗产村落是当前的实践难点。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式,从文化景观视角梳理了遗产村落"作为日常场所"和"作为文化遗产"的差别,指出遗产村落是动态变化的活态遗产;基于国际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以及对日本街区保护型社区营造案例的实际考察,提出遗产村落保护再生途径。笔者认为过于泛化的静态保护方式在长效上有损于遗产村落的真实性与人地关系,指出:(1)遗产村落的保护目标应转变为维护人地关系;(2)遗产村落保护再生的实践主体应转变为本土社区;(3)遗产村落的形态意象应转变为演化的乡土风格;(4)遗产村落保护再生的实践手段应转变为动态反馈的多次局部设计优化。本研究旨在为我国的活态遗产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
工业建筑遗产或属“无意为之”的文物,建造之初,并未考虑长久保存与文化意义的流传。但在长期使用之后,由于观念转变,其中一些结构与建筑成为被欣赏的对象。工业遗存尽管在法律层面尚未得到相应的承认,但是当这些建筑与结构在人们的观念里一旦被认为是值得保存的东西,其就会成为工业建筑遗产。而在具体的遗产化过程中,工业遗存也面临多重利益相关者对它的命运决策,选择遗产的标准则体现了选择主体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序列判断。  相似文献   

9.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产价值取向上与传统遗产明显不同。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间起点,从现代工业建筑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从工业建筑发展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四个标志性阶段:工业建筑"现代化"时期、工业建筑"艺术化"时期、工业遗存"遗产化"时期以及工业遗产"博览化"时期,以期厘清工业建筑遗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为工业建筑的多元价值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众在使用新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中能够感知多媒体的社交娱乐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经济成本价值。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媒体感知价值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意愿概念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多媒体三个维度的感知价值直接影响公众使用多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积极态度,感知社交娱乐价值还直接影响公众使用多媒体参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文化》2009,(6):3-3
It stresses “Echthed”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ll the time, and this principle is also the basis and core for its develepment of tourism Under This principle, many heritages which don't meet the standard of so-called “Echtheit” have not been well protected, and even destroyed once again in th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13.
《Planning》2020,(2):145-152
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保护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出了错,接下来将一错到底。而当下的中国,在这方面真的出了问题。具体症状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当代人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文创产品、各种演出,统统当成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且这种风气有越演越烈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结果是:一是误将"现产"当"遗产",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心的偏移;二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会让更多的人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后坚守;三是职责不清的错误分工,会让我们失去保护祖先遗产的最后契机。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很容易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5)
本文从《金刚经》的经文本身入手,从经文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谈起,开掘经文浓郁的生命本位意识。此经虽为佛家经典,但同样以尊重生命为本体,将十方三千世界的生命体纳入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中,非但不会拒绝"善男子"和"善女子"的向善修行,而且予以指引,质询生命的本位意识。在"名相"和"实相"的证辩中,得"空慧"的主题,得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生命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1城与堤有清一代,汉镇后湖,至夏秋时节,即为汪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主持兴修后湖大堤(人称张公堤),以治水患。"堤外为后湖,堤内十里荷花,饶有兴趣";堤上自晒甲山(今岱家山)往西筑有碉堡,"内实以兵守之"[1];"堤内50方英里之洼地,……以有堤故,悉成膏腴……后湖之患乃免"[2]。武汉保卫战之时(1938年),沿堤碉堡群又成为汉口的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新民大街“满洲式”建筑遗存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殊价值,提出了保护与再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2)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3):120-121
目前,学校传承路径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利用和完善好这一路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还应从制定专项制度、构架传承体系、规范教材及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切实保障经费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3)
《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的落成给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执行提供了保障。和解协议的"国际性"和"商事性"是适用《公约》的前提之一,拟从"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角度,通过比较研究《公约》与其他公约之间、《公约》与国内法律之间就"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规定之异同,为《公约》与我国法律制度的衔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