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华中建筑》2021,39(5)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和苏联都认识到现代建筑的发展面临一个"死胡同",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兴起,探索了现代建筑新的发展方向及表现形式,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尝试。该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背景和发展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和苏联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案例,归纳两者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设计手法,反思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价值和出现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济朝  方可 《门窗》2013,(2):223-224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建筑观念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第二次是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中产生并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想没有清晰的模式和体系,也没有一种明确的设计风格宗旨,但要求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颠覆。后现代建筑在中国也有着很多的实践,本文以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例,简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6)
后现代主义具有多元开放性,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强调设计的个性与民族特性等,通过借鉴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高校建筑不应该片面地追求其功能性。文章从现代高校建筑的设计实践出发,以校园建筑的风格问题为立足点,分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合理性,强调校园建筑要符合当今大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罗汉 《华中建筑》1996,14(1):18-19
现代建筑的三个阶段与三部名著罗汉军不少现代建筑的历史与理论研究,低估赖特(WrightFL)的现代建筑首创意义,否定后现代主义等非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多元发展的贡献,甚至把现代主义对现代建筑的解释当作不容更改的现代建筑宪章。因此,不能正确评价现...  相似文献   

5.
简讯     
沈黎  徐菁 《时代建筑》2005,(2):152-155
国际动态建筑大师菲利浦·约翰逊逝世最后一位历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的建筑师菲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于1月25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新迦南的家中逝世,享年98岁。菲利浦·约翰逊被称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和领导者,半个世纪以来深深影响着建筑业的实践,是普里茨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Prize)的第一位得主。作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部负责人,他引介了很多欧洲现代建筑大师在美国展览,并参与建筑思想的传播和讨论,促使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一个活跃的建筑思想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陈力 《华中建筑》1997,15(2):40-41,96
现代建筑未能实现的理想,成为后现代建筑追求的目标,从现代建筑运动到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遥掀起,这一社会发展,建筑思想变革的必然趋势,启迪我们去探索一条顺应时势的建筑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人文理念出发,通过风格迥异、方法独特、多元文化结合美学形成的新时代设计格局.她远远超出了简单作品的普通功能性和纯粹的外观表现形式,而是人性化和精髓文化的升华。人文思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设计理念,以人为核心,延续了历史文脉,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设计作品诠释人心灵的回归,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建筑、艺术、人性得以完美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现代建筑发展呈多元的态势。多元的设计理念与建筑师本身的个性设计语言结合,使得现代建筑演绎出千姿百态的面貌,现代建筑具有“普世文明”的特点,多元的设计实践一方面加深这种“普世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进化。  相似文献   

9.
张仲军  尹涛 《山西建筑》2009,35(21):41-42
从设计语言、设计意识形态、建筑符号三方面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现代建筑体系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样式。  相似文献   

10.
吴滨 《四川建筑》2014,(3):72-75
文章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特点,在与现代建筑比较的基础上,介绍了现代建筑所出现的一些诟病,并提出利用中国传统院落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来消除一些现代建筑存在的缺点。其次,以万科第五园为例,介绍了一种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融合的风格,表现出了传统的古典雅韵,又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简练。最后,将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优点提炼成现代建筑设计的三个准则,为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丹  陈飞虎 《山西建筑》2007,33(5):50-51
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与特征,尝试在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建筑观的对比中辨析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涵所在,以期在当代文化思维变化的背景中,对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向和文化特征有所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建筑在20世纪发生了广泛剧烈的历史性变化。本文对一百年来的西方建筑的变化与行程作扼要的回顾。首先介绍世纪初期建筑革新运动的兴起,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和它的盛期。然后是本世纪后期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新现代”等建筑风格和流派。描绘了当代建筑纷繁多样,快速转变的场景。  相似文献   

13.
国外建筑美学观的变迁:从黑格尔到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追溯了西方建筑艺术理论研究从黑格尔到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演变,提出并论述了晚期现代主义是由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西方建筑美学转型的酝酿期和过渡期,分析了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观的特征,揭示出由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发的西方建筑美学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周玮 《建筑与环境》2009,3(1):87-89
本文将现代主义建筑置身于后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之中,从动态角度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的思想背景,从而进一步认识后现代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15.
付庆伟 《建筑与环境》2009,3(2):106-108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中式住宅设计思想在产生的背景、设计思想和手法等进行剖析比较,试图找到现代中式住宅设计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相似处,进而探讨传统民居文化如何在现代中式住宅中传承和发展及提出现代中式住宅设计应借鉴后现代主义积极设计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1后现代主义与罗伯特·文丘里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建筑界开始时兴后现代建筑,之后,室内设计界也出现了后现代装饰。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关注后现代建筑。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他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发展都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文丘里就不会有上世纪发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17.
谢小英  罗汉军 《建筑》2004,(6):81-84
人类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联。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相呼应的。而后现代建筑师们就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他们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审慎和清醒地考察后,对其进行了“重写”,拓展了现代建筑中未曾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建筑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许多中国的建筑师在吸取和借鉴后现代建筑思潮时往往忽视了对有关思潮产生的文化理论以及导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因此没有真正领会后现代主义建筑内在的活力和美学内涵,使设计流于肤浅的模仿,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建筑形式。本文试图揭示此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建筑已进入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潮、流派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中国建筑的多元格局亦已初露端倪。面对困惑与挑战,对当代建筑思潮进行反思,也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现代主义建筑的观念,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当代中国建筑的追求三个层面,探讨建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一战后"现代主义"一词在建筑学中的使用,试图阐明该词的起源并强调"现代"建筑早期观点的地域特性和多元性。文章指出,现代建筑的词汇在使用上的转变,从"新建筑"和"现代运动"等措辞到单一术语"现代主义",反映出现代建筑从一场致力于特定的价值观与愿望的活生生的运动到一种既定的风格和一个过去了的文化时期的演变。文章还指出,"现代主义"一词日益频繁的使用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艺术评论和文化理论对建筑学写作日益增加的影响有关。文章在结论部分反思了近期(学界里)挑战"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内含的普遍主义的诸种尝试,包括建筑史学家和评论家使用"现代性"一词代替"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一词不断增长的偏好,可在一定程度上视作拓展现代建筑地理边界及探索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朱博 《华中建筑》2008,26(2):39-42
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1980年起,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作品开始传入中国。该文对后现代建筑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后现代建筑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