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正> 为了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引导企业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并通过投资倾斜,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拘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有色金属工业的投资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拟组织部分设计、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对有色金属的品种、质量状况进行1次较全面系统的调查,并通过调查资料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摸清有色金属品种的生产、需求、进出口状况、质量状况和技木水平,同时摸清国内外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为制定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技术改造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外金属矿选矿》2006,43(7):45-45
“十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取得了五个方面的巨大成绩: ——产量稳定增长,10种有色金属共生产6186万t,是“九五”3199万t的1.93倍;  相似文献   

3.
政策·法规     
国家经贸委发布《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导向》 国家经贸委近日根据“十五”工业及行业规划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导向》,就机械汽车、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及石油化工、化工、医药、煤炭、建材、轻工和纺织行业的近期发展趋势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据介绍,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生产继续保持全球主导地位,产品结构、投资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部分高端产业发展迅速。虽然当前有色金属工业运行继续呈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是稳中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有色金属价格仍处低位,企业经营困难的格局仍没有明显变化,企业主营活动利润仍呈下降态势,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高端领域创新与产业化能力依然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信息窗口     
国家发布 7个可持续发展规划  为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家经贸委组织制定了 7个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划 ,并正式向社会公布。这 7个规划是 :《工业节水“十五”规划》、《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节约与替代燃料油“十五”规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和《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据悉 ,在上述规划中 ,提出了工业节水、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和环保产业发…  相似文献   

6.
从内蒙古查明有色金属的主要特点和找矿潜力等诸多方面入手,分析了自治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1生产能力不断扩大;2装备水平不断提高;3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4核心企业迅速成长。同时也指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1产业结构不合理;2环境承载力有限;3水资源贫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4点政策建议:1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2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产品结构;3创新制度,推动大型有色金属矿业企业成长;4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7.
《采矿技术》2012,(4):33
矿业是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持续发展,矿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推动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于2012年7月6~7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有色金属矿业  相似文献   

8.
矿山工业是中国在第七个五年计划里面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中国致力于扩大煤矿,加强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可望增加煤炭生产量1亿吨,比“六五”计划时期增产.5亿吨。中国在有色金属工业的投资,主要希望能增加有色金属的出口能力,1986年中国在这方  相似文献   

9.
从内蒙古查明有色金属的主要特点和找矿潜力等诸多方面入手,分析了自治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优势,即:1)生产能力不断扩大;2)装备水平不断提高;3)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4)核心企业迅速成长。同时也指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即:1)产业结构不合理;2)环境承载力有限;3)水资源贫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4点政策建议,即:1)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2)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产品结构;3)创新制度,推动大型有色金属矿业企业成长;4)培养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0.
广西铟工业发展浅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小珂 《有色金属》2003,55(1):140-145
阐述广西铟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品,使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提高铟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铟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快发展铟产品及相关高科技深加工产业的对策,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成为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的重要新兴产业,在有效缓解有色金属供需紧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再生有色金属产品货值高、产业关联度广、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也使该产业的发展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2.
《采矿技术》2013,(2):16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自主创新环境逐步改善,科技资源总量迅速增加。为了进一步推动有色金属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总结交流和推广应用近年来有色金属工业  相似文献   

13.
政策·法规     
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近期发展导向国家经贸委近日根据“十五”工业及行业规划明确的产品发展方向,提 出了《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导向》,就机械、 汽车、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及石油化工、 化工、医药、煤炭、建材、轻工和纺织行业的近期发展趋势提出了方向性指导。 在机械行业近期发展导向重大技术装备中,对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近期发展 趋势的指导性意见是: 1.加快发展一批市场急需产品 根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城 市地铁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的需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作为事关煤炭企业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必须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着眼于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 ,加强科技发展的纵深度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着眼于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储备 ,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着眼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科技对发展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15.
《稀土信息》2002,(2):2-3,11
《中国稀土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是指导我国稀土行业在“十五”期间发展的重要文件。通过学习这个规划,我们体会到它的基本点是保护资源、科学开发、规范管理、突出应用、持续发展。如何做到持续发展,需要把这几个环节细化、落实,但坚持搞好环境保护、选好应用开发项目扩大市场是比较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采矿技术》2006,6(3):557-557
根据有色协会组织编制的《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征求意见稿)》,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的目标包括:到2010年重点企业要普遍建立技术中心,主流产品的核心技术、重点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把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老矿区、重要矿集区地质勘查取得重要进展,资源储量增加;矿产资源利用率从目前的55%一60%提高到65%左右;氧化铝综合能耗降到800kg标彬t以下、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降到14300kWh/t以下;大中型铜、铅、锌冶炼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硫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5%;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利用量提高到金属总量的30%左右;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基础材料和新材料,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研究开发投入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一、“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全局工勘施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加强实践,及时调整不合时宜、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制度、观念和作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调整队伍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资质、改善装备水平、加强管理等措施,较好地拓宽了市场服务领域,创收能力逐年提高,其作为地勘经济骨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正> 广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实行“大家办有色”的方针,是最近召开的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工作会议的一个要点议题,是深入改革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全面落实和胜利实现有色金属工业“七五”计划的一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五”规划》 ,在“十五”期间 ,信息产业、交通、能源、建筑等消费量较大的行业发展趋势测算 ,有色金属需求量到 2 0 0 5年铜、铝、铅、锌将分别达到 2 0 0万t、380万t、6 0万t和 12 0万t,其中铜、铝年均消费增长率分别为 1%和 2 2 % ,铅、锌则略有增长。铜的主要消费领域有电器、电子、轻工和交通运输 ,其消费量约总量的 77% ;铝的主要消费领域为建筑、机械、包装和能源 ,约占总量的 78 3% ;铅的主要消费领域为蓄电池、玻璃、电缆和制造业 ,约占总量的 85 6 % ;锌的主要消费领域为轻工、冶金、颜料和铜合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副会长文献军4月20日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已经建议政府提高铝产品出口退税水平至17%,以便增加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