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信息技术》2018,(3):39-44
鉴于学生宿舍时常被盗或发生火灾,而不能及时被人发现,基于51单片机的宿舍防火防盗系统可及时发现灾情并立即报警等优点。该系统以STC89C51单片机和传感器为主要元件,同时利用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数据实现火灾声光报警、自动排烟换气、温度检测报警以及人体监测报警功能。烟雾检测和温度检测都是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然后再与预设阈值对照从而判定是否发生火灾;利用人体红外模块实现人员是否进入,从而达到防火防盗且保护学生财产安全的目的。与传统的报警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及时报警且低成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电子技术》2017,(21):87-90
传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稳定性差,无法实现准确监控,为此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家庭防火防盗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温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检测器以及无线热释红外检测器监测家庭安全状态,出现火灾或偷盗等异常情况,实施声光报警,向用户发送报警短信,采用单片机对室内电源插座开关、窗户电灯开关实施管理,检测室内温度、湿度以及烟雾状态,发现异常通过短信息报警。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各项功能运行稳定,成功完成防火、防盗检测。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学生公寓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法。整个系统用微机作总控台,每个公寓用单片机控制。用烟雾传感器,实现了防火报警;用人体热释电传感器,实现了防盗报警;用磁条及电磁感应线圈,实现了贵重物品检测报警;用单片机通信技术,实现了异地监控和多个公寓监控。试验数据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学生公寓防火防盗及报警功能,并能存储和显示相关信息,配合其它设计模块,可完成整个校园内部远程安防控制及数据库管理。本设计为新一代高科技学生公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一种基于单片机STC89C52的控制,防火防盗时钟的研究和设计。利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热释电传感器、MQ2烟雾传感器等传感器检测技术、单片机智能控制技术以及GSM通信技术。该设计的时钟具有防火、防盗及通过GSM模块发送短信或打电话通知使用者功能,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利用电话交换网络,采用双音多频(DTMF)方式传输的防盗防火报警系统。该系统采用8031单片微机控制,具有功能强、报警速度快、可靠性好、通信距离远、系统简单、安装方便等特点,可作为防盗防火报警系统新手段,也可借鉴于利用微机进行中远程实时控制、数据检测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家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一种以无线传输信号的楼宇智能安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系统采用无线温度传感器、无线烟雾传感器、无线红外传感器,其中以单片机为主要控制核心。多传感器降低了误报率,同时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的家庭安防报警系统设计方法。以STC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融合多种传感器实现了家庭安防的智能控制,该系统包括温度、烟雾、防盗三种警情信号检测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按键控制模块、光电报警模块,并借助GSM模块,将警情以短信方式告知用户,具有电路简单、功能齐全、扩展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猛  徐雪 《通讯世界》2017,(4):249-250
针对目前家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个以GSM短信模块和单片机为主要单元的智能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并从基本工作原理、电路的构成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红外探测器实现盗情报警,温度与烟雾探测器融合,形成的复合式火灾探测器能够及时对火灾信号做出反应并发出报警,而多传感器在这一系统中的应用则有效降低了误报率,同时,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复电话网络资源,实现远距离传送报警信号的电路设计,用8031单片机微机作为系统控制器用MT8880双音多频收/发器电路、电话机电路以及传感器、可以实现既能作为报警系统,又能作为电话机使用的双重功能电路。该和为防盗、防火等报警系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测量电路对人体进行检测,设计了防盗报警检测模块硬件电路,编写相关软件程序实现报警功能。在此基础上着重设计了应用单片机实现的基于GSM短信模块的家庭无线防盗报警系统。此系统由单片机控制模块、传感器、GSM、存储和液显模块组成,可解决传统安防系统存在的隐患,让家庭安防更全面、更及时。  相似文献   

11.
箔条和箔片的性能特性及其应用和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显裕 《雷达与对抗》1999,(3):10-17,56
从箔条和箔片用于干扰雷达测和扰乱、迷惑、转移或者引诱进攻出发,详细论述箔条、箔条云及箔片、箔片云的雷达散射截面、带度、平移速度、下降速度及转动等情况,空间和时间我、水平和垂直极化性能、多普勒频移效应以及频谱展宽特性等,通过箔条和箔片有效成火控雷达实例,提出对抗火控雷达的三个重要因素及其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电路原理"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料不断增加,知识总量不断增长,迫使本科教育不断向着基础化方向发展,基础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愈来愈高。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已是电气类各专业的必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基础课程要从根本上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本文提出了电气类专业“电路原理”与“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教学试验,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姜辉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0):185-188
在日本电视广播的发展过程中,电视信号技术、电视节目转播技术、发射机技术以及天线技术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技术在长达60多年的模拟电视广播中被大量的开发、使用,尤其是射频相关技术为日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主要介绍了日本电视广播中该相关技术的发展,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压电/电致伸缩材料及驱动器的新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压电/电致伸缩驱动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驱动器,文章概括总结了几种压电/电致伸缩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同时还介绍了几种新型驱动模式和超声电机的研究动态,并对压电/电致伸缩驱动器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5.
吴洁 《电子质量》2010,(4):15-17
文章介绍了针对特定电压变化特性的被测设备的、简单的、低成本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解析测量法,并将实际解析法测量计算结果与直接测量法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且符合标准规定的容差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广成 《世界电信》2001,14(1):21-25
目前所谓的全光网络一般指基于DWDM传送技术的光传送网络(OTN)。由于OTN的节点采用OADM和OXC技术,为解决目前点到点的DWDM技术在应用中不能实现灵活组网和当网络失效时不能有效进行保护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使得OTN具有传输容量大、组网灵活、网络具有可扩展性和可重构性、易于升级等特点,可透明传输具有代码格式的不同速率等级的用户数字信号,能够同时适应用户信号种类用服务种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高等院校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我院在信号与系统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五维一体化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变革,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同类兄弟院校的同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面向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战略需求,移动通信与网络需要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全网能耗,因此需要研究使用更少的能量传递更多信息(SMILE, send more information bits with less energy)的理论与技术。为了应对该挑战,仅靠无线传输技术的改进和硬件实现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探索能量的高效利用机理与方法。从能量的“节流”和“开源”2个维度展开,并针对日益增长的计算能耗给出解决方案。具体地,通过引入超蜂窝网络架构实现网络的柔性覆盖与弹性接入,使业务基站和边缘服务器在业务量较低时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减少能量的浪费(即“节流”)。同时,大量引入可再生绿色能源(即“开源”),通过能量流与信息流的智能适配,大幅降低电网的能耗。进一步地,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通信与计算资源的高能效协同,以及移动智能体的分布式计算与协同等手段,实现绿色计算与人工智能算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广电5G未来建设的发展,结合当前传输和架构研究和测试的需求,提出搭建广电5G传输研究测试平台的意义,并对平台进行构建,最后对平台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软件定义网络(SDN)架构给网络带来了卓越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为了给新型SDN技术与应用提供大规模可行性验证试验床与试点部署平台,提出了依托于CERNET的层次化跨区域SDN 异地验证示范网络试验系统的总体架构,建设了9个城市、13个节点的SDN验证示范核心网与包含3个数据中心的接入网,并对基于SDN的vCPE智能专线业务、IPv4/IPv6过渡技术、流量监控调度应用和数据中心应用进行验证与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