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对边支承一对边自由的矩形板弯曲统一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边界条件的相近性,本文对一对边支承一对边自由的矩形板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弯曲挠度表达式。该表达式切合板边界所能激发出的弯曲变形形态和角点位时所导致的非弯曲变形特点。它可以计算矩形板在任意荷载作用下和板边界发生任意支座位移时的弯曲。该方法求解思路清晰,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2.
许琪楼  高峰 《工程力学》1999,16(3):90-99,80
本文的统一解法可以解决四边支承的矩形板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弯曲.这种解法沟通了纳维叶解与李维解法的内在联系,并解释了经典解法存在局限性的原因.这种求解方法思路清晰,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适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3.
四边弹性梁支承的矩形板非线性弯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四边弹性梁支承的矩形板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弯曲的重级数解。通过把板内的横向位移展成重傅里哀级数,在边界上的位移展成单傅里哀级数以及把应力函数展成广义傅里哀级数,使边界条件转化成了无穷线性代数方程,控制微分方程转化成了无穷非线性代数方程。文后给出了四边弹性梁支承和对边简支对边弹性梁支承的矩彤板非线性弯曲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边界配点法解决具有剪切变形的矩形板的弯曲问题,既有效地利用解析法分析的成果,又发挥了离散计算方法的优点,本文给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四边简支,四边固定,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固支等边界条件的算例表明:本法的精度高,计算工作量少,能用微型机解决问题,具有工程实用价值,对于其它支承条件、荷载情况,文内提出了求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金喜  冯文杰 《工程力学》1996,(A02):502-510
本文研究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离散支承矩形的自由振动问题,推导出了用支点反力表示的矩形板自由振动的振型函数,即Green函数,利用支点处的位移相容性,确定支点反力和频率方程,可以求解任意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相似文献   

6.
应用一块板的一般解析解来求解混合边界矩形板的自由振动问题。一块板的一般解析解适用于求解任意边界条件矩形板的振动问题。混合边界矩形板的求解过程是将整块板分解为若干块板,每块板仅有均匀的边界,每两块相连的板边则具有连续性条件。利用全部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即可求解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对几种具有简支边、平夹边或自由边混合边界的板做了计算,并与其它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两对边简支另两对边任意支承的板内有任意多个点支矩形板的横向自由振动问题,将点支反力视为作用于板上的待定外力,求得了在待定外力作用下两对边简支矩形板动态响应的解析解,由矩形板另两对边的边界条件确定待定积分常数,利用点支处板位移为零条件决定待求的点支反力,并得到以一阶数等于点支个数的行列式表示的频率方程,由计算机求解各阶频率参数,方法有独特的优越性,本文最后给出了一个数值算例。  相似文献   

8.
双参数弹性地基上受压的正交异性板的自由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炎  廖瑛  谢燕 《工程力学》2006,23(6):46-49
双参数弹性地基上面内受压的正交异性矩形薄板自由振动问题可分两种情况求解;当板的四边为简支时可用双正弦级数解法来求得各阶固有频率。对其他任意边界情形,可采用分离变量法先求得各种代数多项式解以及单正弦级数解,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除四边简支外能满足四边以及四角的一般解,其中的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来确定。以四边简支和平夹的正方形板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这种解法简单全面,便于实际应用。全部公式同样可用来求解板的稳定性问题。此时令板的固有频率为零,两个对边压力的比或其中一个为已知即可求得各阶临界压力。  相似文献   

9.
四角点支承四边自由矩形板振形函数表达式由四边自由板所固有的基本振形和角点力所激发的附加振形组成。振形函数要满足振动微分方程和板挠度与角点力间的微分关系。为表示矩形板双向振动规律,基本振形在二个坐标轴方向分别有各自的表达式,并符合对应方向边界所限定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在对应自由边界上振幅不为零而剪力分布为零值,在自由角点处对应的四个角点力均为零值。而附加振形在角点处的振幅与角点力要符合板弯曲理论中的微分关系,在四个自由边界上对应的剪力分布均为零值。这种方法克服了现有解法中的理论缺陷,计算理念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板与地基相互作用理论的严密性和计算的可靠性,该文先纠正了双参数地基自由矩形板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板外地基沉降衰减指数取值不当的问题;然后基于弹性半空间地基上四边自由矩形板的弯曲解析解,数值计算验证了实际地基反力与挠度不具有Vlazov双参数地基模型所导出的关系式;最后,通过对算例的数值计算及结果的对比分析,从板的弯曲变形角度,说明该文给出的衰减指数值才是适当的;同时,也分析给出了Vlazov双参数地基自由矩形板各种近似边界条件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
具有中间支承的矩形板自由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一般解析解来求解具有中间支承矩形板的自由振动问题。一般解析解能求解任意边界条件矩形板的振动问题,求解过程是将整块板看成是沿中间支承分开的两块板,沿支承边两块板的挠度均等于零,斜度和弯矩均相等,再由全部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可以求解各阶频率和振型。对几种具有简支边,平夹边或自由边的混合边界矩形板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2.
杨端生  黄炎  李磊 《工程力学》2008,25(4):111-115
应用一般解析解来求解具有中间支承的正交异性矩形板的自由振动问题。一般解析解能求解任意边界条件矩形板的振动问题。求解过程是将整块板看成是沿中间支承分开的两块板。沿支承边两块板的挠度均等于零;斜度和弯矩均相等。由全部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可以求解各阶频率和振型。对几种具有简支边、平夹边或自由边的板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引入符号函数,以扁壳的弯曲微分方程表示具有小拱度的折板的弯曲微分方程,给出了四边简支折板在任意竖向集中力及均布力作用时内力与挠度的级数解。  相似文献   

14.
二对边法向支承矩形边界平面问题新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解法将平面问题分为广义静定和广义超静定二类,前者可以直接求解,后者要用叠加法求解。广义静定问题解由角点集中力解、体力分量解和计算边值条件解组成,这三种解要满足不同的变形协调条件,必须分别计算。角点集中力解、体力分量解与双调和方程无关,也不必满足边界条件;它们在边界处的应力和位移值反向作用在相应边界上为虚拟边值条件,实际边值条件和虚拟边值条件之和为计算边值条件。计算边值条件解即为经典的双调和方程解,由通解和特解组成。求解角点集中力解采用了隔离体平衡法。该文详细推导了二对边法向支承矩形边界平面问题所有解的表达式以及求解方法,并附有算例。  相似文献   

15.
徐建曼  李芝兴 《工程力学》1996,13(1):115-124
本文引入力矩函数来表示克希霍夫平板弯曲时的内力,推导了力矩函数应满足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在固支、简支和自由边界时应满足的边界条件。将薄板弯曲问题与弹性力学平面问题进行了比拟,说明对已有的平面问题的边界元程序作一些修改,就可用来计算薄板的小挠度问题。文章利用修改后的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边界元程序计算了薄板弯曲的几个例题,说明了该比拟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杨端生  黄炎  田蕾 《工程力学》2006,23(8):31-35
根据各向异性矩形板平面应力问题的基本方程精确地求得了位移函数的一般解。一般解包括三角函数和双曲线函数组成的解,还有代数多项式解。前者能满足四个边为任意边界条件问题;后者能满足四个角为任意边界条件等问题。这些边界条件用以决定一般解中的积分常数。因此一般解可用以求解任意边界条件下的平面应力问题。以四边为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位移的对称角铺设复合材料板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弯曲矩形板的广义位移解及其边界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宇虹  付宝连 《工程力学》1997,14(1):122-130
本文应用功的互等定理,给出了弯曲矩形板的广义位移解及其边界值.从广义位移解可导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具有各种边界条件矩形板的弯曲位移公式.本文导出的广义位移解的边界值是求解各种复杂边界条件矩形板弯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paper develops a boundary element model for flat plate floors. The floor slab is modelled using the shear‐deformable plate bending theory. Internal columns or walls are treated using internal collocation technique, where three interaction generalized forces are considered at the slab–column connection: two bending moments in two directions and shear forc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Such forces are considered to be constant over the column cross‐sections. The present technique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alistic geometric modelling of the column cross‐sections. The effect of considering such geometry in the analysis of the bending moments transferred from slab to columns is studied. Several examples, including solution of practical building slab,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from other numerical methods to demonstrate the accurac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ccurate tool to predict moment transferred from the slab to the column.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