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马克思将人置于社会关系当中加以研究,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生活在整个自然环境之中。基于这一前提,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将人的发展合乎逻辑地置于整个自然环境中。因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对关系也成为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重点考察人类社会的特定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描述物质自然界从无机界向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因而,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性一致的实践基础上的。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起来解读无益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元文明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前提下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扬弃和超越,它摈弃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和"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城市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努力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方面实现城市文明形态的新超越。浙江长兴人的建设,正是这一新城镇模式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意蕴中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不仅强调人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道德意识,更强调人对其自身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整个自然界的道德关怀.重视人以外的生命的自然权利价值,这与我国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将自然界看作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促成了自然界"属人化"发展.在实践层面上,人是价值主体,人以实践为中介,根据自身的需要认识并改造自然.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彰显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实现对人的关怀.其中后者是马克思自然观哲学指向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对自然、社会、人本身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关怀,对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变革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这对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大的启示。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生态文明实践,才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类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以往人学理论的升华与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在理论上,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在实践中,它关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并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切实解决好民生与民主两大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关于对自然的界定,认为自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进而阐述了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认 识,即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做到正确的认识自然、开展科学实验和坚持百家争鸣,做到按自然 规律办事。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介绍了在主持实施再造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 划中获得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的提出源于对现时代环境危机和传统价值观的反思。本文首先阐述了这一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即人与自然本质上的整体性;其次论述了这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即把内在价值的概念由人扩展到各种物种以及整个自然共同体,同时也强调了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和道德代理人作用,并由此推出人类对自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归纳了这一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即整体优化原则、尊重自然原则和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人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人性发展化管理是适合"人性"发展的动态、多元、区别、互动、实效性管理,是学习型企业的根本追求,是我国企业走向学习型、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的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人性发展化的管理是上升企业的管理趋势;探求人性发展化管理的途径是企业学习的必由之路。因此,将功利目标与人文目标整合起来,实行适合"人性"发展的管理,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乡土建筑的地位与价值的分析,探讨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乡土建筑的发展和保护利用问题.倡导公众在政府的领导下,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传承文明,合理保护利用行将消失的乡土建筑,使它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新的表现形式实现回归.  相似文献   

13.
“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来理解朱熹的穷理功夫。这是理解朱熹及整个理学境界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成都作为西部内陆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开展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契机、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创造零碳的社会环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低碳建筑要求在建筑建造过程与运营过程均实现低碳排放。在建筑材料选用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节能、节材、节地、节水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充分体现低碳建筑的技术要求,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属教学型大学,其根本任务是为地方现代化建设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敢创新”的应用开发型高等技术人才。本课题组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了“知行合一”应用开发型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学院坚持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同类院校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实质是手段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问题.科技法律和科技道德的价值取向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客观规律性,后者的主观性更强;前者重"他律",后者重"自律";前者侧重规范人的外部行为,后者侧重制约人的内心活动;前者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和一致性,后者专注义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制定实施自己的环境政策。论述了日本在经历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的两大政策之后,为了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保护地球环境的目的,将环境回复与再生作为日本的第三环境政策,并逐步实施,这将对可持续性社会建设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企业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从立足长远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建设企业文化,同时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生成性表征着人占有自身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人的本质。这些活动都是从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需要中生成,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