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采出液分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主段塞注入阶段,对采出液进行了系统研究,模拟了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单一和协同影响。结果表明:碱与原油中的天然物质反应生成界面活性物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乳状液乳化强度增大,O/W型乳状液中的分散相油珠粒径显著下降,稳定性增强;在低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下,活性剂吸附到油水界面上顶替了部分原油中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及碱与原油反应生成的界面活性物质,插入到油水界面上胶质和沥青质聚集体之间,降低了胶质和沥青质聚集体之间的作用力,但加强了界面黏弹性,使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强;聚合物使水相具有黏弹性,使得水滴难以破裂,导致原油乳状液中水滴尺寸增大,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热-化学破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为介质研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4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热化学脱水的破乳剂,用模拟采出液和实际采出液评价了其破乳性能并通过测试模拟含油污水的油珠聚并,水相粘度,油水界面张力,油珠Zeta电位和油水界面流变性的方法研究了大庆油田表面活性剂ORS-4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的热-化学破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ORS-41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在破乳剂加药量为150mg/L,脱水温度为45℃和沉降时间为3h的条件下,可经热-化学脱水达到外输原油含水率指标;三元复合驱O/W型采出液的热-化学破乳机理为:破乳剂ASPD-1吸附剂油水界面上顶替原油中的天然界面活性物质,碱与原油中天然物质反应生成的界面活性物质和驱油表面活性剂,降低油珠表面的负电性和油珠之间的电排斥力,促进油珠之间的聚并,使油珠上浮速率加大并使O/W型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分层后握 油珠浓缩层内的油珠粒径增大,使得油珠聚并过程中被束缚在油相中的水滴直径增大,使所形成的W/O型乳化原油的稳定性下降,容易破乳。  相似文献   

3.
三元复合驱中乳化作用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评价了不同机械搅拌力、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溶液与原油间的乳化能力,研究了这种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形成的乳化液类型及其稳定性,给出了油水比、化学剂类型、浓度、外力及其综合作用对产生乳化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中采出液产生乳化的原因。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三元复合驱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乳化作用是提高驱油效率、扩大波及体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近年来开展的三元(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矿场实验取得了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良好效果。同时,采出液中残留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导致油水乳化程度加大,增加了采出液的处理难度。研究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流变性变化对该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对此,Flock等对稠油及其乳化液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对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视粘度和乳状液类型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三元复合驱油体系(ASP)对京11断块原油的乳化特性,提高三元复合驱后采出液破乳脱水处理效果,室内模拟研究了油水乳状液形成时转速、单一驱油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弱碱)以及ASP体系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对乳状液形成状态有较大的影响,转速越大,形成的乳状液液滴直径越小,乳状液越稳定。在转速4000 r/min、搅拌时间20 min的条件下,随聚合物浓度升高,乳状液稳定性增强,聚合物浓度大于300 mg/L后所形成的乳状液静置2 h后的脱水率(5%)基本不再变化;表面活性剂在浓度大于500 mg/L后对乳状液稳定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弱碱浓度以1000 mg/L为转折点,随着弱碱浓度升高,乳状液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ASP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最大,弱碱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在明15块地层条件下,开展了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起泡剂复合驱体系对明15块原油黏度及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体系与原油形成乳状液的转型点分别为含水30%和40%;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体系可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油水两相的流度比;现有破乳剂可实现乳状液良好破乳,不存在后续水处理困难。矿场试验表明,目前含水条件可满足形成O/W乳状液,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降黏作用,减小油井产出流程回压,同时减少产出液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7.
水包油乳状液的反相破乳剂选择与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庆油田近年来开展的三元(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矿场实验取得了比水驱和聚合物驱分别提高采收率17%~20%和10%的良好效果,但采出液中残留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导致油水乳化程度加大,给采出液的油水分离带来了困难。为此,根据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油水分离特性,以模拟采出液为介质,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制了一种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剂,并测试了该破乳剂对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和实际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弱碱型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油水分离困难的问题,通过测试模拟采出液的水相弹性模量及热沉降后水相含油量、油层上部含水率和脱出水量,考察了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中残留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采出液水相流变性及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所含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含量。并且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表面活性剂含量相同时,采出液在经过90min热沉降后,脱出水量随水相弹性模量的增大明显降低。水相弹性模量可以代替聚合物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这2个因素与脱出水量进行关联。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含量增大,油层上部含水率和水相含油量均呈现变大的趋势。采出液乳化严重、稳定性提高、油水分离困难。弱碱型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可采用热化学脱水工艺实现油水分离。  相似文献   

9.
喇嘛甸油田三元复合驱现场取样检测发现,部分采出井和中间井采出液检测不到表面活性剂却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但在注入的三元体系采出液中,若无表面活性剂则无法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说明强碱和原油之间能够相互作用生成类似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因此,对三元体系中的强碱和原油之间的作用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强碱溶液与原油反应前后乳状液稳定性、乳化油组分、界面张力和原油物性的变化,分析了强碱与原油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强碱有助于原油形成比较稳定的乳状液,并生成了某种活性物质,降低了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强碱与原油反应后,原油的重组分降低,轻组分增加,原油黏度降低,在矿场试验中起到了一定的驱油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不同阶段采出液均出现的乳化现象,跟踪研究了不同注入阶段和不同注入方式的采出液.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主段塞注入阶段,采出液中水占主要因素,含水率低于40%,易形成油包水型乳化;含水率40% ~ 65%,易形成轻微水包油或油包水型乳化;含水率65% ~ 80%,易形成轻微水包油型乳化;含水率高于80%,不易发生乳化.三元复合驱副段塞注入阶段,含水率大于85%,易出现水包油型乳化.二元交替注入方式较常规三元复合体系注入方式水包油型乳化程度更高.采出液乳化规律的研究可为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的跟踪调整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