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宜城市东南部地区土壤中硒元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硒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31 mg/kg,总体足硒,局部富硒,富硒土壤面积达30 km~2;农作物样品中,小麦有90%、水稻90%、玉米96%、白菜40%达到了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农田区As、Hg、Pb等主要重金属有害元素含量符合国家关于无公害、绿色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因此,在该地区开发优质富硒农产品,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在潜江市农业地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潜江市存在一定的富硒土壤资源。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果表明,潜江市表层土壤硒含量0.08~4.04 mg/kg,平均值为0.316 mg/kg,是全国土壤硒含量的1.58倍。中硒—富硒土壤面积占全地区面积的55.53%。同时发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以及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潜江市土壤硒含量的重要因素。区内潮土硒含量最高,但分布不均;土壤SiO_2与土壤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成果对潜江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富硒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北省随县洪山镇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土壤Se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Se含量平均值为0.27 mg/kg,是全国均值的1.3倍,整体属足硒适中水平。研究区内富硒区土壤Se含量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震旦系及寒武系地层分布区是主要的富硒区域,富硒区域内土壤Se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研究区内第四系、白垩系、元古界及侵入岩分布区为非富硒区,成土母源的控制作用较弱,其表层土壤Se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在成土母岩和次生生物富集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表层土壤Se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次生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4.
福建周宁县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周宁县农业地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周宁县存在一定的富硒土壤资源。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果表明:周宁县表层土壤硒含量0.082~1.214 mg/kg,平均值为0.303 mg/kg,是全国土壤硒含量的1.515倍。区内潮土硒含量最高,但分布不均;红壤和黄壤是主要的储硒类型。火山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最高,本区为火山岩型富硒土壤。酸碱度与土壤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富硒优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农产品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汉流域经济区7.9万km2国土面积开展土壤调查,结果表明: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表层物质中硒含量背景值为0.295×10-6,高于全国和世界正常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富硒土壤面积10 068 km2,可供利用开发的面积约7 000 km2,多呈连片分布,适合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硒的富集与土壤母质背景相关,除二叠纪、寒武纪地层中的黑色岩系高硒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硒含量偏高外,一般风化母质类土壤硒量总体偏低,冲积母质类土壤含量总体偏高,并且湖沼积层母质冲湖积层母质冲积层母质;从土地利用上来看一般旱地水浇地水田。区内冲积带富硒土壤基本为偏碱性土壤,有利于硒向农作物中的转移,富硒土壤区生产出来的稻米、小麦面粉硒含量总体上高于非富硒土壤区。  相似文献   

6.
铜仁地处贵州东北部,处于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位,矿产资源丰富,该区富硒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 及富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全区富硒特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对铜仁地区 1∶5 万比例尺耕 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系统总结铜仁地区土壤硒元素地球 化学特征与富集程度,研究了土壤硒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铜仁地区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 0.37 mg/kg,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背景值;铜仁地区含硒土壤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47.68%,清洁富硒土壤占全区耕地 面积的 50.01%,硒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松桃县中部、德江县东部等地;该区硒含量总体东高西低,呈条带状、面 状分布,西部富硒土壤受二叠系吴家坪组煤系地层控制明显,东部受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与铅锌-汞成矿带联 合控制;区内土壤硒含量受控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因素,且与汞、镉等重金属元 素关系密切。铜仁西部石阡龙塘、德江枫香坪等地区有较好的富硒土壤开发优势,可通过种植大豆、茶叶等农作物 发展富硒特色产业链。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京山市孙桥镇桥米种植区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研究,发现研究区表层土壤具有高氮、氯、钴、硫、硒、低锰、锌的特点。在桥米产地区氮、钾、有机质、硫、铁、硼等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丰富,而磷、钙、镁含量相对缺乏。桥米产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以清洁为主,土壤综合质量总体良好,其中一等(优质)及二等(良好)土壤面积占比92.83%。所采集的水稻样品均符合安全质量标准,水稻食用安全性很好。12件水稻样品中,10件达到富硒稻米标准(≥0.04 mg/kg),占总样品的83.33%,表明桥米产地稻米富硒率很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赣南于都县黄麟地区土壤和农作物采样分析资料,研究了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富硒成因,分析了硒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元素平均含量为0. 30 mg/kg,土壤中硒含量总体较为丰富,富硒及足硒土壤面积占比53. 82%。富硒区硒含量与土壤酸碱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硫、砷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富硒成因分析认为,硒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与早石炭世梓山组成土母岩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硒的生态效应分析,研究区能产出天然富硒稻谷、油茶,在农作物中其硒的富集系数最高,其富硒达标率分别为85%、20%,认为在富硒区大面积开发富硒稻谷、富硒油茶,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研究显示,京山县钱场—新市地区土壤富硒资源丰富,土壤中硒元素含量平均值为0.4 mg/kg,土壤硒元素含量变化范围为0.1~26.4 mg/kg,按照富硒土壤评价标准,研究区共圈定富硒土地面积47.78 km2,富硒区主要分布于新市镇水峡口村—五四村—高潮村一带及钱场镇七宝山村—刘岭村—方岭村一带。对土壤—岩石地球化学剖面研究分析,研究区土壤硒异常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且岩石在成土过程中对Se元素有次生富集作用。研究区大宗农作物富硒状况良好,其中水稻、小麦富硒水平达到44.7%、100%。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恩施市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表层土壤的系统调查研究,总结了该区表土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土硒含量均值1.49 mg/kg,是全国均值的7.2倍,远超过全国表土硒含量水平;不同地质背景和土壤类型表土硒含量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二叠系孤峰组含炭岩系出露区表土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分布区,地质背景是控制该区表土硒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壤类型硒含量的差异,是成土母岩和地形地貌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区非富硒区表层土壤中有机碳与硒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富硒层区则相关性降低,显示为硒的多因素特征,Ca O对硒含量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该区土壤p H值与硒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恩施州宣恩典型富硒土壤区域的系统调查研究,总结区内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达0. 665 mg·kg-1,含量水平远高于区域背景,总体达到富硒土壤水平。研究发现,表层土壤硒含量与其成土母岩硒的富集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表层土壤硒含量富集贫化趋势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中Se含量与有机碳、P、S、N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中有机碳、风化淋溶程度对S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沙洋县水稻种植区调查研究发现,区内土壤总硒平均含量为0.28 mg/kg,土壤有效态硒平均含量为6.38μg/kg,土壤整体呈中性,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1.79 g/kg,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值为18.78 cmol/kg。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有效硒与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负相关,与土壤酸碱度呈正相关;稻米硒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和土壤总硒呈正相关,总硒相关度高于有效硒。因此,在江汉平原提高土壤有效硒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减少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水稻籽粒富硒系数应保持土壤酸碱度呈中性适当偏碱,过酸过碱都会使水稻富硒能力呈现不稳定波动,提高土壤总硒比提高土壤有效硒更有利于水稻籽粒富硒。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宜城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一期)调查结果显示,宜城市东南部地区富硒土壤面积有34 km~2,表层土壤中硒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31 mg/kg,高于深层土壤中硒的平均含量0.19 mg/kg。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e的高背景区位于评价区东南部汉江与其支流蛮河的交汇部位的冲积平原区,含Se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Se的特高值点位于评价区西南端震旦系地层中。硒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硒元素主要以稳定形式赋存于土壤中,且硒的碳酸盐岩结合态要高于铁锰结合态。结合调查区地质地貌特征,推测震旦系地层富含硒的基岩是富硒土壤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鄂西山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析检测鄂西恩施地区中高山区4275件土壤样品,提出鄂西山区表层土壤(0~20 cm)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山区表层土壤中As的推荐背景值为13.2 mg/kg,Cd为0.46 mg/kg,Cr为86 mg/kg,Cu为32 mg/kg,Ni为38 mg/kg,Hg为0.110 mg/kg,Pb为34 mg/kg,Zn为99 mg/kg。与1990年发布的湖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研究提出的鄂西山区表层土壤的As、Cr、Cu、Ni背景值与其差异不大,Cd背景值提高2.67倍,Hg、Pb、Zn背景值提高18.6%~37.4%。研究成果可为鄂西山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地科学管理提供新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发挥江汉平原富硒资源优势,促进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天门市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计划打造江汉平原富硒产业园。调查结果显示,天门市张港地区表层土壤Se平均含量为0.33 mg/kg,总体达到足硒水平,北部地区土壤达到富硒,且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处于安全水平。通过农作物调查研究发现天然富硒小麦、黄豆、油菜、玉米、花菜等优质农产品,其中小麦、黄豆、油菜的富硒率达100%。土壤中有效Se与总Se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总Se含量增大可增加有效量Se;与S、P之间为中等正相关。玉米、黄豆、花菜Se富集系数与K2O中等正相关,而与P呈负相关关系;小麦Se富集系数则与土壤P、K2O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Si O2呈中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天门中东部地区土壤及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区土壤中全量硒及有效硒含量对农作物中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土壤中全量硒在0.2~0.4 mg/kg时易被农作物的籽实吸收;土壤中全硒含量0.4 mg/kg时农作物籽实硒含量有衰减的迹象,说明土壤中全硒含量达0.4 mg/kg以上时农作物籽实对硒吸收能力减弱。土壤中有效硒与农作物中硒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正在进行的皖南石台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发现.石台县和祁门县境内存在大面积高含量富硒区,其土壤中含硒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富硒量标准.初步测量富硒区面积为40km^2。这次发现的富硒土壤区主要分布在牯牛降西部的石台县珂田乡大山村、市里村等地。这些富硒区硒的有效态含量很高,容易被农作物吸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正着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并将根据调查成果,提出勘探开发富硒土壤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湖北省恩施州富硒高镉土壤区中富硒低镉农作物,有利于恩施富硒农业的良性发展,有益于恩施富硒土壤资源的保值和增值,以恩施州目前已经所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区域为研究区,圈出富硒高镉土壤区,选择区内常见7大类农作物的硒镉含量和对应的根系土硒镉数据,整理分析出农作物硒含量、镉含量、富硒系数、镉吸收系数、富硒率、镉超标率,进一步筛选数据,分析对比农作物在高品质区间的硒含量,把以上的各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恩施富硒高镉土壤区内,玉米、茶叶为优质一类,是恩施富硒高镉土壤区富硒较好但镉含量偏低的优质农作物,筛选结果依次是玉米、茶叶、水稻、白菜、萝卜、土豆、魔芋,特别是玉米富硒能力强且镉含量较低,镉超标率较低,而土豆和魔芋富硒能力较弱,富镉能力较强,镉超标较严重,因此魔芋和土豆不适宜在富硒高镉土壤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危害大,为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富硒土壤和富硒农产品.笔者利用赣南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的各类农作物及根系土测试数据,对研究区不同品种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富硒能力和富硒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地区豆角、花生和水稻等农产品中硒含量较高和富硒能力较强.参照国家各类农产品富硒标准,研究区玉米、辣椒、茄子、水稻的富硒率较高,具有开发相应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危害大,为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富硒土壤和富硒农产品。笔者利用赣南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的各类农作物及根系土测试数据,对研究区不同品种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富硒能力和富硒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地区豆角、花生和水稻等农产品中硒含量较高和富硒能力较强。参照国家各类农产品富硒标准,研究区玉米、辣椒、茄子、水稻的富硒率较高,具有开发相应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