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文 《包装世界》2010,(4):84-85
徽州雕刻最为著名的是木雕、砖雕、石雕,简称徽州"三雕"。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沉积物,徽州古建筑雕刻装饰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值得我们探究,从中吸取营养,提升现代艺术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张盼盼 《上海包装》2023,(10):81-83
徽州三雕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是古代建筑和家具装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阐述了徽州三雕艺术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分析了徽州三雕活态化室内设计的必要性,并运用现代室内设计理论与方法对其活态化传承进行探索,提出了保护传承三雕文化、营造现代室内空间环境的策略,旨在推动徽州三雕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对其他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活态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徽州木雕花窗最初是实用性建筑构件,后期发展为集功能性与装饰性为一体,文章以徽州古民居木雕花窗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综合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徽州木雕花窗的类型功能、工艺技法、图案题材和文化价值,对将徽州木雕花窗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文化符号运用于现代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罗兵 《包装工程》2017,38(20):82-87
目的探析徽州建筑符号在现代徽酒包装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方法从徽酒的市场定位和营销入手,分析徽州建筑符号的外观造型、图形图案和色彩在徽酒包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以及所达到的品牌文化和艺术传播效果。结论徽州建筑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徽州建筑符号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徽州建筑符号的使用,体现出徽酒品牌包装的感情诉求,传播了品牌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了其文化品位和生活态度,从而实现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宣传营销和品牌发展管理的共赢。  相似文献   

6.
徽州传统装饰的应用规律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徽州文化多年的精华,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徽州的传统文化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使得徽州文化对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人们对空间装饰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也开始渐渐的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室内装饰中。  相似文献   

7.
徽州抱鼓石中儒家礼制文化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锐  苗蕾  黄凯 《包装学报》2013,5(3):88-91
徽州抱鼓石作为摆放在徽州地区传统宅门前的建筑装饰构件,不仅是主人社会地位的外在标志,而且是儒家礼制文化的直观反映。徽州抱鼓石在造型上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礼制规矩,在排列顺序上表达了成双成对的文化寓意,在装饰程度上表现出简约淡雅的装饰特征,这些都是儒家礼制文化在徽州抱鼓石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旅游纪念品及包装设计同质化严重、缺少文化内涵的现状,文章从徽州地域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徽州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当中形、色、意的实际应用,并剖析徽州地域文化对旅游纪念品及包装设计的深刻意义,阐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打造。  相似文献   

9.
齐欣 《照相机》2013,(12):35-39
徽州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文化地域范围。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在整理《胡适口述自传》时以胡适之的口吻写道:“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一共有六个‘县’”。古徽州全区都是山地,又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10.
徽州的界定徽州地处安徽省最南部 ,东毗浙江 ,西邻江西 ,秦属鄣郡 ,晋属新安郡。唐肃宗乾元二年易名歙州。宋徽宗宣和 3年改为徽州 ,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等六县。徽州人杰地灵 ,历来以山水之秀、商贾之富、文风之盛、民风之淳等蜚声海内外。徽歙之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 ,更使其享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美誉。尽管作为行政区划概念的徽州在今天已经消亡了 ,但文化徽州的生命力在新世纪的前后却受到一次一次强劲的张扬。一部乡土系列的《徽州》一版再版 ,黄梅戏风格的舞台剧《徽州女人》屡屡加演 ,于徽州拍摄的…  相似文献   

11.
徽州地域自然色彩提取在文创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婕 《包装工程》2020,41(16):248-253
目的地域性色彩的采集和应用是当代色彩研究和文创视觉设计的重要内容。从徽州地域自然色彩提取与调和的角度,探讨文创视觉设计中色彩应用的新思路,实现徽州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法首先,采用统计色彩直方图的方法分析徽州地域的自然图像,提取四季的代表色彩,构建文创视觉设计的用色资源库;其次,结合自然调和配色方法,获取优化的色彩方案,指导文创产品的配色设计;最后,从徽州砖雕纹样中抽取具有文化象征性和美学价值的四种动物形象,并将其作为文创图案色彩的设计元素,再基于代表色,调和开发出清爽淡雅,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四季徽州"文创视觉设计应用。结论通过分析与提炼徽州地域自然色彩特征,探析基于图像色彩提取的色彩设计方法,以"四季徽州"文创设计的实际案例,检试此方法的可行性,为徽州文创视觉的色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徽建三绝"中,最为宏丽的当首推祠堂.祠堂可谓徽州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代表,到过徽州的人可以看出,最显眼的建筑就是祠堂.徽州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大多以氏族祠堂为中心,民居簇拥,牌坊照映,把祠堂衬托得高大、庄严和气派.徽州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巍峨高大的祠堂,它们是当年世家大族进行宗族文化建设所留下的遗迹(图1).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长沙陶公庙古戏台的建筑形制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对古戏台上的雕刻艺术文化进行了研究解析,从而揭示了长沙陶公庙古戏台在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陶公庙古戏台建筑和雕刻艺术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湖湘文化的传承是不可替代的,这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敦煌文化、藏文化、徽文化)文化之一,其色彩有着鲜明的特色。皖南徼派建筑色彩特点可以用“粉墙黛瓦”四个字来概括。徽州在安徽省的东南部,故称新安,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除婺源在近代划归江西省外,其余都在安徽境内。  相似文献   

15.
"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据有关资料统计,古徽州各地共有古桥约1157座(应该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无名桥),长度在百米以上的古石拱桥15座,其中各县分布为:歙县431座,婺源县341座,祁门县143座,绩溪119座,休宁101座,黟县61座.徽州古桥不但是古往今来徽州人民过往河川两岸的必备之道,而且是古村镇重要的构景要素,它是衡量古村镇所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6.
明清徽州建筑中的木雕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安徽省一侧."徽州"之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之前与唐时均称为歙州.明、清时,领有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六县.这里盛产竹、木、茶和文房四宝,天然风光异常秀丽.明清时期这里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欲织金银气,多从黄山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徽州木雕始于宋代,明初渐成规模,并逐渐形成了以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云头及各种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木雕工艺.  相似文献   

17.
齐欣 《照相机》2013,(1):36-39
前言:走进徽州,如同走进一幅幅中国画—青山绿水间,渔舟唱晚,群鸭戏水;土坡田野上,桑林滴翠,牧人归迟;炊烟袅袅处,小桥流水人家或隐或现。一种印象怎么也抹不掉,那就是徽州的美,是永恒的。徽州,这块令人意醉神迷的大地,让所有初来乍到的外客为之倾倒,使每一个徜徉其间的游者萌发省思感悟。从这期起,本文《徽州古村落》将以连载的方式,让大家看笔者将以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齐欣 《照相机》2013,(11):35-39
严格意义上的村落。应该指历史上小农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农村民居点。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徽州村落的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风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尽管传统中国人相信风水说的较少,但在徽州“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确是事实。明清时代.风水是徽州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风水观念成为村落形态的重要控制力量,寻一方风水宝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李稳 《上海包装》2023,(7):82-84
徽州古村落是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中,还存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从物质要素(自然环境、建筑肌理)和非物质要素(文化资源、传统工艺)两个层面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古村保护与传承方法,以期为古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齐欣 《照相机》2006,(6):50-51
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皖南古微州,历史上领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今划归江西省)六县。徽州境内不仅拥有奇绝的天然胜景,历史上更有因徽商的兴盛所带来的文化艺术的繁荣。徽州几乎县县有古村,村村有古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