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2.
荣昌夏布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李昱靓 《包装工程》2016,37(14):148-151
目的从重庆荣昌夏布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角度,对重庆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法、途径等提供借鉴和案例支撑。方法从建立长效机制、产品发展策略、产业创新策略3个方面,对夏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设计方法提供参考。结论 "共融型"多种非遗工艺"嫁接"的夏布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及设计创新方法,不仅可以改变现有的传统传承方式,同时对今后荣昌夏布发展的理论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及设计创新起试金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婷婷 《包装工程》2022,43(6):313-321
目的 山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高层次的消费结构与多样化的需求模式是我国文化创新方面急需解决的难题。方法 通过剖析山西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处境,进一步阐述山西省对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实行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服务设计的要素和过程进行设计。以建立kano模型,了解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和产品功能带给用户的体验感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服务设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也有利于带动创新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深化改革山西的非遗文化产业,更加有助于推动山西的非遗产品走向更远的市场。结论 对“山西故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对山西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姚湘  颜祺芳  刘俊 《包装工程》2021,42(24):140-146
目的 研究服务蓝图在文创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基于服务蓝图构建用户体验设计人机系统模型,运用服务蓝图厘清“用户—文创产品—文化环境”的流程关系,从中确定用户的文化体验层,并从文化体验层中找出用户的文化接触点,最后通过设计案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以加强用户文化体验为目的,运用服务蓝图分析用户的文化体验流程,从中定义体验点进而完成设计;从用户初步接触文化的体验源头起,深度挖掘用户在接触实体产品前的文化体验流程,并以土家织锦文创产品为例(产品包括互联网产品和实体产品),梳理、优化用户体验的设计点,最终以土家织锦文化服务网站为载体,输出以优化文化体验为目的的文创产品用户体验设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机遇,研究适合夫子庙文化推广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方法:以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交互设计为例,结合夫子庙地域文化,通过塑造交互式体验、打造移动应用程序和打通线上、线下市场的方式,营造独特文化与消费体验的服务流程;结果: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达到情感的共鸣,提高夫子庙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传承与弘扬夫子庙地域文化;结论:在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创产品设计,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入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参与式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6.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艺术价值与时代价值统一起来。针对羌绣文创产品,当前人们大多关注其艺术价值、数字化设计与市场开发方面,忽视了羌绣文创产品的审美教育价值(以下简称美育价值),因此要将产品设计和美育价值建构融合在一起研究。首先,为羌绣文创产品提炼美育价值内容;其次,以数字技术助推羌绣文创产品美育元素的跨界设计;然后,挖掘并满足羌绣文创产品潜在消费群体的美育元素;最后,要对羌绣中的文化内容进行转译以适合文创产品的数据化应用。此外,为广泛推进其美育价值,需要建设羌绣美育文创产品数据库。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图像分析整理出羌绣美育价值符号,使用田野调查法及人物访谈方式了解羌绣文创产品类型及羌绣美育价值的数字化设计情况,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情况。 结论 在数字化背景下,羌绣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在空间设计、交互体验和文化转译上将羌绣文创产品的美育价值融入其中,从而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文创产品形式内容单一、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生硬等问题,找到一种将非遗文化花丝镶嵌更好地应用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模式。对花丝镶嵌文化因子进行调查与分析,运用DS-SG-KE法从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角度对花丝镶嵌造型、纹样、色彩三大文化因子进行提取与重构,并以构建花丝镶嵌文化因子数据库的形式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设计实践,以挂件作为设计载体,基于花丝镶嵌文化因子数据库对文创产品进行创意设计。验证了花丝镶嵌文创产品创新设计模式的可行性,为传统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提供了新的设计模式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非遗文创产品重庆荣昌夏布的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昱靓 《包装工程》2017,38(10):180-183
目的探讨非遗文创产品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方法。方法从重庆荣昌夏布的设计实证分析出发,分析创新设计要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以构建非遗文创产品严谨、科学的开发体系。结论通过对荣昌夏布的工艺、形态、质地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实践,以及创新设计要素及设计方法的构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1.
边蕊 《包装工程》2023,44(20):398-405, 425
目的 针对汴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探索将视觉设计手段应用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策略,助力汴绣产品创新发展与应用,进而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汴绣工艺的历史及现状,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其中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总结,通过符号化设计、包装设计、交互APP设计、产品种类拓宽这四个方面,改善汴绣产品的相关应用需求设计,探索汴绣的创新性转化途径。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运用视觉传达手段进行完善,将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进行融合与创新,通过对汴绣工艺产品进行符合时代的传承的设计改进,为汴绣工艺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孙立新  任妍 《包装工程》2020,41(18):273-279
目的 从服务设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辽宁省非遗技艺以及文化内容的传承与产品销售进行品牌化的整合与创新,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教学平台,打造辽宁省非遗文化品牌,为当代年轻人与辽宁非遗文化传习搭建桥梁。方法 以品牌构建为导向,运用服务设计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图、用户旅程图、服务蓝图等方法进行论证分析。结论 服务设计思维是品牌建设过程中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创新非遗品牌运营模式的系统指导,通过洞察年轻用户需求,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和品牌化建设,提升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传习受众者的就业率,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动辽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纪毅  马明  檀鹏  孙晓红 《包装工程》2022,43(14):354-361
目的 基于现有资源,从优化非遗文创展参展体验角度入手,探索基于峰终定律与首因效应的非遗文创展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研究峰终定律与首因效应的理论及应用现状,总结出观展过程中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触点;其次基于关键触点设计分析非遗文创展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提出非遗文创展的参观体验设计模型;最后从用户需求体验入手,整合资源分配,提出面向非遗文创展的设计方法,并以广彩瓷文创展为例进行设计实践与可行性验证。结论 结合峰终定律与首因效应进行非遗文创展设计,将影响用户观展体验的关键触点总结为第一印象点、峰值体验点以及终值体验点,并分别提出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正面形象标签、集中优秀资源构建正面体验高峰与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实践体验3个设计模式,同时以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为目的,根据现有资源提出协调服务人员—文创—展厅环境之间资源分配的策略,形成面向非遗文创展的设计方法,为未来的非遗文创展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卉  卫芳 《包装工程》2019,40(8):86-90
目的从保护与传承扬州传统手工艺的角度出发,研究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创新及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方法。方法梳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扬州刺绣的艺术特色,并从平面及立体两个角度探讨其现代化创新手法。从装饰形式、色彩搭配、构建形式等方面,剖析现代首饰包装盒设计作品案例。结论将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艺术特色融入到现代产品中是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具体设计时应选取扬州刺绣手工艺中最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元素,经过提炼和重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既有民族风韵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时尚产品,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保护与时尚化传承以及现代首饰包装盒个性化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玮玮 《包装工程》2024,45(2):460-471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把握旅游业和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凝练坭兴陶文化视觉符号,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和数字图像技术融合,产出具有传承价值和创新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方法 以坭兴陶文化为切入点,剖析坭兴陶文化的发展现状、文化特征、消费者需求的人文情怀,梳理数字文创的传播模式、媒介特征、文化符号转化等设计问题,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的意义价值,提出将坭兴陶文化元素与数字文创产品融合设计的方法手段。结论 坭兴陶文化与数字文创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是传承坭兴陶非遗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途径,丰富了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