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施雨  杨蕊 《城市住宅》2021,28(4):205-206
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多数工厂逐渐向城郊转移,由此出现很多工业废弃土地.阐述工业废弃地的价值,分析修补生态漏洞、合理处置新旧建筑物等景观重塑措施,进而从景观和生态两方面探讨景观重塑策略,并以南京市汤山矿坑公园为案例论证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研究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及山体生态修复的关系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山体生态修复的自然模式和景观模式做了深入的对比研究。结合温岭北山公园的山体景观重塑设计,探索了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山体修复的景观模式,为山体岩创面的修复和山体功能的转型提供了一种模式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高登辉 《石材》2023,(6):10-12+150
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行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成为现阶段项目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践总结分析可知,在生态修复背景下,石材矿山公园规划工作落实开展过程中需要分别从园区选址、功能区分、场地设计、植被种植设计几方面出发做好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并且针对石材矿山公园规划要点提出有效生态修复策略。包括:场地生态修复、植物生态修复、景观元素生态利用、环境安全保障。只有明确石材矿山公园规划工作内容要点,并基于生态修复提出针对性策略,才能确保石材矿山公园建设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王天赋  孟晓惠 《园林》2020,(1):52-57
景观叙事学是当代景观设计学的独立学科,在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众多实践中具有相关诠释和应用。本文对叙事与景观叙事之间的关联进行概述分析,结合典型案例,从主体与客体、主题与情节两方面,阐释景观叙事结构;从撰写语义—隐性信息呈现、构建空间—传播文化记忆、演进时空—强化场所精神三个层面,提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公园的景观叙事策略;对景观叙事理论在工业遗产转型公园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论证和研究,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景观碎片化已成为许多环境问题的根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建设沿江生态廊道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期)的水体、植被、生物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进行分析,探讨其设计背景、结果及生态设计方法。尝试着从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河流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出发,探索科学、合理,具有水脉特色的生态廊道。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1)
矿业棕地是人类在地球表面留下的"伤疤",其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急需生态修复。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至50年代就开始了棕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一些很好的棕地生态修复案例可资借鉴。当前,我国矿业棕地再生利用的主流模式是建设矿山公园,基本是以矿山旅游项目为引导的景观再生设计。这种模式难以推动矿业棕地的景观生态修复及矿业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转变。通过对美国、德国棕地生态设计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的矿业棕地景观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的不足。基于生态设计的理念,进行区域性、大尺度的人工自然"设计生态",才是矿业棕地修复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赵茜瑶  唐予晨  李慧 《中国园林》2022,38(6):103-108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中国园林园艺类博览会的热点亮点,这对植物景观营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回顾我国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探索,结合科学绿化的建设要求,提出生态修复背景下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中植物景观营建的目标需要综合生态、城市景观、城市事件的三重要求,遵循问题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景观塑造和群落营造相结合的工作要点。综合国内外相关植物景观营建实践,探讨在全园规划尺度、展园设计尺度和展后利用方面如何将生态修复和植物景观营建实践相结合,为今后园林园艺类博览会以及更大范围的风景园林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提到工业景观的修复,我们首先会想到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美国高线公园和韩国清溪川复兴改造这几个案例,其实世界各国在后工业革命时期均对各自的工业遗迹进行了生态修复、形态重塑以及功能转换。该文在介绍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遗迹地特征的基础上,对废弃物的出现及其问题进行了描述,以法国邻里公社为案例,介绍了法国工业景观的弹性修复对策,为风景园林教学和实践开启了另一扇可供借鉴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从工业文化和工业景观的概念出发,在介绍国内外研究背景和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力求对我国城市工业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世博会江南公园景观改造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上海世博会江南公园基地内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价值出发,提出世博会的召开是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阐述江南公园景观改造的理念—装配公园、设计方法、活动组织等,对如何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和复兴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工业旧址采取高强度再开发的模式已成为趋势,工业建筑及户外场所面临存亡的巨大挑战,如何认识和尊重工业遗存成为此类后工业改造项目面临的新课题。随着首钢的搬迁与转型,作为首钢发展的起点与北部对外门户的西十筒仓区域,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落户之选。面对建筑的先行与价值的不认同所带来的工业体系破碎化,景观设计重拾了工业系统的价值,在阅读并尊重原有工业空间逻辑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形结构进行创造性复写,并将重译的工业碎片谨慎地嵌入景观体系中。"碎片复写"设计方式的提出为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工业旧址再利用乃至城市空间更新如何兼顾科学与艺术、法则与自由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廉毅锐 《山西建筑》2014,(21):15-16
阐述了中国前三代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引申出了第四代产业园的规划理念,并以天津鸿仓产业园为例,探讨了都市产业园建筑、公共空间和自然生态景观的营造模式,促使其成为与城市关系融洽的都市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4.
王劲  陈健  谢超 《中国园林》2022,38(3):56-61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佬与广...  相似文献   

15.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  相似文献   

16.
何昉  锁秀 《中国园林》2021,37(9):13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进入"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大势所趋。长期以来,风景园林以其学科的独立立场,更关注动物、植物、景物与人等生命共同体,从而成为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先导力量。探究了城市总设计师制的思想背景和总设计师制的提出与发展,以风景园林师主导的系列实践历程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立足风景园林学科特点和行业蓬勃发展态势,提出风景园林总设计师在重点国家项目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生态敏感的新城新区新农村等建设中的优势作用,如建设公园城市、韧性城市及双碳示范区,以期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7.
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起4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邵静 《园林》2021,(5):50-56
随着景观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正式迈入生态文明时代,景观规划师对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愈加明确。"生态修复"正是秉承以上理念,坚持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问题为导向,保护优先、恢复为主,适当辅以人工措施,最终达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目标。以合肥三十岗郊野公园首期示范区工程项目为例,以山水工程修复指南为依据,结合自然演替、抚育经营、低效林改造、采伐更新等林地改造相关措施,从生态提升的角度总结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的思路、策略、方法等,为生态涵养型郊野公园以及水源保护区内林地改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张扬汉 《工业建筑》2012,42(11):49-5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各地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区域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公园,其景观营造已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以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综合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开发区公园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公园设计的特色及当地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探求开发区公园的景观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