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的指导思想,结合江苏某220 k 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深入研究了变电站主接线型式。提出了基于封闭组合电器(GIS)设备的电气主接线优化设计方案,并与目前常规变电站的接线型式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对于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智能电网需求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推动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此同时,智能变电站对于信息高度整合的特点也促进了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的发展.图像监视、火灾报警、周界安防等变电站辅助系统是保证智能变电站远程监视和控制的基础.对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进行了方案研究.提出可行的辅助系统联动和整合方案,并对辅助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不断发展,电子式互感器已广泛应用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导致常规智能变电站的整组传动调试方法难以适用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整组传动调试方法。首先对常规智能变电站的整组传动试验方法以及其局限性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适用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全场景测试系统,并结合某220 k V变电站现场调试实例,详细介绍了全场景系统用于变电站现场调试的关键步骤。最后,在对比两种整组传动调试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利用全场景系统进行整组传动调试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整体设计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框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外部运行管理需求和内部自身发展需求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目标与功能特点,制定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并论述了智能变电站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工程设计与施工工艺和标准制定与运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课题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按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的指导思想,结合重庆大石220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试范工程的特点,在设备集成技术和优化布置方案方面开展研究,明确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的设计原则,提出采用隔离式断路器、气体绝缘开关柜、气体绝缘母线、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集装箱式设备的设备选择方案,给出大石变电站主接线及总平面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对站内采用高度集成化的设备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庆大石220 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按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的指导思想,结合重庆大石220 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试范工程的特点,在设备集成技术和优化布置方案方面开展研究,明确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的设计原则,提出采用隔离式断路器、气体绝缘开关柜、气体绝缘母线、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集装箱式设备的设备选择方案,给出大石变电站主接线及总平面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对站内采用高度集成化的设备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维莉 《湖北电力》2011,35(Z1):113-116
智能电网需求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推动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此同时,智能变电站对于信息高度整合的特点也促进了无人值守运行模式的发展.图像监视、火灾报警等变电站辅助系统是保证无人值守变电站远程监视和控制的基础,文中对无人值守模式下的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可行的辅助系统联动和整合,并对辅助系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隔离式断路器的智能变电站电气主接线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试点及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根据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的指导思想,未来新型智能化开关设备对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结合220、110 kV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研究新型智能化开关设备的出现对智能变电站电气主接线优化设计的影响,对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遵循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等原则,推进智能变电站创新发展。开关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内最重要的电气设备之一,需要对其进行深度智能化,并使其具备测量、控制、监测等功能。本文分析了开关设备智能化中需要监测的主要状态量,介绍了综合智能组件的组成及其完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开关设备深度智能化的近期实现方案。为远期新一代智能变电中开关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要求,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网络的变电站辅助系统管控平台,通过对改进的证据理论融合算法在智能变电站中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基于变电站辅助系统的多传感信息融合。该方法提高了变电站信息实时监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对故障目标进行了识别和分类。文章在智能变电站多传感信息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为进一步实现智能变电站多源信息融合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已成为变电站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针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或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评估仅限于系统本身,并没有综合考虑这两个系统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可靠性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估得到的可靠性指标偏高。首先根据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结构,建立了基于最小路集算法的可靠性模型。然后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继电保护系统及一次设备的等效可靠性指标,并利用上述模型及等效指标计算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执行单元,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都为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顶层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目标与功能特点,制定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并论述了智能变电站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升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的呈现效果,使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的信息呈现更直观和有效,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的3D场景显示方案。通过图形透视原理的应用,利用三维软件Unity3D辅助设计对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进行3D建模、渲染并叠加显示。武侯变电站试点工程显示此方案效果良好,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陕西首座110 k V新一代智能陂西变电站工程实际,梳理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研究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电气一次、二次系统的主要技术方案,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及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要求,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网络的变电站辅助系统管控平台,通过对改进的证据理论融合算法在智能变电站中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基于变电站辅助系统的多传感信息融合.该方法提高了变电站信息实时监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对故障目标进行了识别和分类。在智能变电站多传感信息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实现智能变电站多源信息融合的应用示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三层一网技术的结构和特点,并对共网传输模式下SMV、GOOSE网络报文等主要业务数据类型的流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可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及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年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现状,阐述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检修机制相关概念及在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实际中的工作经验,以天津高新园110 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为基础介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的实现及其要求。研究分析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测试方法,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的测试及定期检修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智能化设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的应用,推进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和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与常规继电保护之间的区别,本文在对站域保护研究现状、功能配置和功能原理方面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经过现场实验对某110kV线路冗余保护和变低冗余后备保护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能够更好地对二次系统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电世界》2016,(2)
叶塘110 k V智能变电站是全国首批六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之一,也是上海首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控制电缆桥架、光缆和光缆头选型、光缆敷设和熔接、电子式互感器、绝缘母线等几个方面,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对具体每个方面的不同进行介绍,给出注意事项,并对今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总结与提升,电能计量系统作为变电站业务功能的一部分,必须适应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要求,数字化计量系统以其数字化、易于信息共享、硬件共享的特征成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必然选择。文中首次完整提出了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的概念与构成,在介绍早期智能变电站计量系统组成与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数字化计量系统配置方案与计量设备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