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致欣  刘安琪 《包装工程》2022,43(6):282-287
目的 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该类产品的设计原则与开发策略。方法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从天津现有文创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困境和问题入手,发掘天津城市精神内核、归纳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与当代产品设计方法论相结合,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剖析,提炼出多维度、立体化的产品设计与推广方法,以创新设计为驱动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活力,促进完善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结论 以产业化视角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其文化内涵以符号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注入当下文创旅游产品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物态化载体,并为天津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妍  钟蕾 《包装工程》2021,42(16):339-346
目的 对京津冀历史文化的同源性进行有效梳理,结合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文化旅游过程中共享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为载体,从文旅协同的角度助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方法 通过分析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思路,探寻与共享发展理念和共享经济中共享资源、合理分配、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契合点,结合燕赵文化在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推演,总结出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文化旅游类共享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总结了京津冀文化协同下的共享与传统、现代、未来的设计方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开发出以饮食、民俗、生态设计为思路的共享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策略.侧面分析了协同发展与共享发展的互联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旅游业成为热潮,发展越来越迅速,那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古镇旅游也日趋兴旺,对于传统古镇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也成为时下一个热点话题。在"活态保护"视角下,对近年关于古镇保护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整理、总结和评价,分析了"活态保护"的提出与相关研究,提出古镇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活态化视角下古镇的重振方式,以期能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4.
李怡 《包装工程》2016,37(6):124-127,136
目的探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纪念品的创新策略。方法以澳洲土著艺术旅游纪念品为案例,采用实证结合文献调研的方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及旅游纪念品之间的联关系,归纳澳洲土著艺术及相关旅游纪念品创新的特点,构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体系。针对中国旅游纪念品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非遗文化注入灵魂,品牌建设凝聚价值,持续创新增加活力,设计管理和设计研究提升品质"的旅游纪念品创新策略。结论旅游纪念品的创新策略有助于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资源去开发旅游纪念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现状,并从旅游地消费品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和完善、旅游纪念品的研发设计机构和生产企业相对缺乏,以及旅游纪念品市场对本地特色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民艺宣传力度不足3个方面分析了湘西地区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运用实际设计来探讨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中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防伪报道》2011,(1):60-60
闻名遐迩的丽江古城是很多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被称为"高原上的姑苏、东方威尼斯"。为了更好地提升丽江古城旅游服务品质,近日丽江古城管理局积极引进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加之贵阳"大数据""互联网+"和"大生态"等战略的开展,将该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相结合,对其保护和传承、传承和传播、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而针对贵阳贵安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4条路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数字技术、旅游业,对于丰富贵阳贵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番禺区历史悠久岭南文化富集,番禺要发展"全域旅游"就应当充分挖掘番禺地域文化特色及优势;开发番禺水色民俗文化资源,让其成为新的增长点,本文试图通过以传统番禺水色民俗文化内涵为出发点,巧妙加以创意,结合旅游项目开发,大胆探索将番禺水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转译延伸、传播传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移动媒体旅游导览系统。方法结合移动互联网媒介,通过原创设计的设计表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导览系统的衔接,探索其文化价值。结论汲取中国元素并恰当地应用于旅游导览系统中,能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能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旅游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着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要求,运用营销4C理论来分析丽江旅游业内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从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ee)和沟通(Communication)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文化体验构建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睿 《包装工程》2016,37(2):138-142,159
目的四川旅游商品在全国旅游业推进旅游商品转型和升级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其设计开发必须重视与体验经验商业浪潮的契合和承接。方法以旅游业国家官方组织的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获奖作品和参展商品为研究素材,梳理了旅游商品的概念与定位;通过案例分析、信息对比等方法,分析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的发展趋势。结果针对四川旅游商品开发现状,提出能促进彰显四川文化体验的"点—线—面—平台"的研发策略。结论推进四川旅游商品实现鲜明的特色性与提升产业化发展,对全国的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军 《包装工程》2017,38(12):48-54
目的从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产业的发展思路、方法与途径提供借取与案例支撑。方法从建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创新设计发展机制、产品开发策略和产业创新设计实践3个方面,为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研究方法、开发思路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共融型"的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模式及创新设计方法,既可以改变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理念、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和创新设计策略起到试点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玉娴 《上海包装》2023,(2):180-182
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存储技术、数字化采集技术为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为数字藏品,从而突破传统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发展滞后现象依然突出,通过利用文创设计的手段来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可以防止其消亡。基于此,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藏品文创设计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旭 《包装工程》2015,36(10):20-23,48
目的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推动与帮助的作用。方法以交叉学科为手段,首先从数据库标准化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产业化建设3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进行剖析;其次从非遗原生地、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旅游场所、大众教育4种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进行分析;最后以基于PC网络平台、智能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进行分类研究。结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多媒介平台展示,实现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5.
马皎  张斌 《包装工程》2018,39(12):249-253
目的从以用户为核心的视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邑彩贴剪纸旅游纪念品进行调查、统计并得到游客需求模型,将KJ、BS法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设计语言转换,引入创新性思维指导纪念品与地域性文化的融合。方法提取分析大量剪纸作品中的图形形态符号和色彩符号结合游客审美需求及市场将原有图形进行了创新性演变。结论结合创新设计思维及原理将其再设计转化并应用于旅游纪念品设计之中,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归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后续产品开发的潜在创新突破点,对开发策略进行整合。在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总体方针的前提下,以当前产品开发流程中存在的切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文创产品设计的顺应性、文化要素的植入方式、产品宣传与销售渠道的拓展建设等方面为研究重点,旨在借助现代设计方法论达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以系统化、产业化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依托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形成一套值得参考借鉴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专题序言     
正2018年3月,国务院成立文化和旅游部,以强有力的信号传递着"文旅联合"正式上升为国家行为。在文化部印发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等一系列"文旅联合"的建设目标。以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成为大众消费下沉趋势中经济建设重要呼应,则在传承与新时代新视野下的文化撞击中,"旅游文化载体如何实现创意设计的‘破’与‘立’"势必同步上升为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建设核心。  相似文献   

18.
彭卫丽  侍锦 《包装工程》2018,39(12):220-223
目的探究地域节庆文化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俗节庆纪念品是城市民俗风情的浓缩,是历史和文化记忆的沉淀,是传递城市形象、文明、文化的重要媒介。在旅游业盛行的今天,纪念品作为满足旅游者愉悦和情感需要的一种物质载体,越来越显现出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方法从旅游业的兴起谈起,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现状,分析如何将地域文化有效融入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中。其次,以青岛为例,深入探析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提出其设计方向,结合具体案例,期望能开发出针对不同民俗节庆的文化纪念品,以此推动了青岛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结论正确认识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缺陷与不足,对未来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路径进行总结,指出旅游纪念品应更好地展示地域文化与特有的节庆民俗,解决地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无法有效转化和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可 《包装工程》2023,44(6):320-327
目的 以毗卢寺壁画为研究对象,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古壁画保护传播的融合应用。方法 文化自信视域下,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结合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立体显示等数字技术,从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发掘毗卢寺壁画;在对现有的古壁画保护与传播途径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物保护、交互体验、文化旅游等学科角度总结古壁画艺术与新科技手段相融合的方法,探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毗卢寺壁画保护传播的具体策略方案。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健全共享数据资源库、构建虚拟现实导览展览系统、开发推广虚拟文创产品、联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四种途径介入古壁画的保护与传播建设,既能有效预防和弥补文物衰变或毁坏所造成的信息消亡,同时又可以促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与文旅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巍  窦巍  马驰 《包装工程》2018,39(12):68-74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