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叠后DMO成象     
近来已发表了很多有关 DMO 的文章,其处理过程也逐步标准化。Deregowski(1987)的文章对 DMO 及其应用作了很好的介绍。叠前 DMO 方法包括辐射法、炮点剖面法和共偏移法等。这些都能改善倾斜层反射和弯曲界面反射的叠加效果。另一种 DMO 是用在常规叠加后,从理论上来讲,叠后 DMO 类似于叠后偏移。当前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广泛认识是传统的 NMO 和 CDP 叠加不能产生真正零偏移数据。常规叠后偏移总是假设偏移距为零,而偏移为零只有在反射层水平时才能成立。因此可用叠前 DMO 和叠前偏移来校正成像。但二者都很费机时。Bale 和 Jakubowicz 提出了叠后 DMO方法,但程序相当复杂。因此,建议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作替代来完成叠后 DMO。大家对叠后偏移、反褶积等都已熟悉,叠后 DMO 也许是一种新方法。这些方法都力图减少 NMO和 CDP 叠加产生的色散。而 DMO 还可以校正倾斜层反射在部分偏移过程中产生的色散。  相似文献   

2.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焉耆盆地宝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宝南地区构造复杂,以往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信噪比低,三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效果差,断裂和圈闭的成像精度不高,空间位置不准确,为此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研究。介绍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分析了主要参数(去假频距离、偏移孔径、延拓步长等)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的影响,给出了焉耆盆地宝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结果。对比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分析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较好地改善该区复杂构造的成像质量,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3.
倾角时差校正(DMO)技术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它能够在叠前通过特定的速度分析和倾角时差计算,消除正常时差校正(NMO)无法消除的地层倾角影响,实现叠前部分偏移,从而提高剖面叠加质量。对于野外施工规则、覆盖次数均匀的资料,常规DMO处理效果好;但对于由于野外施工不规则或丢道而造成覆盖次数不均匀的资料,常规DMO达不到理想处理效果;在覆盖次数低的区域,常规DMO常引起斜干扰和空间假频。本文介绍的均衡DMO(EQ-DMO)能够消除上述影响。文章简单介绍了均衡DMO的基本原理,通过试验,验证了均衡DMO在覆盖次数不均匀的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汉盆地西南缘采穴断块区地下地质构造和断裂特征较为复杂,叠后时间偏移地震数据体虽然能反映该区的整体面貌,但成像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油田勘探与开发的需要。为进一步查明采穴南断鼻构造东北部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为钻井部署提供可靠依据,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在资料处理中先进行叠前偏移的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叠前偏移速度、偏移孔径、偏移距和反假频参数进行测试和选取,以满足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后续工作的技术要求。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改善成像效果,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在构造较复杂、速度变化不很激烈、资料信噪比中等以上的探区,叠前时间偏移要比常规叠后偏移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5.
永安三维工区地下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广泛发育,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地震成像效果,主要表现为小断层成像质量差、火成岩附近反射界面能量弱、目的层难以追踪解释。经过多轮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仍然未取得满意的成像结果。为此,引入了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叠前τ偏移方法。该方法要求输入的地震数据为零方位,因此需要进行方位时差校正和炮检距规则化。针对窄方位三维地震数据特点,提出了DMO校正+炮检距面元化+DMO~(-1)校正流程。分别利用Kircohoff叠前偏移和叠前τ偏移+DMO校正+炮检距面元化+DMO~(-1)校正方法对永安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后者的应用效果较好,火成岩之间反射层位同相轴连续性得到改善,断层断面更清晰,成像分辨率明显提高,而且两者耗时几乎一样,证实了DSR单程波动方程叠前τ偏移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GeoEast软件中独具特色的叠前保幅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及叠前时间偏移、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吉林探区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地震资料目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处理成果的分辨率和构造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DMO校正技术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层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油气勘探与地震资料处理工作者始终致力于其油、气资源的勘探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力求在深层地震勘探中有所突破。由于常规的地震资料处理手段难以满足地质解释精度要求,因此进行了倾角时差(DMO)校正技术研究。该技术是将动校正后的数据偏移到倾斜反射界面零偏移距位置上,能够解决深层构造成像问题。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在采用合适的叠前去噪及合理的静校正方法基础上,通过精确的DMO速度分析实现DMO校正处理后,能够使来自不同方向的反射波有效叠加,从而提高横向分辨率,不仅消除了速度分析过程中不同倾角带来的影响,而且使绕射波得到加强。经DMO校正技术处理后,能够获得水平层和倾斜界面同时存在的高信噪比资料,使倾斜地层及复杂断裂等深层地质构造正确成像,确保更加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削弱倾角歧视影响, 将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与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算法(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Stack by the Output Imaging Scheme,以下简称CRS-OIS)相结合,把常规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前时间偏移映射到成像空间,在该空间内实施CRS-OIS处理,再用相同的速度场将其反偏移到叠前数据空间.基于这种处理流程不仅得到信噪比明显提高的叠前地震数据,同时削弱了CRS叠加方法固有的倾角歧视影响.理论数据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均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偏移/反偏移的地震数据映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宏观速度场的数据映射理论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叠前偏移/反偏移是最适宜于提高叠前成像质量的数据映射手段。面对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本文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作为数据映射工具,将常规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通过初始的偏移速度场进行叠前时间偏移映射到成像空间,然后在该空间内实施合理的相干加强处理之后再用同一个速度场将其反偏移回到叠前数据空间。数值计算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这一对算子具有良好的共轭性质,采用叠加速度作为偏移速度场也不会造成地震数据的畸变。文中提出两种处理流程A和B,两种流程均要做相干加强处理,均可得到可靠的速度分析和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0.
《油气地球物理》2014,(3):22-26
四川盆地綦江地区页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构造非常复杂。本文详细分析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关键技术参数(偏移孔径、偏移倾角、偏移距分组等)对复杂构造成像的影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的对比。分析表明,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地震信息,深层复杂构造成像、断层及断点空间位置更加合理,能够较好地落实构造,反映其不整合及各种不同沉积结构的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地震分辨率极限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地震奇辨率一直是薄储层和岩性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困扰地球物理发展的问题之一。地震分辨率为垂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分辨率,通常教科书和有关的文献均将1/4地震波长定义为时间分辨率的极限,即使按菲涅尔半径定义的空间分辨率的极限,也为1/4地震波长。根据地震视主频和目的层的速度可以计算出空间和时间地震分辨率(1/4波长)极限。按常规的分辨率理论,地震勘探难以获得小于1/4波长储层的地质信息。若想获得小于1/4波长的储层信息,必须提高地震的成像主频,但对于实际地震数据而言,垂向(时间)分辨率受大地吸收衰减和高频信噪比的影响,地震分辨率总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地质解释的要求,特别针对中国陆相薄储层更是如此。但地震勘探是否可以突破1/4波长分辨率极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多块三维实际地震数据的研究,表明在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处理条件下,结合合理的井信息标定和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勘探是可以突破1/4波长地震分辨率极限的,这为中国陆相薄储层的地震勘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从Ricker(1953)开始研究地震分辨率至今已50多年了,但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原始地震观测道的垂向分辨率上。近年来开始引进和讨论地震偏移成像空间分辨率的概念。Beylcin(1985)、Wu和Toksoz(1987)、Seggern(1994)、Vermmer(1998)、Chen和Schu-ster(1999)等人做过成像分辨率的研究,但都是定性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影响地震成像分辨率的若干因素。我和几位合作者(2002)提出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定量计算公式。本文从理论上完善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分析并进行了一些实验。影响地震成像空间分辨率有8项因素。在三维情况下它们为地震波的频率f、波的传播速度v、炮检距2h、炮检距中点M距坐标原点O的水平距离L、中点M与原点O连接线的方位角α、成像点深度z0、成像分辨率表现方向的水平方向角θ和其与正Z轴的夹角β。每个因素均有不同的作用,其中频率和速度可合并为波长λ。这些因素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观测参数,如λ和h;第二种是成像孔径参数,如L和α;第三种为地质参数,如z0、β和θ。为了提高成像分辨率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成像空间分辨率性质:①成像分辨率随波长的减小而提高;②成像分辨率随成像点的深度增大而降低;③成像孔径内最大炮检距地震道的限定空间分辨力为λ/2;④最大分辨率的地面道位于(Lm,θm)点(Lm=z0tanβ,θm是给定的),为提高成像分辨率,孔径中点应在(Lm,θm),孔径大小由最远道的空间分辨力(λ/2)所限定。本文还讨论了叠前偏移和叠后偏移的空间分辨率。指出振幅保真地震偏移问题应当和高分辨率成像问题同时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质概念的空间相对分辨率地震勘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云  高军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物探》2007,46(5):433-450,462
回顾地震垂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分辨率的发展历史可知,在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中,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因素有很多,以至于影响到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及其准确定义,如再考虑复杂构造和沉积相以及地质解释中的问题,对地震分辨率的讨论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地震理论和地质理论的综合研究才能全面认识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为此,提出了基于地质概念的空间相对分辨率定义,并通过某油田57口开发井建立的地质模型,讨论了基于地质概念空间相对分辨率的解释步骤及其与常规地震解释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的主要技术,并通过一个地震勘探实例和后期钻井验证结果,进一步论证了在有限带宽地震成像数据条件下,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的地震勘探可以分辨小于1/4波长的薄储层,获得其空间展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宽/窄方位角勘探实例分析与评价(一)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凌云  高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3):305-308,317
近年来,人们对开展宽方位角观测的优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对于宽方位角观测一定要有更高的覆盖次数及更小的面元,即更昂贵的采集费用,有些望而却步。为此,本文通过在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实际采集的宽方位角地震数据,以岩性储层为勘探目标进行了宽窄方位角观测效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中采用严格相对保持振福的提高分辨率处理,并依据沿储层地震属性的差异评价宽窄方位角在勘探岩性储层上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较平坦(盆地腹部)的地区和地震数据具有一定信噪比的条件下,针对岩性地震勘探而言,宽方位角(纵横比大于0.5)地震勘探比窄方位角可获得更高的空间成像分辩率,而且不一定需要更高的覆盖次数,对干岩性勘探来说有60-80次覆盖即可满足勘探要求。  相似文献   

15.
面元大小对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面元大小与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关系研究,是三维高分辨率资料采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减小面元不仅提高横向空间分辨率,还能提高纵向时间分辨率,是在课题研究和实际试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争论问题。本文结合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设计了两个抽象化的地质模型,利用三维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研究CMP面元大小对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于平缓地层,面元大小不影响地震成像的纵向分辨率;对于倾斜地层,应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减小面元可以有限地提高横向分辨率;在不同前提条件下,应优化选择不同大小的面元。  相似文献   

16.
冀中油田南孟潜山断裂构造复杂,以往所采用的时间偏移方法的地震成像精度不高。本文应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南孟潜山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处理流程包括:常规三维处理、建立时间域地质模型、精细速度分析及建立速度场、最终偏移成像、修饰等。根据重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落实了府君山、长龙山、雾迷山构造,并在长龙山组砂岩油藏中获得高产商业油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质概念的地震空间相对分辨率思想,采用合适的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可以获得小于1/4波长地质体的空间展布信息。其中,消除近地表影响条件下的相对保持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是地震空间相对分辨率勘探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而相对保持处理过程中科学、高效的地震数据质量监控则是获得相对保持处理效果的重要技术保证。为此,从地震数据处理、质量监控和地质评价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相对保持处理的主要理念和主要处理技术,重点讨论了相对保持处理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监控方法。通过某滩海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实例分析展示了相对保持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效果及质量监控效果。  相似文献   

18.
频谱成像技术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谱成像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用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地震处理技术。它对储层边界、储层各向异性和薄储层的识别比传统的地震属性处理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介绍了频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储层预测方面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资料在解决复杂构造成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盘河地区地表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地下成像困难等难题,采用先进的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对新处理的资料与惠民大连片三维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处理的盘河高精度三维资料无论是在信噪比、分辨率、断面成像效果还是深层构造落实等方面都有了本质上的提高。研究成果对于高精度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资料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内边界大断裂的位置及断裂带的内幕结构,本文针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从静校正、速度分析、三维DMO和偏移等四项关键处理环节对原始地震数据的要求出发,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权衡各项处理要求和工作效率情况下,确定了每一排列片线数、满覆盖测线长度、面元尺度、纵横向覆盖次数及排列类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观测方法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断裂位置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晰可靠,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提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