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烃源岩和原油样品中的微量元素测定认为,烃源岩中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原油中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V/Ni及B元素含量对古沉积环境、古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Q型聚类分析进行油源对比。  相似文献   

2.
原油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利用原油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可以明显地将陆相原油和海相原油区分开,结合原油的硫含量,可以初步判断油源岩沉积环境和岩性。利用原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以进行油/油对比,稀土元素分特征反映原油运移效应。Eu异常反应油源岩沉积时的相对氧化-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原油平衡分离计算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咸阳长庆石油助剂厂150万t/a常压蒸馏装置改造前后生产数据的对比,论证了常压蒸馏装置采用加热炉炉管逐级扩径及高架空低速转油线技术,可显著增加原油的汽化率,提高轻质油收率。  相似文献   

4.
伊通地堑鹿乡断陷的原油类型划分,以及油源对比工作对本区的勘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利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判别分析的方法对鹿乡断陷的10块典型原油样品进行油源对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鹿乡断陷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Ⅰ类原油来源于奢一段,Ⅱ类来源于双二段,来源于双二段的油样呈多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原油平衡分离计算数据的分析及1.5Mt/a常压蒸馏装置改造前后生产数据的对比,论证了常压蒸馏装置采用加热炉炉管逐级扩径及高架空低速转油线,可显著增加原油的汽化率,提高轻质油收率,强化塔盘传质,改善侧线馏出油质量。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自行设计的一套模拟实验装置,采用了复合型的Para-Bac微生物,对高凝油油藏微生物驱采油技术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其内容包括驱替速度以及微生物段塞大小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在与水驱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室内条件下的最佳微生物段塞大小及最佳驱替速度。  相似文献   

7.
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叙述了油源对比的思路和原则及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应用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并提出了实际工作中根据原油遭受的不同生物降解程度所应采取的相应的研究方法,以期对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将地化、地质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三潭深凹和保俶斜坡原油的地化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并梳理了油气成藏过程。不同构造带原油成熟度、母质来源及成藏过程存在差异:西湖凹陷原油成熟度分布在成熟-高成熟范围,中央背斜带以成熟原油为主,三潭深凹和保俶斜坡原油在成熟-高成熟范围均有分布。油源对比结果显示,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原油的源岩以花港组泥质烃源岩为主;三潭深凹花港组原油的源岩以平湖组和花港组泥质烃源岩为主;保俶斜坡平湖组原油源岩以平湖组煤系烃源岩为主;保俶斜坡宝石组原油的源岩以宝石组泥质烃源岩为主。西湖凹陷原油普遍具有"蒸发分馏、气洗分馏"的成藏机制,以保俶斜坡原油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9.
油源对比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及成藏模式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为进一步认识大港油田唐家河地区的勘探前景,开展了唐家河地区中浅层原油及中深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特征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原油与原油、原油与烃源岩对比,明确了唐家河地区中浅层各层系原油来源于深层沙三段及沙二段烃源岩,而沙一段和东营组的烃源岩贡献不大。认为唐家河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是该区油气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马桥凸起侏罗系油源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准噶尔盆地腹部马桥凸起上的株罗系原油,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三组,第I组原油分布地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上部,第Ⅱ组原油分布于三工河组下部和八道湾组;第Ⅲ组原油为盆4井八道湾组5220.05M处的油砂抽提物,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马桥凸起株罗系原同与盆地西北缘第二、三类原油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推测主要油源为二叠系和石炭系,部分原油有少量中生界烃源辊入。马桥凸起至少存在两次成藏期,第一次在株罗纪,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镇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新区,近几年在该地区发现了延长组上部和延安组下部的复合油藏。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原油样品和区域内烃源岩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和GC-MS分析,研究了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延安组延6、延8、延9和延长组长3等油层组原油的成因;油源对比研究表明该地区延安组与延长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与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说明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烃源岩。这些研究成果为林镇地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Contentious Petroleum Geochemical Issues in China’s Sedimentary Basi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是为各种地质模型和勘探方案提供校正参数,进而提高勘探成功率。油气勘探项目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通过油源对比来确定盆地中最有效的源岩层位或源岩灶的位置。油源对比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地化参数是否既考虑了源岩的成因特征,又考虑了油气在输导层和储层中的质量转移和混合过程。本文探讨中国沉积盆地中四个悬而未决的地球化学问题。首先,通过对松辽盆地地质实例的解剖,笔者认为海侵在这个古代大型淡水湖泊中的优质油气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对新华夏构造带包括渤海湾盆地未熟—低熟油的研究,笔者提出了数种未熟—低熟油的成因模式,进而认为真正的未熟源岩对已经发现的未熟—低熟油贡献甚微。再者,通过回顾相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对吐哈盆地的油气主要来自煤源岩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最后,我们运用几项研究实例,来展示在象塔里木这样构造复杂的盆地中进行油气源对比必须考虑流体混源的问题。通过分析油源对比中常用的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的基本假设和可能缺陷,我们提出一种质量分量法来探讨海相油—陆相油、煤成油—湖相油以及成熟油—未熟油等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4-降胆甾烷是出现在原油和沉积有机质中的一类重要分子化石,其在地层中的分布与地质时代、古气候和沉积相等有关。国内外研究表明,硅藻是24-降胆甾烷的重要生源。通过研究发现,在缺少硅藻化石的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沉积中,发育丰富的24-降胆甾烷,且与地层中的沟鞭藻分子化石(三芳甲藻甾烷)和生物化石(囊孢)存在明显相关性。因此可以推测,沟鞭藻是24-降胆甾烷的另一重要生源。由于沟鞭藻和硅藻分布的差异,不同盆地中24-降胆甾烷的来源存在区别。济阳坳陷古近纪气候温暖湿润,沟鞭藻极度繁盛,是24-降胆甾烷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4.
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共21个原油和油砂样品进行GC、GC-MS和非烃含氮化合物测试分析,根据饱和烃、轻烃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全面剖析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白垩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其主力烃源层。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乌尔逊凹陷原油存在2种成因类型:第一类油饱和烃C17—C23具正构烷烃优势,呈单峰型分布,Pr/Ph>1(1~2.88),C27—C29甾烷呈"V"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表征淡水湖相沉积环境;第二类油具有饱和烃低碳正构烷烃优势,Pr/Ph<1,孕甾烷、C27重排甾烷含量较低,伽马蜡烷不发育,表征煤系地层原油。油源对比揭示,原油来自2套不同沉积环境的源岩,展示了海拉尔盆地良好的烃源条件。   相似文献   

15.
应用油气组成、生物标志物与碳同位素分析资料对渤中坳陷QHD30-1构造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构造馆陶组原油为正常成熟度原油;沙一段凝析油为早期低熟油被后期高成熟天然气气侵之后形成的;孔店组原油为低熟油。油源对比表明,该构造低熟油与正常成熟度原油主要来自构造周围沙河街组烃源岩,而沙一段高成熟天然气来自秦南凹陷高成熟烃源岩。综合该区构造、沉积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油气多期充注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民屯凹陷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在精细油源对比的基础上,确定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存在油品性质不同的两大油气系统,即高蜡油系统和正常油系统。分析两大油气系统的四大要素和成藏动力学特征,认为二者除在烃源方面不同以外,在储集层、盖层、圈闭以及成藏特征方面既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点,因而两大系统平面上交叉,纵向上部分叠合。大民屯凹陷油气系统成藏时间总体上早于辽河坳陷的东部凹陷和西部凹陷。今后大民屯凹陷应围绕油页岩进行高蜡油勘探。图5表3参8  相似文献   

17.
正构烷烃的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通过正构烷烃色谱特征对比发现,塔中低隆起区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具明显的奇碳优势,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呈现偶碳优势。塔中地区油源对比的结果表明,塔中10-11-12井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上奥陶统烃源岩,塔中45井和塔中162井奥陶系原油以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主要来源。具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原油样品所对应的油源均与油源对比所指示的层位相吻合。所以,正构烷烃奇偶优势的特征可以作为塔中低隆起油源对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有机岩石学特点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是我国第三类主要的生油岩,其中的有机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由于其明显不同于海相和湖相腐泥型生油岩,在常规性油岩有机地球化学评价中易低估其生油潜力。根据对我国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的对比分析,本文从有机岩石学角度认识和分析了这类生油岩的 特点,生油组分组成和演化,并提出煤和陆源有机质生油岩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柴达木盆地第三系54个生油岩和原油样品,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检测,并以生物标记物中C29甾烷的异构化程度作为成熟度标尺,发现该盆地的原油有一个从未成熟、低成熟、成熟直至高成熟的完整演化系列。相应于生油岩中有机质不同成烃演化阶段的产物。现有资料表明,在我国陆相第三系沉积盆地中,未成熟石油和原油熟化系列的普遍存在,是含油上一个重要的地球化学特征。它突破了干酪根成烃学说的局限性,并且在油气的勘探上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以成熟度分级的油气资源预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目前所发现的石油,大部分是低成熟的,其它成烃演化阶段的石油,特别是深层成熟石油的勘探,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0.
对辽河盆地西部坳陷19个原油和生油岩样品中的卟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质谱和双质谱分别对这些石油馏分进行测试和分析,发现辽西剖面岩卟啉的含量随埋藏深度变化的宏观特征与总烃随埋深的变化趋势一致,证实了卟啉类化合物是石油低成熟阶段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油/油和油/岩对比表明,高升1-6-14井原油和高升3-7-9井原油可能来自不同的油源区,且高升3-7-9井原油具有国内外罕见的以玫红型卟啉为主的特征。采用双质谱技术获得了单个卟啉核外取代基的结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