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点点  宋宁慧  吴文铸  石利利 《农药》2013,(9):674-676,693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40%灭草松水分散粒剂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结果]当灭草松的添加量为0.05~1.0 mg/kg时,其在水稻田水、土壤、稻秆、稻米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3%~107.8%,变异系数在3.3%~5.8%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依次为田水0.012 mg/L、土壤0.017 mg/kg、稻秆0.035 mg/kg、稻米0.026 mg/kg、稻壳0.029 mg/kg。[结论]灭草松在福州、天津、南京的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0~6.9 d,土壤中8.7~13.9 d,植株中5.3~6.9 d。按照推荐剂量720 g a.i./hm2和1.5倍推荐剂量1080 g a.i./hm2施用灭草松水分散粒剂,施药1次,在收获的稻壳和稻米中均未检出灭草松。  相似文献   

2.
灭草松又名苯达松,其化学名称为3-异丙胺基-1-氢-苯并-2,1,3-噻二嗪-4-酮-2,2-二氧化物。目前国内外合成灭草松的工艺路线有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法、邻氨基苯甲酸法、后烷基化  相似文献   

3.
《农药》2015,(1)
[目的]研究灭草松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趋势,评价其在大豆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液相色谱(HPLC)对31%灭草松·三氟羧草醚·氟磺胺草醚微乳剂在3地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灭草松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为0.7~7.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8.6 d。大豆苗后施药,在收获期采收的鲜食青豆和成熟大豆中残留量都低于最低检出限0.02 mg/kg。[结论]灭草松按照推荐方法和剂量使用,在大豆上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灭草松(苯达松),化学名为3-(1-甲乙基)1H-2,1,3-苯并噻二嗪-4(3)-酮-2,2-二氧化物,代号CAS25057-89-0,是一些商品化除草剂的有效成份。它广泛地用于选择性防除许多作物尤其是大豆和花生中的阔叶杂草。灭草松是一种芳香族有机酸,最常用的测定方法是具有紫外检测器的反相液相色谱(LC)。用各种反相柱和常用的弱酸(pH为1~7)缓冲液作流动相能在其他除草剂存在下测定灭草松。灭草松可用固相抽提(SPE)或用酸性抽提液萃取进入醋酸乙酯的方法从水中浓缩。pH2.70的甲醇-水作流动相的反相液相色谱可用来测定氰吖嗪、灭草松和灭草松代谢  相似文献   

5.
灭草松除草剂,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于1987年在我国正式登记商品排草丹48%液剂;1992年正式登记克莠灵44%水剂(灭草松十三氟羧草醚复配);1997年登记莎阔丹46%可溶性液剂(灭草松十二甲四氯复配)。国内企业1986年4家企业补办老品种统一登记25%灭草松水剂,登记在多种作物田内防除  相似文献   

6.
陈加娜 《应用化工》2015,(1):181-18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对水中灭草松和2,4-滴进行检测。用自动固相萃取仪对水中的灭草松和2,4-滴进行富集,以酸性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使灭草松和2,4-滴完全分离。测得灭草松和2,4-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 3,回收率分别在85.2%~95.9%和91.4%~103.1%,相对标准偏差均在0.6%~2.0%,测定下限均为0.1μg/L,满足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豆田茎叶处理除草剂有了新的发展,如灭草松、稀禾定(sethoxydim)、吡氟禾草灵(fluazifop-butyl)、三氟羧草醚(ac-ifluorfen-sodium)、氯氟草醚(haloxyfop)、禾草灵、氟黄胺草醚(fomesafen)、喹禾灵(guizalofop-ethyl)等先后问世。其特点是选择性强、用药量少、除草效果好。灭草松加工剂型有25%、48%乳油,可在  相似文献   

8.
张可鑫  张金艳  王亚飞 《农药》2020,59(1):56-59
[目的]通过测定黑龙江省密山地区典型农场大豆田0~45 cm土层中氟磺胺草醚、灭草松、烯草酮等常用除草剂混剂的残留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QuEChERS法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测定3种除草剂的空间残留量。[结果]在各采集点土壤中,氟磺胺草醚残留范围为3.34~67.84μg/L;灭草松为6.27~56.03μg/L。而烯草酮未检出。[结论]密山地区大豆田土层中,除草剂残留空间分布氟磺胺草醚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灭草松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IR、ESR技术,研究了腐植酸对灭草松的吸附及吸附机理,并且对pH、离子强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灭草松在腐植酸上经过大约4h的初始快速阶段,此后进入慢速吸附过程。溶液PH可能会影响腐植酸的构型。高PH时,吸附量随溶液离子强度增加稍有增加。灭草松在腐植酸上的吸附过程中存在氢键、电荷转移作用,疏水分配也是可能存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中灭草松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灭草松是一种触杀型具选择性的苗后除草剂,对环境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建立了固相萃取(SPE)-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水中灭草松的方法.方法对灭草松的检出限为0.2 ng/L,平均回收率为8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2%,线性范围为0.1~10 μg/L.应用该法分析了部分城市地表水,取得满意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陈其商 《江苏化工》1998,26(1):47-48
介绍苯达松中间体的提纯方法和苯达松催化磺化工艺的改进。这些改进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及“三废”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旋转造粒工艺,对80%精噁·灭草松水分散粒剂的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及填料的筛选,确定了优化配方,并对产品性能进行了测定。产品悬浮率在90%以上,其他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水分散粒剂要求。  相似文献   

13.
灭草松对甘薯的安全性及除草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茎叶喷雾法进行了灭草松防除甘薯田阔叶杂草试验。结果表明,灭草松防除阔叶杂草反枝苋、马齿苋及碎米莎草等甘薯田具有代表性杂草有很好的除草效果,施药后40 d株数防效为80.12%~93.67%,鲜重防效为74.69%~92.95%;对甘薯安全性较好,施药后甘薯叶片有不规则触杀型药害斑,15 d后新生叶片生长正常,施药后40 d苗期蔓长及蔓鲜重与人工除草无显著性差异;甘薯收获时测产结果表明,灭草松防除甘薯田阔叶杂草对甘薯安全,除草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35%草敌微乳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晓红  刘源发 《农药》1999,38(6):4-5
报道了新型复配麦田,稻田除草剂35%草敌微乳剂及其人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急性毒性和田间药效进行了测试,试验。  相似文献   

15.
对5%普施特AS、25%苯达松AS、50%高特克SE、15%精稳匀得EC、6.9%威霸EW等10种除草剂及其混用在苜缩中进行了药效试验。除草效果达到80.7%-98.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16种农药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扬  郑伟洁  田世尧  庄镇瑞 《农药》2005,44(12):567-569
以叶片残留法,在室内测定了农田常用除草剂和杀虫剂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常用浓度下,2,4-滴丁酯、草甘膦、丁草胺、氟草烟、灭草松、吡氟乙草灵、二甲戊乐灵、烯禾啶、杀螟丹、杀虫双处理后,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小于50%,说明上述农药在常用浓度下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影响不大;而百草枯、草酮、乐果、敌敌畏、氯氟氰菊酯、鱼藤酮·氰戊菊酯处理后,对莲草直胸跳甲的校正死亡率均大于50%,说明上述农药在常用浓度下对此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萃取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1]分析地表水与饮用水中的灭草松,莠去津与2,4-滴。液相色谱条件为V甲醇∶V纯水=60∶40、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25 nm。灭草松、莠去津、2,4-滴检出限分别为0.002 5、0.000 2、0.002 5mg/L,回收率分别为85%-115%、80%-120%和85%-115%。该方法较样品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简便,可实际应用于水质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国洗涤用品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通过回顾中国近10年的洗涤市场和分析2008年洗涤用品市场的特点,对清洁洗涤用品市场与化妆品市场发展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并对未来的洗涤用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我国药妆品市场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外药妆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指出药店向药妆店的转型以及对抗衰老产品的需求是拉动药妆品市场发展的动力.分析和探讨了目前药妆品市场存在的弊端,对药妆店的经营模式提出了建议.并对我国未来药妆品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男士化妆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提出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产品创新和市场的导向,同时介绍了品牌定位对开拓市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