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科 《UPS应用》2014,(1):77-77
随着电广信息系统机房IT设备高密度的集成化,解决设备散热及机房散热量日渐趋高的现象开始受到了各界强烈天注。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PUE值被引入。PUE值是指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之比。PUE值越接近于1,表示一个数据中心的绿色化程度越高,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数据中心电力使用效率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所面临的挑战: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 据EPA统计,2006年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占整个美国电力消耗的1.5%(610×108kWh)。令人吃惊的是,IT设备本身的消耗只占该项电力消耗的一半;电源和致冷设备的能耗占用了另一半。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仍将减小数据中心能耗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第一部分:IT设备中芯片和元器件的效率。为了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体能耗,当务之急是降低致冷设备的能耗。  相似文献   

3.
俞名扬 《电子测试》2022,(3):107-109,71
机房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数据中心是否节能的重要指标,PUE的计算方式为PUE=总用电量除以IT负载用电量,显而易见在PUE的计算中,增加IT负载耗电量的占比就能提升PUE,其中除去IT负载产生的用电量,当属冷源系统所产生的能耗在总用电量中的占比最大,而IT负载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数据业务和IT业务不断增长.数据业务采用高集成度的刀片式服务器。目前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运营商单位功耗最高的机房,数据设备的供电也成为运营商最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为数据设备提供优质而可靠的供电保障,是目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5G应用的高带宽、低延时、高密度部署对算力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给现有云计算数据中心带来了巨大挑战。未来云计算数据中心将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分化出边缘数据中心。为了解决IT设备等的处理器芯片功耗急剧攀升带来的散热问题,有效提升边缘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PUE),将对现有通信机房进行改造并引入浸没式液冷系统。文章通过评估浸没式液冷服务器系统PUE测试及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验证了在单机柜负载超过7kW的边缘数据中心节点中引入液冷技术能够两年内回收改造成本,同时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业务承载能力。浸没式液冷系统将成为未来边缘数据中心降本增效的利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云计算的落地,数据中心开始遍地开花,于是节能减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有研究表明,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已经占到全球能源电力消耗的8%之多;而在企业IT能耗中,数据中心所占的比例也超过40%。在近日由施耐德电气主办的"2012施耐德电气云计算数据中心创新峰会"上,来自施耐德的节能专家纷纷支招,以应对未来更多的绿色挑战。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业务总经理曲颖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1绿色数据机房是大势所趋 2013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5部委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数据中心,特别是大型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该文件不仅鼓励行政机关带头使用专业机构提供的云服务,逐步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明确新建数据中心PUE值应小于1.5,已建数据中心应通过整合、改造和升级的方式使PUE值达到2.0,国家在电力设施建设、电力供应及服务等方面给予绿色数据中心重点支持.  相似文献   

8.
全虚拟化的数据中心(VDC)是新一代云数据中心的基础,它具有降低TCO、高可用、高伸缩性、按需部署服务、绿色节能等优势。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数据中心建设将以VDC为目标,实施服务器、桌面、网络的虚拟化,使得中心IT物理设备总规模缩减80%,而IT资源利用率却提升5倍;医生工作站的投入成本缩减20%,而IT人员的维护工作效率却提升500%;技术人员的IT维护工作量减轻80%,机房空间节省80%,仅一年电力消耗成本将可以节约数十万元。获得IT服务端和终端应用效率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9.
《UPS应用》2014,(4):81-82
DCIM(DataCenterInfrastructuremanagement),即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是将IT(信息技术)和设备管理结合起来对数据中心关键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容量规划等集中管理。通过软件、硬件和传感器等,DCIM提供一个独立的管理平台,对数据中心IT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中兴通讯技术》2015,(5):45-49
提出了数据中心在制冷、供配电和ICT设备等方面的绿色技术,并指出通过对x UE系列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PUE参数的局限性。认为能源使用效率(PUE)并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不会影响对于绿色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指出未来需要不断加大技术、标准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才能逐步实现中国数据中心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UPS应用》2013,(7):72-72
Active Power助力Datum实现环保、智能、可扩展的数据中心 为了实现弹性电力基础设施,实现更佳PUE效果,企业级数据中心提供商Datum在英国的法保罗夫为所托管的英国国防科技公司QinetiQ科迪科技园的部署了Active Power's (NASDAQ: ACPW) CleanSource 1000 KVA的不间断UPS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绿色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建设思路,并分享了绿色数据中心的维护经验,主要从机房建筑、供电系统、制冷系统、IT系统及监控系统等方面严控数据中心的能耗,提高数据中心的PUE值。最后总结了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所涉及的主要因素,认识到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国家节能降耗的号召下,只有建设与运营绿色数据中心,才能推动数据中心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UPS应用》2021,(2):76-76
台塑集团采用台达模块化绿色数据中心方案全球电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台达,宣布协助台塑集团规划、设计与建置全新高效节能的集团数据中心。台塑集团总部的数据中心坐落于台湾新北市,具备750 kW的电力容量,总占地约1000m2,是台塑集团全球IT信息中心的骨干。台达通过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和优异的系统整合能力,协助台塑集团打造高效节能数据中心,每年预估可减少高达30%的用电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绿色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建设思路,并分享了绿色数据中心的维护经验,主要从机房建筑、供电系统、制冷系统、IT系统及监控系统等方面严控数据中心的能耗,提高数据中心的PUE值。最后总结了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所涉及的主要因素,认识到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国家节能降耗的号召下,只有建设与运营绿色数据中心,才能推动数据中心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多种因素正推动着绿色数据中心的发展.对于拥有数据中心的企业来说,有两个问题-直困扰着他们.一个问题是,许多企业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其数据中心的电力和冷却能力极限,因此很难容纳或扩展IT基础设施.但是,他们仍然必须应对持续增长的业务服务需求,而这些业务服务需要更多的服务器、更多的存储和更多的网络元素;另一个问题是,能源成本很高,目前电力和冷却费用在IT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此外,企业还面临着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需要通过降低功耗节省能源来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通信》2007,9(18):36-37
绿色IT:改组虚拟服务器优化能源效率今天的数据中心在浪费着大量的电能。但如果企业能够随时根据需要,动态地组装虚拟服务器农场,不就可以只消耗应该消耗的电能了吗?  相似文献   

17.
近日和很多读者交流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问题,绿色机房、数据中心是现今IT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问题,在机房中使用率最高的当属线缆了,这一随处可见的最基础的设备是如何绿色的吧?绿色布线,哪里“绿”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国内数据中心发展现状及能耗水平,阐述了数据中心节能的必要性;通过引入数据中心能效指标PUE,并分析影响该数值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数据中心的节能对策—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通过数据中心节能管理实例,从建筑、电力、空调、IT部署等方面阐述了节能降耗的途径,以期提升数据中心的节能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电子与电脑》2011,(4):56-56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全球IT总能耗中,数据中心就占到了40%,而在数据中心能耗中.真正的能耗大户是数据中心包括UPS配电系统以及制冷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伊顿DXRT的输出功率因数高达0.9,整机效率92%,比其他产品的带载能力提高20%-30%。全面匹配现代IT负载设备,使无限降低总体运营成本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汪涓 《UPS应用》2012,(11):43-47
随着I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的兴起,做为基础物理改施的供电系统,其设计理念和配置方法也在发生着明显变化,国外一系列的数据中心建设案例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即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更高的供电效率以及日益缩短的后备时间。可以说UPS正在扮演一个更加纯粹的“守护者”的角色——用更少的能耗换取更高的可靠性,这首先是数据中心大型化集约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对于数据中心绿色环保节能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