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在施工12505轨道顺槽过断层带时,采用棚式支护与施工锚索圆钢托架对施工巷道顶板及采空区侧煤壁进行加强支护,有效控制了施工巷道过断层带时顶板破碎、离层、局部冒顶以及煤壁片帮现象,消除了施工中顶板破碎的安全隐患,加快了巷道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2.
巷道在掘进期间顶板出现破碎现象时顶板岩石层胶结稳定性差,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支护措施,不仅降低了巷道掘进效率,而且很容易造成顶板大面积漏顶,甚至发生重大煤矿安全事故。在掘进巷道过断层破碎带时,采取"注浆+圆钢托架"联合支护方法对破碎顶板进行维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针对塔山煤矿三盘区5310巷在掘进期间受邻近陷落柱应力影响,巷道掘进至525~557 m段巷道顶板出现严重破碎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陷落柱应力区顶板稳定性,加强顶板支护效果,合理分析了应力区顶板原支护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浆+圆钢托架"联合支护措施,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联合支护措施控制了应力区顶板破碎现象,顶板支护失效率由原来的11%降低为2%,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4.
海湾煤矿三号井2203工作面回撤期间,顶板下沉及破碎严重。2202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巷道布置方式及开采方法基本一致,为了保证2202工作面安全快速回撤,回撤通道对原有的联合支护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分析和借鉴原有"菱形网+锚杆+W钢带+锚索"支护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后,提出了"锚索+双11~#工字钢梁"的联合支护形式。通过2202工作面回撤的实践,证明了新的支护形式对顶板的控制是有效的,节省了回撤时间;其中钢梁对破碎顶板的控制至关重要,为工作面的安全快速回撤提供了保障,也为同类型大断面回撤通道支护提供了借鉴实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掘进巷道断层破碎带处顶板稳定性,加快巷道掘进速度,防止顶板垮落、冒顶事故发生,在云冈矿31盘区311轨道巷过F5断层破碎带期间,通过现场对施工巷道顶板稳定性观察研究发现传统锚(索)网支护无法满足支护需求,提出"注浆+施工桁架支护+架设π型钢棚"等联合措施对破碎顶板进行支护,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注浆支护使原顶板破碎岩体单轴抗压强度提高至69.7 MPa;桁架支护后削弱了外界应力对顶板作用,控制了顶板下沉量;架设"π"型钢棚加强了顶板支护作用,避免了因顶板压力不均、支护不到位造成局部破碎、冒顶现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综采工作面回撤通道施工质量,保证工作面安全快速搬家回撤,南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研究,决定对1209工作面回撤通道片帮煤壁采取"注浆+加长迈步式锚杆+圆钢托架"等联合支护方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针对焦煤公司演马庄矿27131工作面高应力、顶板破碎的条件,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工作面端头及超前支护范围内的支柱支护密度,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矿用工字钢+单体支柱+金属网"的超前支护技术与"长Π型钢梁+单体支柱"的端头支护技术,并对二者进行优化;最后,通过现场观测巷道顶板下沉量对支护效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矿井深部沿空软碎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针对陈四楼煤矿埋深800 m及以下的沿空掘进工作面地质条件和巷道变形破坏特征,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巷道失稳破坏原因,提出了"高强度高密度锚杆+高强度锚索钢梁+顶板高强度注浆"的主动联合支护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对沿空掘巷软弱破碎顶板进行高强度注浆,将顶板内的裂隙充填,使软弱破碎的顶板与高强度注浆液胶结成整体,从而提高巷道直接顶板岩层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增强顶板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利用"高强度、高预应力、高强度、高锚固点"锚杆以及高强度锚索钢梁对巷道顶板和两帮实行协同支护,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巷道掘进45 d后围岩变形趋于稳定,顶板下沉量最大为79 mm,两帮位移最大183 mm,保证了巷道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9.
陈浩  龚平  卢杰 《中州煤炭》2010,(8):55-56
综采放顶煤大断面切眼施工受煤层顶板及巷道宽度的影响,支护及施工困难。利用回采工作面分体钢梁铰接成整体的原理,采用铰接工字钢长梁支护及二次刷帮成巷施工新技术,与过去传统的联锁迈步式长钢梁支护方式相比,新工艺架棚整体性更强,既缩短了支护空顶时间,又增强了支护强度,有效地解决了煤层顶板大断面施工的难题,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设备安装创造了安全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10.
该文提出了判定顶板破碎程度的目测判定方法和计数判定方法,并提出了新的"顶板破碎度"概念,通过研究和实践,在松散破碎顶板条件下,采取超前打撞楔、预先掏梁窝,加强临时支护和支护能力等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迎头松散破碎顶板,施工顺利,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侏罗纪厚煤层掘进过程中预计过连续断层破碎带,巷道掘进采用风动煤钻和岩石钻打眼,人工装药爆破的方法施工,巷道沿煤层顶板留底煤掘进,支护选择穿钢针配钢梁棚支护方法。经实际施工验证,该方法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巷道成形明显变好,有效维护了巷道顶板和两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软岩煤层巷道掘进施工安全,提高巷道掘进效率及顶板稳定性,避免顶板事故发生,对施工巷道过断层顶板破碎应力区提出了"超前注浆+超前撞楔支护+工字钢棚"等联合支护措施,加快了巷道掘进速度,提高了破碎区域顶板稳定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大跨度破碎岩体顶板采用预应力锚固支护,能最大程度地维持顶板围岩稳定,因此研究预应力锚固对大跨度破碎岩体顶板的支护机理及支护效果,对于保障破碎岩体下大跨度地下工程、露天大断面隧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对锚固后锚固体强度变化进行力学解析,剖析大跨度破碎岩体顶板预应力锚固支护机理,以云南金厂河多金属矿Ⅳ级破碎岩体大跨度顶板支护难题为工程背景,针对其支护方式建立数值模型进行分析,对FLAC3D软件中结构单元Cable的布置,设计新的三段式布置法,将预应力锚杆(索)在FLAC3D软件层面分为预紧段、自由段、锚固段分别赋予指定参数进行数值计算,建立3组不同支护方式的数值模拟方案对预应力锚固支护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预应力锚固后,支护区域顶板受拉应力基本小于破碎岩体顶板抗拉强度,塑性区体积对比普通无预应力支护方案,下降比率达到61.95%,顶板Z方向垂直沉降量降低比率高达83.90%,预应力锚固范围内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古城煤矿辅运大巷掘进时遇到断层破碎带造成的支护困难、顶板涌水等问题,通过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结合现有的断层破碎带巷道掘进、支护技术,形成了"上台阶分次爆破掘进+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千米钻孔放水"的综合施工技术,解决了断层破碎带巷道支护困难和顶板突水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石炭纪、二叠纪煤层相对侏罗纪煤层发育较晚,煤层夹杂的矸石以碳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煤层赋存条件差,顶板岩层结构差,相对破碎。大断面巷道在石炭纪、二叠纪煤层相邻煤层穿层施工时,经常出现顶板破碎、局部冒顶及大面积垮落现象,不仅加大了施工巷道的支护难度,降低了巷道支护质量及施工效率,而且极易发生煤矿顶板安全事故。以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12505顺槽巷穿层施工为例,分析了巷道穿层期间传统支护工艺的不足,并根据该矿顶板实际情况,对支护工艺进行了设计,提出了撞楔超前支护+注浆支护+棚式支护的联合支护工艺。实践表明,该支护工艺可满足巷道穿层支护需求,有效提高了软岩煤层稳定性,可供类似矿山巷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弱胶结富水顶板采动巷道支护难题,以色连二矿12307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钻孔窥视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采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顶板岩层破坏特征,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原因,提出了"钢筋网护顶+横向布置的M钢带组合长短锚索+纵向布置的槽钢梁组合加固锚索"相结合的顶板全锚索支护技术。工程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支护方法,不仅可以防止顶板出现撕网及网兜现象,而且还有效控制了顶板下沉及离层,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塔山矿2203巷掘进过断层带时出现顶板破碎、局部冒顶现象,进一步提高巷道掘进效率及顶板支护稳定性,分析了该巷道的原支护方案(巷道顶板采用锚杆、锚索、钢带、金属网进行联合支护,护帮采用单锚杆进行支护)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以施工交错式悬吊钢带、注射膨胀剂、架设π型钢棚为主的联合支护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案的成功实施有效保证了2203巷安全顺利通过断层破碎带,提高了破碎顶板支护稳定性,可供类似矿山巷道掘进支护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东曲矿14212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常发生冒顶、漏顶事故,为有效控制顶板和防止过破碎带出现冒顶或漏顶事故,确保综采工作面顺利回采,研究探讨了顶板破碎带煤壁插钢梁的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19.
王淑雷 《山东煤炭科技》2020,(3):75-76,79,82
针对8206工作面停采期间回撤通道出现顶板破碎、冒落、煤壁片帮等现象,对回撤通道顶板提出"JW型钢带+纵向恒阻锚索吊棚+支设单体柱"联合支护措施,对煤壁提出"注浆支护+迈步式桁架锚杆支护"联合支护措施。实际应用中,联合支护措施控制了回撤通道顶板下沉、煤壁片帮现象,提高回撤通道成型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应力集中区巷道的掘进安全,提高施工巷道顶板稳定性,保证顶板支护质量,对704运输巷应力集中区破碎顶板采取了"JW型钢带锚索+注浆+梯形工字钢棚"联合支护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