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光温室黄瓜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日光温室黄瓜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征,选择灌水量和灌水周期作为试验因素,开展日光温室黄瓜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日光温室春茬黄瓜全生育期持续92 d,适宜的灌水次数为15~16次,平均灌水周期为5~6 d,次灌水量为267~271 m3/hm2,全生育期适宜的灌溉定额为4 065~4 275 m3/hm2,产量可达9.9万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2.
日光温室番茄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日光温室番茄膜下滴灌,选择灌水量、灌水周期、灌水次数作为试验因素,开展完全组合的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日光温室春茬番茄全生育期共持续130~135d,适宜的膜下滴灌灌水次数为29次,平均灌水周期为4~5d,平均次灌水量210m3/hm2,适宜的灌溉定额为6150m3/hm2,产量15.3×104~16.05×104kg/hm2。  相似文献   

3.
针对日光温室辣椒膜下滴灌,选择灌水定额、灌水周期、灌水次数作为试验因素,开展完全组合的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日光温室冬春茬辣椒全生育期共持续180~215 d,适宜的灌水次数为30~38次,平均灌水周期为5~6 d,灌水定额为255~270 m~3/hm~2,全生育期适宜的灌溉定额为7 500~9 750 m~3/hm~2,产量11.55×10~4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4.
探究适宜多砾石砂土地区膜下滴灌玉米高产、高效节水的灌溉制度,针对该地区滴灌玉米缺乏相关灌溉制度的突出问题,采用大田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水定额(300 m3/hm2(W1)、375 m3/hm2(W2)、450m3/hm2(W3)、525 m3/hm2(W4)、600 m3/hm2(W5))对玉米生理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灌水定额对玉米生理指标有促进作用,能够加速籽粒发育;灌水定额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呈单峰曲线变化,与耗水量呈线性变化。灌水定额大于525 m3/hm2时,对生理指标和产量无显著影响。灌水定额低于450 m3/hm2时,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影响了产量构成要素,使玉米最终产量受到限制。在W4处理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峰值。综合试验分析表明,在多砾石砂土地区选择灌水定额为525 m3/hm2的灌溉制度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坑及田间试验,探究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及模系数,研究不同 供水条件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该灌水技术条件下所研究作物的适宜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 研究表明:在试验设定的灌水量范围内,较小的灌水定额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 效率,地下膜调控润灌条件下冬小麦较优的灌水处理为 SM处理,即灌水定额为 450?m 3/hm 2,灌水时期分别是返青、 拔节、抽穗、灌浆 4 个时期,灌水次数为 4 次,灌溉定额为 1?800?m 3/hm 2;在 SM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可达到 9?520.03 kg/hm 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到 2.85?kg/m 3。该试验结果可为缺水地区冬小麦种植探究高效可行的灌溉方式提供合 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反季节储水灌溉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敬平 《山西水利》2007,23(1):66-67
基于大田反季节灌溉试验,分析了在不同的灌水定额下,作物播种前和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反季节储水灌溉后,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率大大增加,有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反季节灌溉灌水定额为3 000 m3/hm2时,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研究结果对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解决来水与灌溉用水错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新疆库尔勒市西尼尔镇开展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根据不同灌溉定额(375、525和675mm)及灌水间隔(3.5、7和10.5d)组合设置7个试验处理,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及其对棉花生长性状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主根区土壤含水率自靠近滴灌带的宽行往外至膜间逐渐降低,土壤含盐率则呈相反的规律分布,灌溉期靠近滴灌带的主根区土壤处于脱盐状态,远离滴灌带的土壤处于积盐状态;(2)相同灌水间隔下,灌溉定额越大,主根区含水率越高,主根区以下渗漏水分越多,棉花产量提高但灌溉水生产效率降低;相同灌水定额下,灌水间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棉花的生长;(3)在试验区的砂性土壤条件下,675mm灌溉定额和7d灌水间隔的灌溉制度可获得最大籽棉产量为6816kg/hm2,375mm灌溉定额和7d灌水间隔的灌溉制度可获得最高的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33kg/m3。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我国西北干旱区滴灌春小麦适宜的优质高效灌水指标,通过2个生长季(2012—2013年)的人工控水试验,重点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对春小麦耗水量、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分和低水分处理的小麦株高随着灌水频率的降低而减小,中水分处理随着灌水频率的降低而增大;小麦产量随着灌溉定额的降低而降低,并且以高水中频灌溉处理(灌溉定额为495 mm,灌水周期为7 d)的产量最高,低水低频灌溉处理(灌溉定额为344mm,灌水周期为10 d)的产量最低;中水高频处理(灌溉定额为400 mm,灌水周期为3 d)及高水中频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当,且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综合考虑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试验条件下以高水中频和中水高频处理最优,特别是中水高频处理,与高水中频处理相比,产量降低10.01%~12.44%,但节约了14.14%的灌溉水资源,可作为当地春小麦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9.
试验数据表明,寒地稻田覆膜处理比常规灌溉节省泡田定额405m3/hm2减少灌溉定额3600m3/hm2日增地温1.5-2.0℃,在生育期内降雨分布合理的丰水年份,生育期无需灌水。增产稻谷260.5kg/hm2,纯增收60.2元。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抗虫害、抗草荒、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发展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10):99-103
对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水平年农业灌溉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流域现状设计规模大于6 667 hm2的灌区共有87处,设计规模大于6.67万hm2的特大型灌区共有16处;基准年农田灌溉定额为6 510m3/hm2,林牧灌溉定额为5 130 m3/hm2;预测2020年灌溉定额农田为5 685 m3/hm2、林牧为4 410 m3/hm2,2030年灌溉定额农田为5 385 m3/hm2、林牧为4 305 m3/hm2;基准年农业可供水量272.3亿m3、缺水91.5亿m3,2020年农业可供水量268.1亿m3、缺水78.0亿m3,2030年农业可供水量276.4亿m3、缺水70.1亿m3;基准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517.7万hm2,预测2020年达到558.9万hm2、2030年达到579.9万hm2;基准年林牧灌溉面积52.7万hm2,2020年达到63.9万hm2,2030年达到78.9万hm2。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多风少雨,春旱严重,粮食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了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的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试验研究,为当地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试验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内拔节—抽雄期耗水量最大,日耗水量在抽雄—灌浆期最大。交替隔沟灌溉在适宜的灌水量水平下,产量增加显著。本试验中产量最高时,生育期灌水定额分别为苗期325 m3/hm2、拔节期300 m3/hm2、灌浆期400 m3/hm2。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播种—苗期38.92 mm、苗期—拔节91.14 mm、拔节—抽穗100.00 mm、抽穗—灌浆65.49 mm、灌浆—乳熟53.28 mm、乳熟—收获33.35 mm。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市主要蔬菜种类菜豆、青花菜、福田菜心、大白菜和西葫芦为对象,用测墒灌溉和传统沟灌2种方法进行蔬菜需水规律和用水定额测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法对蔬菜的用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益产生影响程度不同。测墒灌溉处理平均用水量为9.0 m3/( hm2· d),比沟灌处理平均用水量10.7 m3/( hm2· d),平均节约16.0%。测墒灌溉处理的该5种蔬菜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高,分别比传统沟灌增加76.8%、70.2%、81.8%、73.2%、373.2%。同时测墒灌溉处理能促进蔬菜生长,减轻病虫害发生,不同程度提高了各种蔬菜的产量。试验为广州市主要蔬菜品种灌溉用水定额的测定及菜田农业用水量的计算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不同蔬菜品种和不同栽培方式的灌溉用水量及其相关水利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秋浇是内蒙古引黄灌区一种传统的洗盐压碱灌溉制度,秋浇用水量是灌区一年中灌水量最大的一次。以典型试验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不同秋浇定额灌溉条件下春播前土壤水盐条件、土壤的脱盐效果和增水效果的对比分析,研究提出内蒙古引黄灌区基于节水的适宜秋浇定额为1 500 m3/hm2。  相似文献   

14.
尉宝龙  牛豪震 《人民黄河》1997,19(1):31-33,43
随着汾河水库调蓄能力的下降,加之工业挤占农业用水,汾河灌区灌溉水源日趋紧张。但汾河一坝灌区内的稻田仍采用传统的种植、灌溉模式、灌溉用水量最高达3万m^3/hm^2,浪费水现象很严重。而且还存在着水稻与小麦灌溉用水的矛盾。为此,我们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栽培、灌溉技术旱育秧、旱整地、浅湿间歇灌溉比传统的水育秧、水整地、深水灌溉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旱育秧比水育秧多栽6.7  相似文献   

15.
随着降水量的变化,农业用水量变化差异较大,而如何确定不同降水频率之间农业用水量的关系一直是难点之一。结合降水及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的实际数据,将全国划分6个区,计算出各个区域农田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不同频率与多年平均相对应的调节系数。选取江苏省作为案例进行应用,根据江苏省的农业发展、现状水资源概况确定农田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不同频率与多年平均的调节系数,其中降水频率70%~80%时的调节系数最大,为1.12;95%下的调节系数最小,为0.81;结合相关规划预测2020年降水频率75%下农田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7 210 m3/ hm2,95%下农田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5 197 m3/ hm2。研究成果可为不同水平年农业用水的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幼龄枣树滴灌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的气象条件,采用525、450、375 m3/hm2共三种试验灌水定额,研究了幼龄红枣树生育期的耗水规律,并对不同耗水量的枣树产量和水分生产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525、450、375 m3/hm2三种灌水定额下的耗水量分别为596、503、435 mm。不同处理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均呈现出盛花期>幼果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萌芽期的耗水规律。耗水量503 mm处理的产量为506 kg/hm2、水分生产率为1.67 kg/m3,均为最优,因此该区适宜的灌水定额为450 m3/hm2。  相似文献   

17.
周凌云  陈志雄 《水利学报》1998,29(6):0031-0035
本文对一块66m×100m的雨养麦田连续5个麦季的试验资料分析表明,其雨养麦田产量为3450-5625kg/hm2。根据本区雨养麦田历年水分条件的分布特征,可推定这个产量幅度的出现概率为74.8%。对5个试验麦季的耗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一条麦田理想的土壤湿度动态曲线,据此提出一个节水灌溉模型.它首先根据麦播期的土壤 有效储水量(Se)和降雨量(R)预报预计灌溉定额,并进行预分配,然后在应用过程 中对灌溉程序进行修正,使其湿度与理想的土壤湿度偏差不超过±50mm。这个模型可比现行的传统灌溉模式节省灌溉用水18%。  相似文献   

18.
灌溉施肥对棉花产量及用水效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与施肥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田间试验表明:(1)干旱年份增加灌水量可明显地提高棉花水分生产效率,2008年灌水2次的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值0.289kg/m3;(2)在本项目试验田的肥力水平条件下增加施肥量的增产潜力不大,但减少施肥量会显著地降低产量;(3)在施肥和灌水次数相同的条件下,灌水时间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蒸发蒸腾量在生育期内的分配,对蒸发蒸腾量的总量影响不大,但对产量影响较大。在同样灌水量和施肥条件下,同一年度内采用合理的灌水时间可增产15.9%(2006年)~21.0%(2008年)。表明灌溉预报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4)棉花累计蒸发蒸腾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线在生长后期趋于平缓,符合S形曲线(生长曲线),主要原因是棉花后期大气蒸发力明显地减小。棉花的蒸发蒸腾量主要发生在60d(播种日算起)之后,其蒸发蒸腾量要占到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