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由于没有正统规划理论的指导,中国传统村镇空间形成了与都市空间不同的线性肌理。研究中国传统村镇空间肌理能够了解村镇居民的基本需求,从而延续传统,满足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
杨宇振 《新建筑》2012,(5):45-49
回顾中西学者关于近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讨论;归纳传统中国"公"观念的三重空间维度;进而辨析公共空间的三种内涵;比较分析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空间的特点,指出传统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网络化、关联化的结构,与资本主义公共空间因劳动分工的阶层化形成的明晰空间关系位置与边界不同。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对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构造,需要更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民以食为天",中国对于餐饮活动历来高度重视,与之相匹配,中国餐饮空间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中国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经原始山洞、火塘、矮屋、高屋等不同类型,饮食方式也经过了由分餐制到合餐制的转变。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民族融合、建筑技术进步、家具变化等因素又都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尝试顺着餐饮空间发展的时间脉络,梳理不同时期餐饮空间的类型与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9)
西洋绘画作品的不同风格体现借助不同的画面空间,一般采用立方画框。而中国画创作一般采用长卷或立轴的形式,这种别具特色的描绘方式体现了中国先贤的空间意识和独特的观看方式,富含中国绘画特色,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方案以简单,凝练的设计手法配以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给人带来一阵清新、精雅之风。建筑材料以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竹子为主要材质,使空间挥动得曼妙多情。任意移动随意旋转,搭建不同的空间。给空间以灵魂,让空间自然流淌。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分层化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立足于中国城市化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浅层地下空间(地下10 m以上)、中层地下空间(地下10~50 m)和深层地下空间(地下50 m以下)的主要资源特性和最优功能设施布置,明确城市地下不同分层空间的主要功能定位。同时分析国内外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案例,重点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利用的布局模式和内在演变机理。以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为例,分析了武汉市不同区域地下分层空间的结构形态的差异性。其研究成果有助于不同城市进行地下空间规划时,决定不同分层空间的功能设施和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个版本《清明上河图》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主要街道空间结点与在街道上的各种生活场景的研究,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空间结点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系列细部特征,和其对以街头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日常生活形态各不相同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城市环境中的共通和差异之处。力图通过研究,还原中国传统城市街头文化的空间基础,以加深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202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ML指数测算中国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做指数分解,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发展较好,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布不均;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水平与外商投资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总效应为正。  相似文献   

9.
从本体论的视角而言,中西方园林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空间.二者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乃至于发展出不同的技术方法和表现形式.因此,造园目的是理解园林形式、园林创作的艺术与技术手段以及园林审美的基础,也是通达园林本质的起点.该文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脉络,辅以适当的文献资料,分析中国传统造园目的的变迁.并以此为线索,揭示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本质和园林空间演变的文化逻辑.最后,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当代价值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0.
曹迎春 《山西建筑》2008,34(14):56-57
通常认为我国住宅区内宅间公共活动空间活力低是因中国人特定的文化气质导致的,文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对宅间公共活动空间活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寻找中国住宅区内空间活力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间仙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追求与力图体验的美好空间,是生活的一类审美理想。名山及苑囿园林游憩,即这类追求和理想的模糊实现。此前,有关中国园林史的研究论及园林起源与宗教关系时,多谈到秦汉方士神仙说的影响,例如将所谓海上“三神山”引入帝王苑囿,其实在此种建构思想产生之前,还有一个将仙境从天上搬到地下的转换过程。本文通过研究传统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述,解析这种神仙空间的思想转换,认为在巫、方士及神仙家虚拟仙界基础之上,由一统天下的绝对集权统治者及其政治文士,促使并形成仙界从“天上”到人间的转换。真正的生命享受的仙境,还是在人间。这一唯物实在的仙境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上的游观风景的审美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解各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剖析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设计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着重探索其中可为校园空间设计所利用的部分,并以相关高校利用典型的传统空间处理手法成功营造具极高内涵与价值的有效空间为例,讨论如何将传统园林中体现的文化思想交汇使用在校园空间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aoist philosophy on Chinese garden aesthetics from crosscultural and interartistic perspectives. Problematising the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 Chinese landscape garden and the European picturesque garden that is based on the notion of irregularity and associated with Sharawadgi, it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garden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its European cousin. It further argues that as the product of an eclectic culture and of a holistic art the Chinese garden has receive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from Taoism through the agency of landscape poetry and painting. Such influence is seen both in the conception of its space and in the mode of viewing this space.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园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艺术组成,在明代园林绘画中可以窥见园篱具有的显著地位,其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也与园林空间的形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明代前期的园林图像中出现了大量与后世不同的园篱运用,如果以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分析,以形态构成为侧重点,研究其在园林中的空间组构与时空衍化脉络,则有助于清晰了解时代园林修建过程中文化观念对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沿循并交错"园林"和"图绘"的平行系统去探寻园林艺术发展的内涵,以材料本身视觉和美学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形成对明代绘画中园篱的多模态解读,则能产生对此时期园林修建的趣味所向、文化内涵及时代风格等对园林空间形态映射的清晰理解,并在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形式的同时,通过园篱这个物质载体去体会特定时代的园林风格,重新感知并梳理转化形成当今园林发展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需要一种生态筑底、协同整合的基础设施作为区域联动发展、动态演变的框架。通过梳理景观基础设施理论,挖掘其与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整合潜力,利用"千层饼"模式分析生态过程,结合耦合法统筹系统、要素、场地间的"互适性",探讨跨尺度、多层次的发展策略。提出依托景观基础设施规划思想,以区域水管理为纽带组织蓝绿系统协同骨架,以复合水乡单元替代单一功能分区,构建多中心水乡簇群为基础的"产城""三生"融合的"新江南水乡"发展模式,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庆祎 《山西建筑》2009,35(24):18-20
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又称城市山林,是与西方城市广场截然不同的空间类型,试图以这一对典型的东西方空间类型作为工具,分析了贝聿铭的新作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室外空间特性,从而探讨苏博新馆对中国园林的继承问题及其空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代教育规模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了空间属性问题对校区空间组织的影响。通过分析空间的功能属性和空间的界面属性等问题,提出了新校区规划设计中空间处理的原则和手法,并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在空间组织中的手法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0.
风雅的养成——园林画中的古代女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作为居住空间的特殊品类,是传统社会重要的女性教育空间,在园林画中多有体现。以传世的园林绘画为考察对象,结合文献史料,从女性的自然常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园林空间对于古代女性健康成长与人格完善的作用。可以发现,园林空间在古代女性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女性认识自然世界的窗口、学习生活技能的场所,以及提高文化和艺术造诣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