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迈向21世纪的建筑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读 1.1 环境问题与建筑。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垃圾成灾等等现象表明,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状况呈指数级恶化的趋向。目前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environment),也就是称之为“问题”、急需“整治”和“保护”的“环境”,主要指的就是这种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以这种“环境”概念为基准,“建筑”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由此构成的形态。“建筑与自然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过程以不同形式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从而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全球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始研究和评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把绿色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  相似文献   

3.
吴昊 《现代装饰》2009,(3):138-140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建筑师已经开始应用生态学理论设计“生态建筑”.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次大会,以“建筑·人口·环境”为主题,较早地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环境、自然资源及能源危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俊峰 《时代建筑》1993,(3):54-57,53
建筑是“人类按照自然形象创造自己天地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一定环境形态延续的综合效应。环境作为包容建筑空间关系的整体。有了建筑物,就有了环境的变化与更新,因而就存在着人类的建筑环境。建筑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机构  相似文献   

5.
文化环境研究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环境研究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环境研究由建筑、城规、景观学结合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和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理论而形成。它主要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改造起源于“定居”,定居活动涉及对环境的“认识”和“定向”活动。人类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特定的“宇宙观”,宇宙观进而指导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活动。宇宙观的不同影响人类塑造的环境形式。传统社会的人类用与宇宙观相联系的三种方法来确立自己的生活环境:一、区分“神化的”和“未开化的”世界;二、确认自己的环境居于世界的“中心”;三、认为自己所属的环境是“分层次”的。聚落是人工环境的主体,聚落的形式和结构是有规律、有特定模式可寻的,该模式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模式协调的。因此可使用“近代学”的方法对人类聚落的模式进行研究。此外,介绍了环境分析和研究中十分有用的四种外缘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环境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研究传统环境,文化景观、民居、地方建筑、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乡土环境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静 《室内设计》2002,(1):13-18
一、从传统社区建筑走向社区聚居环境 人类追求生存空间的活动包括居住和聚集两种。居住与建筑对应,聚集则与环境场所相关。 对于“居”,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聚”,我们则可以形象化的把它理解为当人们走出自己的住房外,走出带有屋顶的建筑之外,在开敞的空间环境里的活动聚集。经历数千年的建筑活动,人类不仅解决了造房筑屋、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而且从结构材料到体量形态,已是无所不能。“居”,对于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人类安居生存、生活、工作的场所,人造的具有美感的表现。建筑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最具表现的历史见证,它给人们以记忆、情感、智慧的见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建筑的更新。建筑本身是一种景,客观、主观上供人欣赏观看。建筑,建筑群,城市是人类的聚居(Human Settlement)。它构成了一种有地区特点的人造环境,人造的融合在自然的环境中,不断改变人们对整体环境的感受,人们又评价出“真”“善”“美”或“假”“恶”“丑”,互相比较,或各相参半。  相似文献   

8.
卜玲 《中国建材》2001,(1):81-81
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人类的建筑活动始终是伴随着艺术的创作而发展的。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长久的一类,因此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成就也就更显著、更多面、更重要。建筑的实质不仅仅在它的实体,它的物质功能,还在于创造一个美好形象和美好环境,创造一个将人包含在内的中空部分,并使人们能够进入其中行进、活动,去感受它的一切。建筑的本质就是人创造的人为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现在,以科技为内核、艺术为表象的环境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9.
“空”城     
《现代装饰》2007,(10):76-79
“空”与人类最原始的居住感受相呼应; “空”与中国古老的宗教哲学思考相关联; “空”塑造可呼吸的建筑表皮,建筑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空”城是一个有机的环境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住宅发展途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生态住宅的概念本世纪 6 0年代以来 ,国外一些关注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建筑师就开始探索如何建立“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最佳配置 ,明确提出了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念。一般认为 :生态建筑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设计组织内外空间的各种物质因素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的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的概念即是建立于生态建筑的概念之上 ,即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一些学者将生态住宅的特征概括为“…  相似文献   

11.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质量。从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座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正如加拿大建筑阿瑟·埃利克森所说:“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美国建筑师们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发展并不是这个主义或者那个运动,而是对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一生约2/3时间在其栖居的居住区生活,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已经从满足基本的居住条件为目的转入逐步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为目标,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建筑并不仅仅是通向安居的一种手段和道路——建筑本身就是安居。”一个贴近生活的新世纪小区,必然是建筑与外环境的完美结合。 一般来说居住小区规模约2000~5000户,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包围的,小区规模控制在10~15公顷之间,居住人口约1万人左右。现阶段,居住建筑是中国建筑业中最大量、最重要的建设项目。随着居民购买力的不断增  相似文献   

13.
徐公文 《建筑与环境》2009,3(1):126-127
气候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人类创造建筑正是为了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获取适宜居住、工作的稳定环境,建筑与气候本不可分。自古人“挖地见穴,构木筑巢”时起,就是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创造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的场所,因此,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适应气候环境条件的自然产物,是共融于自然环境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化了对本质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改革以来我国思想界出现一股文化热,曾几何时,这股热潮也刮到建筑界。将建筑置于文化的范畴来考察是一种思想进步,这摆脱了把建筑看成“庇护所”、“机器”、“空间”、“环境”之类、单纯从建筑本身来认识建筑的传统思想方法,在建筑与人类社会、历史,当然也就是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中研究建筑,不仅能更为深刻地揭示建筑的本质及其在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位置,促使建筑更好地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而且也使建筑师们高瞻远瞩,增强了自豪感与使命感,对于努力做好今后的工作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15.
罗春建 《江西建设》2001,(10):20-21
人们生存的这样一个物质世界,小到居室,大到城市,都属于一种大大小小的环境,而所有的建筑都是这种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与环境如此密不可分,早在1981年14届国际建筑协会华沙宣言就指出:“建筑学是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揭示了建筑学所具有的不同于历史上纯艺术、纯功能的环境价值,阐明了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即为自然环境,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人类生存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为环境,也就是建筑。生态建筑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探讨未来人类社会将会面临的问题就是未来的生态问题。生态建筑不仅仅要体现现代的美学构造和技术,还应该体现出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7.
陈洪钦 《建筑》2001,(10):38-40
建筑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这是众所周知 的事实。建筑与环境艺术,是以人类情感想象为特性,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建筑师的神圣使命。当代建筑巨匠莱特主张“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笔者创作完西南政法大学新建学生宿楼(见本刊2001年3期)之后,对建筑与环境艺术的设计倍感责任重大,思绪万千。 一 把建筑类比于某种的艺术进行设计构思,是当代建筑又一种普迄的创作现柬是…  相似文献   

18.
《城市开发》2014,(9):48-48
办公空间设计以人为本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最大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人员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一目标在当前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它是办公空间设计的基础,是办公空间设计的首要目标.其中“舒适”涉及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工效学等方面的学科;“方便”涉及功能流线分析,人类工效学等方面的内容;“卫生”涉及绿色材料、卫生学、给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安全”问题则涉及建筑防灾,装饰构造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姜峰  陈乔 《四川建筑》2002,22(2):29-30
从托马斯·杰弗逊“我们所选择的国家 ,拥有足够让所有子孙繁衍千百代的空间 ,”到尼葛洛庞帝为我们描述的“数字化生存”时代 ;从 194 8年的“洛桑宣言”到 1999年的《北京宪章》 ,人类在地球上不断地建造着 ,且乐此不疲。但是人类在营造环境的同时 ,却又面临被环境恶化的困境。在世纪之交 ,千年转折之际 ,至今还在“红线”内“挣扎”的中国建筑师将如何寻觅到自己的基点与归宗 ?当我们居高临下对公众大谈特谈设计哲学时 ,却忘记了哲学与建筑创作又应在怎样的层次上达到融合和统一 ?……1 从建筑本体到建筑环境建筑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也…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使命与现实中的困惑“我们,建筑师的世界集体,肩负着对建筑环境的特殊责任,旨在和平地保障人类的自由、平等与福利。……”——这是《蒙特利尔宣言》对当今世界改善建筑环境提出的呼吁! 为纪念这个举世瞩目“走向制定建筑国策”的《蒙特利尔宣言》诞生和今年的世界建筑节,中国建筑学会又以“人居环境”为主题,在京召开了学术座谈会。改善自然和建筑环境的基本目标已明确地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我们为之感到欣慰! 然而,每当我们着手于一个个具体的住区设计时,面对着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面对着建设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