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育武 《华中建筑》2007,25(6):141-147
风水的山岳崇拜渊源于上古的萨满式地理观,《山海经》的主体《五藏山经》和《大荒经》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宗教历史上的萨满信仰时代,华夏上古史上的帝颛项时代)的宗教巫祝颂经,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华夏族的地理观以及神话血族谱系和宗教原型模式.后世在夏、商、周三代山岳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强化了昆仑帝山崇拜,最后形成了风水地理思维中的干龙朝宗思想和寻龙捉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万敏  汪原  赵军 《华中建筑》2011,29(4):113-118
通过考察昆仑神话与武陵喀斯特地貌人居环境的联系,提出结合昆仑文化打造思南新城层级台地的构想;通过大尺度空间地理要素关系的分析,提出营造新城中轴线的依据;通过发掘思南与西兰卡普的联系,提出其形态美学对营造思南环境特色的意义;结合吊脚楼所具有的解放地表①还原公共意义,提出新城建筑的现代吊脚楼设想等。全文阐述了土家族特色的城市之自然与人文地理因素的发掘、提炼及其城市设计的理性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神话对先汉建筑文化尤其是先汉1园林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然而至今学术界鲜见从中国古代神话角度对先汉园林进行系统研究。撷取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具核心文化意义的昆仑神话为研究对象,从《山海经》《淮南子》2部记载昆仑神话的早期文献入手,对昆仑神话景观模式进行图形化追溯与探源研究,分析其对先汉园林中台型建筑和"一池一山"景观模式的影响,从文献和考古资源两方面的素材进行实证性研究,以此探寻先汉园林设计方法中的神话性源头。  相似文献   

4.
梁儆 《城市建筑》2014,(26):112-112
丘居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等物质层次的原因外,追求昆仑神话中昆仑仙境的精神层次也是人们钟爱丘居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寻找古人丘居的证据,明确了丘居是模仿昆仑神话中昆仑山上的居住状态,古人以此来表达对昆仑山的崇拜之情。  相似文献   

5.
丘居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等物质层次的原因外,追求昆仑神话中昆仑仙境的精神层次也是人们钟爱丘居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寻找古人丘居的证据,明确了丘居是模仿昆仑神话中昆仑山上的居住状态,古人以此来表达对昆仑山的崇拜之情。  相似文献   

6.
该文试图在神话学的渊源上,研究"山"的意象在原始神话中的重大意义,神秘山是原始文化的神话之都,众神的居所.山岳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联系,是世俗通向天界的通天塔的自然语符,人类重大建筑艺术的创造实践说明,"山"的意象是代表人类社会精神中心的宗教宫殿建筑的基本艺术原型.  相似文献   

7.
谈谈自然火     
燧人氏钻木取火,虽属传说,但它毕竟说明了人们已经开始人工取火。其实早在燧人氏之前,上古、远古人类已经发现自然火,或叫天然火。 古籍中的记载,先秦著作《列子·天瑞》里,长(厂户)子就曾说过,“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西汉著作《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神话说:“远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燬而不灭,水浩洋而  相似文献   

8.
理想空间一直是人们所寻的最高追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起源于人类潜在的无意识。它是人类感性生活及其凝定为理性形式下的结果,也是由原型符号衍生出的丰富表象。依赖以原始宇宙观,对神话空间原型进行探讨,并明确了原型中最为核心的象征形象——宇宙山昆仑。以神话与自然的形象原型为基础,指导了早期人类探索理想的政治地理空间。通过对其空间结构的解析,明晰以嵩山为中心的原型传续意义,并借由地理分野之中的大小九州模式,探讨从“昆仑—嵩山—昆仑”理想空间中心之间的联系与其转变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对山水之迷恋已是极致,一则因山水媾和万物阴阳两态之流变认识;二可借山纹水脉暗通昆仑神话之时空不尽。前者构建其认知世界之方法,后者为维稳其文化溯源所求之本源归属感,以及忘化时空、死生之界域囿限。亘古亘今,隐处丘园者,究其思想,多染映于道佛之法,而返窥宗教名山,素于山林最胜处,得居游自足之洞庭妙所,何也?遂凭托云南石洞寺,借境生文,以其“行望居游”之体验品判,引发今之园构,师法何式之问;究源古之隐者,生死流变之忧;承启当下居境,适宜理式之思。  相似文献   

10.
程建军 《华中建筑》1999,17(3):128-128
由此可知,二十四山中每山的五个3度,仅何两个是可以用的。如果以一百二十分金每分金3度作为一个确定朝向的话,周天360度仅有48个方位是可以取用的可用方位详见图2。从上所述,120分金中可用的仅48分金,不过有48个方位在实际建筑的方位确定中已足够了。按照以上之推,罗盘二十四山的正中方向(以1度为单位)均为龟甲空亡,是不能取用的,其如表2所示。实际上,在罗盘的一百二十分金的分位中,是以3度为一基本方位单位的所以不可用的二十四山正中的方位度数应为表3所列。表2方向度数与二十四山正中的对应关系表3二十四山正中不可用方位度…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6)
本文是对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的介绍与评价,在疑古的背景下,徐氏打破学术固有禁锢,将"考"与"证"结合重建古史。全书介绍了我国上古时代氏族人物关系和氏族人物行踪,为我们展现了远古时代先贤们的主要事迹。但是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章节并未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但是瑕不遮瑜,仍不失为一本梳理上古神话人物脉络的名著。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1,(5)
上古文学中的神怪描写在注重体貌的同时,亦有诸多声音书写。作为早期声音书写的集大成之作,《山海经》描绘了众多动物的声音。这些声音多为动物对人与兽类声音的简单模仿。依据模仿对象的不同可将声音分为模声禽兽、鸟兽自鸣、模声人类与模声自然四种类型。声音赋予动物旺盛的生命力与超乎寻常的功能,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写人艺术,把这些动物看作具有人的情感与言语特征的神怪,并纳入人的范畴进行审视,这体现了中国文学以声见物的神圣叙事传统。其中,山穴深泽和暮夜是神怪声音存在的时空场域,蕴含着先民的山川崇拜、巫术信仰等文化意义。神怪声音能产生"听觉冲击力",与视觉冲击形成互补之势,促使倾听者构设正负两种音景(soundscape)。研究这些声音及其音景,可弥补以往的神怪研究中重视体貌与视觉而忽略声音与听觉的偏颇,这既能丰赡神怪定义的内涵,拓展神话研究的范畴,纠正当前神话研究的"失聪"现象,补证《山海经》的成书时代,也能窥测汉赋中动物声音与六朝志怪小说中神怪声音的书写模式,有益于相关领域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沈实现 《园林》2022,(2):34-39
塘池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元素,自然式塘池又是中小尺度山水造园中最普遍的水系形态.以当代叠山大师方惠的造园作品为例,系统讨论中小尺度造园中自然式塘池与假山的关系.方惠认为中小尺度的园林可以把园看作是"山中之园",而塘池则可视作"山中之水".在此前提下,文章提出塘池理水在"以山定水""以池承山""山水互成""山之余脉"...  相似文献   

14.
张晓娟  何财福 《矿产勘查》2012,3(4):441-445
督冷沟铜钴矿床位于秦岭—昆仑中央造山带之东昆仑复合造山带东段,是青海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是在多次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异常信息圈定,再经物探方法异常查证和地表工程揭露发现的.文章通过对矿区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异常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分析认识,阐述地质、物理、化学等找矿方法相互配合、利用,提取直接、准确的找矿信息,总结找矿方法,以期能够指导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人自古以来钟情山水,痴迷山之刚毅挺拔,留恋水之灵动婉约。孔子在浩渺江河旁感悟时光飞逝,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伯牙、子期怀"高山流水"之志,终觅知音良友。仰首可观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畅游可览瀚海峦峰、怡然自得,这便是中国人所追逐向往的山水自然观。缘起:山水与园林的不解之缘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崇拜由来已久,传说中的不周山连接天地,从此山在人们的心中便成为庄严、沉稳、硬朗的象征。长江、黄河孕育华夏子孙,滋养万物,缠绵流转。在古人心中,山水不仅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更承载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傲骨,亦有"青山遮不  相似文献   

16.
专栏导读     
《新建筑》2020,(1)
正童寯在其《造园史纲》中援引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论造园》(Of Gardens)的论述,开篇立言,追溯西方园林的历史进程,"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道出西方人眼里"建筑"与"园林"的两分关系;这与中国营造传统肇始"上古穴居而野处"的"居""游"一体关系相映成趣。显然,天成之"园林"与人工之"建筑"是人居环境营造活动的"一体两面",是具有普世意义的话题。西方学者在新世纪之交有进一步反思,杨·伯克斯特德(Jan Birksted)主  相似文献   

17.
马雯辉  任洁  程静 《云南建筑》2014,(3):151-155
在保护坝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的城乡发展思路提出的前提条件下,各地纷纷展开了对城镇上山之路的探索。本文在分析丽江市玉龙县城镇上山之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研究了山地城镇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的控制体系问题。试图形成一种彰显山地城镇特色、适合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的控制体系,使山地城镇的土地开发利用健康有序地推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
形声字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段玉裁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但有些形声字的表音偏旁与其古音不合,古音学家从不同角度解释。其中音近合韵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段氏在《六书音均表》中有专论,成为音近通转说的重要证据。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观察,段氏论作中的例证大部分是假形声字,另有一部分来源复杂、变化曲折的形声字,因此古音之间的关系需要谨慎对待。把古文字与上古音结合起来,不仅是材料问题,也是一个理论方法问题。学科的细化也造成了学科的分裂。这个时代需要像段玉裁一样精通文字和音韵的"大师",利用新材料,彼此互证,使得古音学与古文字学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9.
《石材》2011,(10):21-23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3436km^2,辖3镇4乡,一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0万。县境地形地貌多样,山、丘、川兼备,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之状,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  相似文献   

20.
园林曲水     
园林中如何理水,计成在《园冶》中虽未有专论理水的篇章,但在"掇山篇"却有提到"曲水"一节。文章试图通过梳理"曲水"之"曲"来阐述传统园林所可能呈现的理水方法论,结合画论中的山水论述探讨水与山的互成性关系,并试图通过水与园林中其他元素的成景关系找寻出相关理水的具体可操作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