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相流动对流化床燃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循环床锅炉沿床高的烟气浓度及燃烧份额分布测试结果证明,鼓泡流化床和循环流化床的重要差异表现为密相区燃烧行为的根本不同,由于床料平均粒径较低,循环床密相区的流动不同于鼓泡床,导致气固两相之间的传质阻力增加,从而影响燃烧反应,密相区的燃烧行为表现为欠氧。循环床锅炉沿床高乃至分离器都有燃烧反应发生,建立了考虑气固相间传质阻力的流化床密相区燃烧模型,并与实际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测试数据比较,计算结果与测试值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循环流化床锅炉又称第二代沸腾炉,它是从鼓泡床锅炉发展而来,是在鼓泡床的基础上,增加床内流速,使床料和燃料“流态化”同时取消床层内的沉浸受热面,在炉膛出口(或过热器后部)安装气、固分离器,将从烟气中分离下来的固体颗粒,通过回送装置再次进入炉膛燃烧.  相似文献   

3.
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的关键是合理的控制循环返料量。搭建了一个双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它主要由提升管和鼓泡床组成。在试验台上就鼓泡床风速、静床高、物料平均粒径和溢流口高度几方面因素对循环返料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循环流化床的循环返料量随静床高和鼓泡床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物料粒径和溢流口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静床高越高循环返料量随鼓泡床风速变化的线性趋势越明显。试验结果对控制双循环流化床的循环返料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低差速床生物质直燃锅炉结合了国内外生物质燃料燃烧先进技术,采用了独特的低倍率内外结合的循环燃烧方式,散装生物质直接入炉燃烧,是一种新型的清洁燃烧技术。它继承了循环流化床的原理,并将燃烧床面分成主床和副床,不仅解决了磨损问题,而且可以借助于综合传热系数与流化速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通过改变副床送风量来调节吸热比和流化速度,使燃料在炉膛内停留时间长,其高低床面的结构具有强烈的播散效果,能够迅速烘干燃烧各种含水量高的低热值燃料,保持稳定运行,另外,生物质实现直燃节省了前期加工成本。着重介绍该种炉型设计思路和结构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及其设计和运行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从原理上阐明有无大量的细物料在燃烧室、高(中)温分离器及回料阀间循环乃是循环流化床(CFB)与鼓泡床锅炉(FBC)及高温飞灰回烧鼓泡床锅炉的根本区别。分析了影响循环物料量的各种因素,指出了我国一些运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出力不足,密相区燃烧温度偏高及燃烧效率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鼓泡床到循环流化床的发展过程看,最重要的技术问题是分离器和回料器的可靠性问题。也就是说,分离器和回料器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技术水平。循环流化床锅炉要求达到的一系列技术参数,如循环倍率、燃烧效率、脱硫效率、床温、床压、宽负荷调节比、燃料适应性等,都必须通过分离器和同料器的可靠运行来实现。从一定程度上,分离器比回料器更重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流化床锅炉与鼓泡流化床相比 ,有许多新的特点 ,床内的燃烧和受热面的传热过程很复杂。由循环倍率决定的颗粒浓度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对传热强度、燃烧与燃尽、过热器的汽温、负荷的调节范围以及分离器的设计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 65t/h油页岩流化床锅炉的热力计算为例 ,从循环倍率入手 ,着重讨论了循环倍率以及由它决定的飞灰浓度对床内燃烧传热及过热器传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油页岩半焦的鼓泡流化床燃烧,构建炉膛尺寸150 mm×150 mm×2 500 mm的流化床试验台,研究了油页岩半焦的燃烧特性和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特性。研究表明:低热值半焦可以在鼓泡流化床中稳定燃烧;随密相区温度的升高,烟气含氧量及燃料停留时间降低,SO_2与NO_x排放浓度增大;床层高度比(指床层高度与炉膛本体高度比)为0.16时,烟气含氧量及燃料停留时间有最大值;密相区温度升至900℃时,飞灰与底渣的含碳量达到稳定值,且飞灰浓度最低;鼓泡流化床燃烧的典型工况:流化风温取400℃,床层高度比取0.16,炉内密相区温度取900℃。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进行流化床的设计及优化,建立了鼓泡流化床中生物质气化的数值计算模型.对鼓泡流化床中以空气为气化介质的木材的气化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着重考察了燃料与空气质量比、颗粒粒径、初始床高以及热边界条件对生物质在空气中气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该模型可较好地用于计算鼓泡流化床中生物质的气化;燃料与空气质量比对生物质气化生成的气体产量和气体组成都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最高可达25%;颗粒粒径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约为10%;增大燃料与空气质量比和减小颗粒粒径都可使气体产量增大,同时有利于燃料气体(CO、H2和CH4)的生成;初始床高和热边界条件的影响都不明显,初始床高的影响小于5%,而热边界条件的影响则小于1%.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现阶段生物质流化床锅炉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木质生物质燃料的特点。根据项目现场条件,设计一种专门燃用木质生物质的鼓泡流化床锅炉。该锅炉在严格控制燃料的情况下,运行状况良好,各项性能参数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前言循环流化床锅炉,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们在开发循环流化床锅炉时,始终注意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具有下列特点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床内循环与空间循环;高床面热强度、高炉膛容积热强度与高温燃烬。这种三高双循环流化床锅炉可以在燃用劣质燃料和具有较高的热效率的前提下,大大减少锅炉体积,从而大幅度降低锅炉房和锅炉的造价。该型6t/h蒸汽炉和4.2MW热水炉分别由吉林市锅炉厂和榆树  相似文献   

12.
“循环沸腾燃烧”流化床锅炉对多种燃料的对应性循环沸腾燃烧流化床锅炉是日本川崎公司与联邦德国拔伯葛能源公司(DBE)共同合作,根据鼓泡型流化床锅炉和循环型流化床锅炉的实机制造经验,开发的全新概念的流化床锅炉。循环沸腾燃烧流化床锅炉1号机  相似文献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流体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银法 《江西能源》1995,(4):2-8,45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分为湍流床和快床两个区域。本文论述了由鼓泡流化床与从气力输送状态向循环流化床转化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现象。研究了湍流床开始出现到完全转化为湍流床及快床时,炉内气体速度变化的规律和相应的计算公式。对转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床的当量直径,床温及固体颗粒供给速度等进行了深入试验研究,对循环流休床锅炉的设计和运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分为湍流床与快床两个区域。本文论述了由鼓泡流化床和从气力输送状态向循环流化床转化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现象。研究了湍流床开始出现到完全转化为湍流床及快床时,炉内气体迅速变化的规律和相应的计算公式。对转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床的当量直径、床的温度以及固体颗粒供给速度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崔德满  张俊余 《节能》1994,(5):38-39
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系统的改造大连市金州热电厂崔德满,张俊余1前言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在鼓泡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流化床锅炉。它的点火就是将沸腾床的炉料加热升温,使之从冷状态达到正常运行的温度,以保证给煤机连续给进的煤能维持正常燃烧。锅炉点火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某热电厂采用的鼓泡床和循环床煤泥锅炉的运行实践,分析了两种煤泥发电技术的经济差别,特别是鼓泡炉的埋管经常磨损引起的巨大损失以及需要外购石英砂床料带来的巨大费用,表明采用无埋管循环流化床煤泥锅炉则可减少损失134.8万元/年。  相似文献   

17.
张兆磊  王爱喜  殷庆勇  郑锋 《节能》2006,25(7):42-43
以山东某热电厂采用的鼓泡床和循环床煤泥锅炉的运行实践为例,分析了两种锅炉采用煤泥为燃料发电的经济差别。  相似文献   

18.
前言在煤的燃烧方式上,除了大多数锅炉通常采用的炉排燃烧、煤粉燃烧之外,一种作为低公害燃烧方式的鼓泡流化床燃烧约在10年前发展至今已达到实用化,并在近几年又向循环流化床燃烧发展。三菱重工业公司在流化床燃烧方面,除了有本公司技术开发的鼓泡流化床外,还与西德鲁奇公司开展技术合作,进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和制造。本文将介绍三菱鼓泡流化床锅炉及三菱—鲁奇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点和运行实绩。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为5 000 mm、内径150 mm的循环流化床实验台上进行石灰石脱硫研究,测得了O2、CO和SO2沿炉膛高度的分布,分析了SO2分布特点,验证了循环流化床和鼓泡流化床燃烧和脱硫气氛的差异.发现无论石灰石的粒度分布如何,循环床条件下脱硫效率明显高于鼓泡床.尤其是当石灰石粒度分布趋于较细时,这一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现有燃煤电厂、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技术主要是末端治理,本文介绍了依据煤炭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中N、S的迁移机理,结合循环流化床和鼓泡流化床的技术特点,研发的双流化床锅炉及其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工艺,从源头控制、实现燃煤电厂及燃煤锅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