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卸荷速率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开展不同初始损伤程度和卸荷路径下深埋大理岩三轴卸围压试验研究。提出新的卸荷力学描述参量:应变围压增量比和统一围压降参数,并结合扩容参数和塑性内变量深入分析初始损伤程度和卸荷路径对深埋大理岩卸荷变形破坏规律的控制作用。通过直观的卸荷破坏概念模型解释卸荷破坏试验中规律的根源和机制。结合深埋隧洞工程,重点探讨初始损伤程度试验规律的重要工程指导意义,为高应力硬岩脆性破坏灾害(如岩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卸荷路径确定岩石卸荷强度参数时,为避免岩样本身离散性过大对强度的影响,采用了卸荷多级破坏试验方法。将卸荷应力路径与多级破坏方法有机结合,用单个岩样获取多个强度值,然后通过回归确定岩石卸荷强度参数。基于MTS 815.02岩石三轴试验机,研究荷载控制方式下多级破坏试验中峰值判断、破坏状态变形控制等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成功开展了大理岩卸荷多级破坏试验,取得了与常规卸荷破坏试验较一致的结果。研究成果表明,卸荷应力路径中引入多级破坏的方法,既考虑了应力路径对强度的影响,又有效避免岩样离散性过大对强度的影响,是一种实用、有效的确定岩石卸荷强度参数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卸围压速率下深埋大理岩卸荷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了更准确认识卸荷速率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进行不同卸荷速率的三轴卸围压试验,试验采用新的试验路径和加载方式,减少试验过程对试验结果的不利影响。针对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大理岩,通过新提出的描述变量(应变围压柔量)重点分析卸围压速率在0.01~1.0MPa/s范围内围压卸荷对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扩容过程的演化规律和强度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的轴向变形和扩容过程受卸围压速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影响规律主要由初始围压水平控制。卸围压试验扩容过程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峰前阶段的扩容演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卸围压速率破坏时获得的极限承载强度均高于加载速率为0.5MPa/s时常规三轴压缩的峰值强度。随着卸围压速率的增大,极限承载强度不断提高,达到1.0MPa/s速率时极限承载强度可提高10%~15%。  相似文献   

4.
大理岩卸围压幂函数型Mohr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对大理岩进行三轴试验和峰前、峰后卸围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直线型Mohr-Coulomb强度准则不能很好地反映大理岩峰前、峰后卸围压的强度特征;提出非线性Mohr强度准则——幂函数型Mohr强度准则;推导并做出了其在p平面上的屈服曲线,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在p平面上的屈服曲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幂函数型Mohr强度准则比直线型Mohr-Coulomb强度准则能更好地描述大理岩的强度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大理岩试样进行恒轴压条件下峰前、峰后卸围压破坏试验,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破坏过程能量演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恒轴压条件下环向变形随卸荷速率增大而减小,而轴向变形变化很小,轴向变形没有明显的速率变化效应;峰前、峰后卸荷都为典型的剪切破坏,而峰后卸荷有明显的共轭剪切带;卸荷破坏过程能量转化大致分为能量积聚、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3个阶段;卸荷速率越快,弹性应变能释放得越快、越剧烈;耗散能变化率随卸荷速率的增加也变大;耗散能变化率比弹性应变能变化率大一个数量级,能量快速耗散是大理岩卸荷破坏过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大理岩动态劈裂试样的破坏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脆性材料基于应变的强度准则逐渐受到重视,为研究岩石在动态拉伸条件下的破坏应变规律,利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对不同尺寸的大理岩巴西圆盘和带平台的巴西圆盘进行宽应变率范围的动态劈裂试验。研究不同类型的试样在不同应变率下的破坏应变,讨论试样尺寸、弹速、应变率对破坏应变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1)大理岩的破坏应变随撞击压杆的弹速提高而增大,在一定的弹速范围内破坏应变增加趋势明显,而在此范围外破坏应变增幅很小;(2)试样尺寸对岩石的动态破坏应变的影响受弹速的影响比较显著;(3)在低应变率下,大理岩的动态破坏应变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大,而带平台的试样的增加幅度更大,且数据的分散性也较小;当应变率较大时,应变率对破坏应变的影响较小,应变增幅较小,各类试样数据的分散程度都有所降低;(4)和巴西圆盘相比,在低应变率下平台巴西圆盘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更高的破坏应变,但是随着弹速的增加,平台巴西圆盘的趋势逐渐减少;当弹速大于某一数值时,其破坏应变反而小于巴西圆盘的破坏应变。  相似文献   

7.
粉砂岩卸荷破坏全过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粉砂岩试样进行了常规三轴加载后保持轴向变形不变的峰前、峰后卸围压试验,得到了峰前、峰后卸围压全过程曲线。在此过程中,试验机不再对岩样压缩做功,岩样的破坏是通过自身储存的变形能来实现的。对岩样破坏特征、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峰前卸围压,岩样表现出脆性剪切破坏的特征,而对于峰后卸围压,则表现出张剪破坏的特征,峰前卸围压破坏比峰后卸围压破坏更具有突发性;对于峰前、峰后卸围压,岩样都表现出明显的侧向扩容现象;岩样破坏时的轴向承载能力对围压都很敏感,这实际上是破裂块体之间的镶嵌组合,反映了试件沿破裂面摩擦滑动的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行岩爆现象的分析,对大理岩进行等围压三轴压缩和峰前、峰后卸围压试验,得到三轴压缩全过程和峰前、峰后卸围压全过程,对此过程中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复杂路径下岩样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岩石是非均质材料,其变形与应力路径有关。在伺服试验机上对岩样进行了多种路径的加载、卸载试验.分析岩样轴向应变、环向变形与轴向应力、围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围压和轴向应力的加载、卸载使岩样变形的线性特征得到强化;切线泊松比、杨氏模量可以反映应力状态变化时岩样的变形特征,即应力、应变的变化量满足虎克定律;岩样的承载能力由其材料强度和与围压有关的内摩擦力共同构成。岩样屈服弱化之后,轴向承载能力仍可随着围压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在轴向应力增大过程中,岩样的材料强度同样可以产生弱化,但所需塑性变形大于轴向应力降低的弱化过程。比例加载路径对岩样的承载极限和屈服变形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含节理大理岩变形和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锦屏二级水电站处于高地应力区域,引水隧洞开挖后岩体变形和稳定问题十分突出。从辅助洞取样制备含节理试件,采用MTS815.03岩石三轴试验机,开展了含天然节理大理岩试件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试验中,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夹角θ为29.3°~56.0°,围压为5~40 MPa。通过试验结果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 试件共有两类破坏形式:穿切节理面破坏和沿节理面滑移。试件破坏形式主要取决于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大小。在试验围压范围内,围压高低对试件破坏形式没有影响。(2) 试件变形特征取决于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夹角的大小,并受围压高低影响。(3) 试件轴向变形曲线均具有较好的线性段,但其轴向等效弹性模量均显著低于完整岩石弹性模量。(4) 试件强度首先取决于θ的大小,θ>40.0°的试件破坏强度与完整岩石相当;θ<40.0°的试件破坏强度较完整岩石有显著降低,不同节理强度差异是导致不同试件破坏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不同煤块的强度变形特性及强度准则的回归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与沉积岩的局部缺陷不同,煤层具有分布的裂隙和弱面,不仅影响强度,也会影响变形。煤样单轴压缩的强度和杨氏模量离散性很大,但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围压下压缩时,闭合裂隙可以通过摩擦承载,使煤样强度和杨氏模量的离散性减小。不同煤块加工的试样强度不同,但围压对三轴强度的影响系数R相同,即内摩擦系数是一个材料参数,因而可以对不同煤块的试验结果进行联合回归。这不仅可以消除煤块的差异对内摩擦系数的影响,而且可以评价煤块强度的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12.
大理岩损伤强度的识别及基于损伤控制的参数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脆性岩石特征强度及破坏过程中损伤演化规律,设计能同步测试应力–应变曲线、AE声发射及岩样径向纵波波速的试验方案,并对3种不同方法确定的损伤强度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AE及波速测试方法外,采用体应变(含裂纹体应变)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取试件的特征强度值。通过定义岩石循环加卸载试验获取的不可逆裂纹应变累计值作为岩石损伤的度量,基于损伤控制试验得到锦屏大理岩破坏过程中强度和变形特性随损伤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随损伤变量的增加,岩石弹性模量、损伤强度和峰值强度均会下降,但随着损伤变量达到至某值后,损伤强度会发生迅速降低,而峰值强度随着损伤累积仍会保持增加然后缓慢降低;进一步分析得到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随损伤变量变化规律:随着损伤的发展,黏聚力从峰值迅速下降,并很快到达残余门限值;而内摩擦角随着损伤的发展经历了先上升再降低2个过程,其中上升段是在大部分黏聚力损失后逐渐升高至峰值。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脆性岩石强度破坏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顾Drucker-Prager材料强度参数随内变量变化时应该满足的本构关系,给出在常规三轴试验机工况下的简化表达。选择轴向塑性压应变作为内变量,得到内变量增量与应变增量和应力增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各试验记录点对应的内变量。为通过多次试验确定对应同一内变量的2个强度参数,把各次试验的应力在均匀离散的内变量点上进行插值,使各次试验对同一内变量按屈服面方程求解强度参数的方程成为可能。得到一种不预设强度参数变化模式也可确定强度参数变化规律的方法。实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材料的2个强度参数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不同围压下轴向应力达到峰值对应的内变量也不同,这与围压可提高强度极限并推迟强度极限到来的观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大理岩阻尼参数与动弹性参数的动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在不同围压下对大理岩进行阻尼参数及动弹性参数的动三轴测试研究。波形为正弦波,频率3 Hz,振动循环30次,动应力上限与下限分别为相应围压下试样抗压强度的0.6倍和5.09 MPa。试验结果表明,大理岩阻尼比、阻尼系数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减小,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动弹性模量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各围压下动弹性模量均大于静弹性模量,动泊松比均小于静泊松比,且围压越大,二者差值越大;大理岩在30循环周次以内动荷载作用下,其力学性质会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15.
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同时包含黏弹性、黏塑性、黏性、黏弹塑性4种基本流变力学性态,根据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加卸载蠕变试验曲线特性,可以全面地对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及其14个特殊情况下的模型进行辨识.以采用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对流变模型进行辨识的方法为基础,对流变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先介绍黏弹性、黏塑性、黏性、黏弹塑性这4个基本流变力学模型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将蠕变试验数据中的蠕变应变量分离成衰减蠕变应变分量(其蠕变曲线函数可表示为指数函数)和定常蠕变应变分量(其蠕变曲线形函数可表示为与时间成比例的线性函数)2部分.并分别介绍衰减蠕变应变分量中同时含有黏弹性和黏弹塑性2种应变,以及定常蠕变应变分量中同时含有黏性和黏塑性2种应变这2种情况的流变力学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最后,通过锡矿山页岩和东乡铜矿红砂岩2种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下加卸载蠕变试验结果,给出2个流变模型参数确定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利用等效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分析裂隙岩体中工程稳定性时,选择合理的裂隙岩体等效强度参数是取得可靠分析结论的前提。依据建立的裂隙岩体网格,结合岩石统计损伤模型和结构面损伤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方法研究裂隙岩体加载中的渐进破坏过程,以及裂隙岩体等效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和各向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岩块到岩体,岩体等效抗压强度很快降低至稳定幅度,岩体抗压强度的各向异性也不显著。最后,对10 m尺寸的岩体进行不同围压下抗压强度的数值分析,得到裂隙岩体的强度参数,并和Hoek-Brown经验准则进行对比。文中的分析方法对于工程裂隙岩体的宏观参数取值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