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浮游于空气中的煤尘,对从业人员危害极大,易导致煤尘肺,煤尘自燃,严重时可能导致煤尘爆炸等。选煤厂除尘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较难,大多数企业采用旋风除尘、蒸汽除尘、静电除尘等方式,除尘效果不佳。本文介绍2项除尘技术:主、次风机配合技术、点风动收集和水幕结合除尘技术,可有效解决原煤输送过程除尘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石灰是一种可以有效改善烧结过程、提高烧结成品矿质量的碱性熔剂,生石灰充分消化后可以提高料温及混合料的成球性,但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含尘蒸汽存在不易捕集、易粘结在管道上、易产生沉淀等缺点,因此需要安装性能良好的特定除尘器。本文论述了目前消化除尘的主要技术包括复合分级除尘、浸入除尘和水幕除尘技术,以及含尘蒸汽温度较高、除尘效率低、除尘器易堵塞等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发现仍存在设备复杂、维修成本高的问题难以解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在密闭环境内完成消化除尘防雾的一体化装置;该设备能够同时实现生石灰的消化、含尘蒸汽除尘、水分回收利用,从而实现消化过程零颗粒物排放。  相似文献   

3.
许国民 《上海化工》1993,18(6):10-13
题示装置除尘节能效果显著,文章介绍了该装置的工艺流程及设备的特点,并列举了它在合成氨厂“蒸汽自给”技术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燃料与化工》2012,(5):22-22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除尘熄焦塔。包括熄焦喷射管、洗涤降温装置、除尘装置,除尘装置由结构框架、除尘板、除尘管和喷嘴组成,除尘板设置在结构框架上,按与水平面45°~60°的角度放置;除尘管上设有均匀布置的多个喷嘴,除尘管与除尘板平行布置,除尘板由折成一定角度的异型折流片和除尘板支架组成,除尘装置为单级布置或两级布置。本发明熄焦过程产生的含有大量污染物的蒸汽在经过水雾洗涤、  相似文献   

5.
高健 《燃料与化工》2005,36(1):18-19
熄焦过程蒸发的水蒸汽带走大量焦粉,焦粉含量大约为20g/m^3,但由于蒸汽浓度大,人们看不到粉尘的光学特性,也无法用林格曼烟尘浓度来衡量熄焦过程中的污染程度。水膜除尘是利用水膜捕集尘粒的一种除尘设备,这种设备我国在锅炉等很多领域中广泛应用,但尚无在熄焦系统中应用。通过对鸡西矿务局煤气厂水膜除尘解决熄焦污染进行分析,证明水膜除尘在熄焦过程中对粉尘治理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除尘熄焦塔。包括熄焦喷射管、洗涤降温装置、除尘装置,除尘装置由结构框架、除尘板、除尘管和喷嘴组成,除尘板设置在结构框架上,按与水平面45°~60°的角度放置;除尘管上设有均匀布置的多个喷嘴,除尘管与除尘板平行布置,除尘板由折成一定角度的异型折流片和除尘板支架组成,除尘装置为单级布置或两级布置。本发明熄焦过程产生的含有大量污染物的蒸汽在经过水雾洗涤、冷却、重力沉降以及折流板式除尘装置捕集净化后,其含尘量大大降低,每吨焦排放到大气中的焦粉量可控制在50g以下;  相似文献   

7.
<正>本实用新型涉及焦化行业的一种湿尘气的干法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吸气罩、除尘管道、除尘器、除尘主风机、烟囱、蒸汽管道,其特征在于,在除尘吸气罩入口设有热风管道,热风管道上设有空气加热器和掺混风机,空气加热器与新风口相连接。所述的除尘管道外部设有保温材料并采用蒸汽伴热。所述的除尘器采用短滤袋、高压脉冲喷吹清灰的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有效解决粘结滤袋、因结露而堵塞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几种常用且有效的高温气体除尘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包括:陶瓷过滤除尘技术、颗粒层过滤除尘技术、金属微孔过滤除尘技术、旋风除尘技术、静电除尘技术,其中,颗粒层过滤除尘技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可用于IGCC和PFBC-CC(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的高温除尘技术之一,指出高温除尘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温下延长滤材寿命、优化滤材再生技术、提高过滤效率。分析表明,高温除尘技术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目前一些主流除尘设备的除尘原理和性能参数,阐述了抛丸线除尘的特点,并且把传统的干式除尘方法与新兴的湿式除尘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为今后新建抛丸线选择除尘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无锡远东复合肥研究所2004年为中农新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20万t/a复混肥生产装置,设计了1套三级除尘系统,即1级旋风除尘、2级重力除尘、3级文丘里洗涤除尘。介绍旋风除尘与文丘里洗涤器的设计选型。经过1年多的运行,总除尘效率由原重力除尘的86%提高到98%。粉尘回收率高,实现了降本节能,改善了操作环境。  相似文献   

11.
除尘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红  潘洋 《辽宁化工》2010,39(5):511-513
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除尘在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对4种传统除尘技术的除尘机理、除尘装置以及除尘技术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介绍了2种新式除尘技术,同时对中外除尘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国现阶段普遍应用的煤泥干燥系统,详细分析了系统中重力除尘器、旋风除尘器以及湿式除尘器等除尘设备的除尘原理,通过对设备除尘原理的分析,并结合煤泥干燥系统的实际情况,列举了重力除尘器、旋风除尘器以及湿式除尘器等设备在煤泥干燥系统中的作用及优缺点。结果表明:3种除尘设备的串联使用,能够完全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中所允许的排放浓度,且3种除尘设备的应用完全适合选煤厂的实际生产情况。通过对设备除尘原理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经验给出了系统中重力除尘器、旋风除尘器以及湿式除尘器等除尘设备的选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1常规湿法熄焦除尘 通常情况下,每吨焦炭在熄焦过程中会产生约1000g的焦粉被熄焦蒸汽带走。我国湿法熄焦塔一般采用单层折流板式除尘装置.每吨焦炭有120~150g的焦粉被熄焦蒸汽带走.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吨焦50g排放标准。对国外工程,一般在熄焦塔的顶部再增设1层折流板式除尘装置.熄焦塔出口的排放浓度可以控制在50趴焦以下,但熄焦塔高度要增加约70m,投资很高,能耗及日常维护费用也相应增加。我公司设计的穹顶式除尘熄焦塔结构简单、投资少、能耗低、除尘效果好、不需要特殊维护.现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720012325.7)。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煤、石油化工领域的高温气体除尘现状,同时简单介绍了金属纤维毡过滤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现状,对高温合成气、高温热解气、催化裂化再生烟气的组成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针对这三种气体除尘对过滤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与展望,提出了金属纤维毡过滤材料在煤、石油化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开发超强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解决焦油蒸汽因冷凝而封堵滤材孔机构的技术难题,实现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这为金属纤维毡过滤材料广泛应用于煤、石油化工领域上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实行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背景下,提升高炉煤气除尘技术,强化高炉煤气的除尘效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炉煤气除尘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其除尘净化技术由原有的湿法除尘发展为干式除尘(包括布袋除尘、静电除尘等)。基于此,以布袋除尘技术为例,从其相关概述入手,对布袋除尘技术在高炉煤气除尘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16.
于健 《橡胶工业》2002,49(8):489-492
介绍了一套粉料自动配料装置除尘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各具体技术参数的选取方法。该除尘系统由回收除尘系统和集中除尘系统两部分组成 ,分别用于完成大批量投料和自动称量投料两个区域的粉尘回收工作。该除尘系统除尘效果较好 ,工作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国内间歇式固定床煤气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余热回收效率低、循环洗涤水的水质差、污泥造成环境污染。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布袋除尘设施对半水煤气进行了除尘净化。改造方案为:采用布袋除尘的干式除尘工艺,分离的灰尘二次燃烧利用;通过间壁式水冷器对半水煤气进行冷却降温,并将冷凝的污水处理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实施后,通过工艺参数优化,运行状况达到最佳,电耗下降,副产蒸汽量提高,减少了污泥产生量,节约了污泥处理费用。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在系统运行、能量利用和安全环保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向煤调湿转运站除尘系统掺混适量的焦炉烟道气,可提高尘气的温度,避免了尘气结露。同时降低了系统水蒸汽和氧气的含量,防止系统氧含量过高发生煤粉爆炸,并可节约大量蒸汽。  相似文献   

19.
王彩凤  刘亚冬 《煤化工》2007,35(4):22-24
介绍了焦炉湿式与干式推焦地面除尘系统的流程,对两者在运行特点、运行能耗、运行维护、除尘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两种除尘系统的优劣,认为湿式除尘系统由于采用了新型湿式高效净化装置,在焦炉地面除尘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环流循环除尘系统中的流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光辉  王伟文  王立新  李建隆 《煤化工》2004,32(2):20-22,25
对环流循环除尘系统中的流场进行了优化。以分子筛-空气为实验物系,测定了加旋流板前后的环流循环除尘系统的除尘效率和压降。结果表明,加旋流板后环流循环除尘系统的除尘效率显著提高。在入口气速低于23m·s-1时旋风除尘系统的压降稍有增加,而在入口气速大于23m·s-1时旋风除尘系统的压降则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