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解决垮落带直覆下采煤面临的破碎顶板问题,提出了地面注浆加固思路,重点对钻探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实际地层分布以及钻孔穿过垮落带特点,为确保浆液顺利到达目标层位,设计出了二开结构钻孔并选用了优质低固相膨润土的冲洗液解决孔壁坍塌等事故,同时建立了孔内事故预防措施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淮北矿业许疃煤矿7228工作面为工程实例对钻探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二开结构钻孔有效的保证了钻探的顺利施工,揭露的基岩位置与原有资料基本吻合|基本查明了71煤采空区影响地层范围及裂隙发育特征,同时通过简易水文观测也验证了采空区裂隙加固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地面注浆改造破碎顶板的钻探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垮落带直覆下采煤面临的破碎顶板问题,提出了地面注浆加固思路,重点对钻探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实际地层分布以及钻孔穿过垮落带特点,为确保浆液顺利到达目标层位,设计出了二开结构钻孔并选用了优质低固相膨润土的冲洗液解决孔壁坍塌等事故,同时建立了孔内事故预防措施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淮北矿业许疃煤矿7228工作面为工程实例对钻探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二开结构钻孔有效的保证了钻探的顺利施工,揭露的基岩位置与原有资料基本吻合|基本查明了71煤采空区影响地层范围及裂隙发育特征,同时通过简易水文观测也验证了采空区裂隙加固效果较好。研究成果为地面注浆改造破碎顶板的钻探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针对许疃煤矿72煤受近距离71煤回采影响,顶板极为破碎,严重威胁安全,制约生产的难题,提出了顶板注浆加固方案,即通过优选注浆材料及其配比、合理设计注浆参数,完善注浆施工工艺,保障了矿井72煤主力综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4.
田彦武 《煤》2008,17(9)
煤矿井下断层或构造变动部位的煤层一般比较松散,综采面在松散煤层结采(收尾)时,顶板维护十分困难,已成为众多煤矿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余吾煤业公司在S2201工作面收尾时采用工作面两侧预注浆——用高分子化学浆液对破碎煤体进行注浆加固,保证了顺利收尾,工作面结采注浆试验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煤炭回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垮落带直覆下采煤破碎顶板低强度加固特点,基于粉煤灰对水泥浆液性能影响,采用室内静置试验方法,分别对不同水泥粉煤灰比例的浆液进行了优化试验并得出最优强度和流动性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浆液的抗压强度和流动度随固相比的减小(粉煤灰掺量增大)而降低,但凝结时间随之延长及结石率随之增大;硬化体早期强度较低,后期强度有明显增长。当固相比为2∶8时,水泥和粉煤灰的物理化学反应良好,流动性能整体上较好,结石体强度在1MPa以上,凝结时间也较长。研究成果在许疃矿7228工作面垮落带直覆下采煤地面注浆加固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工作面回采过断层期间顶板破碎易片帮冒顶等问题,对11100工作面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注浆加固机理进行研究,提出工作面注浆加固快速过断层技术。该技术采用调斜旋转回采和割顶留底回采方案,合理选取注浆材料,设计注浆参数,并对注浆效果进行检验。实践证明,通过断层区域的注浆加固,改善了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提高了顶板稳定性和煤岩承载能力,结合对回采方案的优化,保证了工作面快速安全通过断层。  相似文献   

7.
针对煤矿开采煤层顶板探查治理工程,选择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水泥粘土浆开展常压、高压状态下的性能研究,分析其流动性、可注性;选择抗渗性能和浆液固结体柔性合适的注浆材料和配比,使注浆改造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或抑制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因顶板岩层移动破坏造成的前期注浆区域过度弯曲扰动影响,满足煤层顶板治理工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煤层底板超前注浆治理的目的,对地面L型定向钻孔煤层底板注浆加固原理、钻探设备、钻孔设计及钻进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与装备。通过赵固一矿18011工作面二_1煤层底板L_8灰岩含水层注浆加固现场实验,表明研究的钻探装备和钻进技术稳定可靠、工艺先进、煤层底板注浆加固效果良好,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煤层底板水害防治技术,而且实现了区域煤层底板超前注浆改造,对安全高效开采大采深矿井高承压水煤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平煤十一矿己16-17-24050大采高工作面复合顶板破碎、不易控制,回采过程中两巷顶板破碎、压力大,煤壁易发生片帮、冒顶事故等问题,提出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己16-17-24050工作面进行加固处理。采用煤矿加固煤岩体用聚氨酯加固材料并结合深孔注浆工艺以及深孔和浅孔注浆相结合的工艺,对己16-17-24050工作面进行加固,并采用两堵一注封孔工艺对注浆钻孔进行封堵。注浆结果表明:该注浆工艺注浆效果良好,注浆后,有效改善了煤岩体的承载能力,解决了复合顶板片帮、冒顶等问题,保障己16-17-24050工作面回采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综放工作面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避免过断层期间顶板冒落、煤壁片帮,以2105综放工作面过F5断层为例,根据采面煤层、断层赋存特点,提出以回采巷道超前注浆为主、采面注浆为辅的注浆加固方案,并对回采巷道内注浆钻孔布置方式进行优选、设计。注浆加固后,未出现冒顶、煤壁片帮等问题,确保了采面回采安全。  相似文献   

11.
23512智能化综采面开采的3#煤层及顶板岩层松软,回采过程中容易出现片帮及冒顶,断层破碎影响带片帮、冒顶发生率显著增加.为确保采面回采安全,采取注浆方式对煤体及顶板进行加固,即采面采用深孔注浆,机巷采用浅、深孔相结合注浆方式对断层影响范围的煤岩体进行加固等技术措施.现场应用后,采面过断层期间未发生片帮、冒顶等事故,为...  相似文献   

12.
洛阳义安矿业有限公司11采区轨道上山沿二1煤层顶板掘进过程中遇破碎煤层,为确保快速安全通过11采区轨道上山(扩巷段)顶板破碎带,采用对顶板破碎煤层进行注水玻璃加固的方案,通过调整浆液的配比,增加了煤体的整体性和可塑性,消除了掉矸伤人事故的发生,实现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3.
原海鹏 《煤》2021,(1):62-64
为提高回采巷道围岩控制能力、确保采面回采安全,文章以山西某矿5307运输巷围岩加固为研究对象,针对应力集中、围岩承载能力不强、裂隙发育等原因导致的围岩变形量过大问题,提出采用注浆方式控制围岩变形。运输巷围岩变形以顶板下沉、煤柱帮收敛为主,在对注浆方案优选后,提出顶板采用浅孔、深孔结合注浆,煤柱帮采用深孔注浆方式,注浆浆液以高水充填浆液为主、马丽散为辅,并对注浆方案进行了设计。现场应用后,巷道顶板、巷帮变形量分别为390 mm、675 mm,可满足采面回采需要。  相似文献   

14.
《煤炭科技》2021,42(3)
煤层顶板溃水溃砂严重威胁煤矿安全回采。以赵固一矿为例进行工作面顶板薄基岩区的精细化探查,钻探结果表明冲积层岩性均为黏土,能够有效阻隔冲积层与顶板砂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结合钻探工程、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工作面试采情况对工作面内部断层破碎带和顶板薄基岩区进行注浆加固治理以及煤岩柱的留设。探查和治理结果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形成一整套顶板探查技术,同时为相似地质条件的矿井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煤》2015,(10):53-54
石壕煤矿二1煤层具有干燥,酥松,易冒落的特点,其中二112221工作面采用炮采采煤工艺,易造成煤层的松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板易破碎,给顶板支护带来困难。通过现场调研和理论计算,技术人员将工作面回采不同阶段进行细分,即正常回采阶段、顶板来压回采阶段、过断层及构造带回采阶段,采取分阶段、分部位的顶板支护设计,加大对顶板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孟君 《山西焦煤科技》2011,35(8):40-42,56
煤岩体化学注浆加固就是利用化学浆液来充填和固结围岩(或煤层)的裂隙面,提高围岩整体性,保持围岩稳定。马兰矿在南五12504工作面过断层期间,通过研究论证,选用了波雷因化学加固材料对破碎煤岩体注浆加固,采用多打眼少注浆的方式,工作面初次加固完成后,在超前加固的前提下进行回采,然后根据现场工作面顶板情况考虑第二次注浆。确保了工作面过断层期间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7.
煤矿井下断层或构造变动部位的煤层一般比较松散,综采面在松散煤层结采(收尾)时,顶板维护十分困难,这已成为众多煤矿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论文介绍屯留煤矿在S2201工作面收尾时采用工作面两侧预注浆—用高分子化学浆液对破碎煤体进行注浆加固,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余吾煤业N2105工作面回采期间强矿压对煤层上山大巷围岩的破坏情况,采用钻孔窥视法对围岩破坏程度进行了勘探,并提出了采用围岩分层注浆加固和水力压裂坚硬顶板相结合的防治方法。该方法对受工作面回采强动压影响下煤层大巷围岩的控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屯兰矿煤层顶板岩性的研究,摸索出符合屯兰矿实际情况、经济、合理的注浆加固技术.通过对破碎顶板采用注浆加固,增强了破碎顶板的整体性及强度,有效地控制了顶板下沉,避免了巷道二次维护工程,为井下职工创造了安全环境,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高河井田1309工作面煤层和顶板节理、裂隙发育,断层与岩溶陷落柱发育,在井下对异常区Ⅱ陷落柱进行注浆加固,以保证W1309工作面安全回采。开采证明加固区域未出现底板突水事故,为矿区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