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高职焊接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校企合作效果欠佳等问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在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思想的引领下,与我国知名大企业中机公司携手,探索并实践了"一个中心,两个互补,三个促进"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为高职焊接专业技能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出一条具有职业特色的、可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是指以企业校区为载体,校企双主体实施"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在校3年学习期间,从进校到学业完成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主体中依次进行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生产实习、岗位学习、顶岗实习等六个层次的学习。让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真正发挥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胜  黄政艳  戴建树 《焊接》2016,(6):62-65
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分析焊接专业技术特点,结合供给侧改革分析焊接人才需求以及传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介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试点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做法,包括校企合作共同健全运行机制、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打造双师队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式、完善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实践表明,校企实现深度合作,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同时也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遇到的困难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积极响应教育部"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号召,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专业核心课程、实行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形成了本专业独特的全真载体、实境训能的"35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铸造技术》2016,(12):2685-2687
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铸造技术专业熔炼方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生产实训基地,实施韧性的顶岗实习,形成了适合自身办学条件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了许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为例,对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主要从校企协同共建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模式及课程体系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探索高职院校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模具工业》2021,47(7)
通过专业群、产教融合,建立企业高水平实训基地,合作研发精密模具关键技术。通过深度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国内一流实训基地,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在"双高"项目建设中形成系列的可复制、可借鉴的标准与体系,全面提升国内模具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层推进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内涵、背景意义、探索过程、实施平台、实施效果等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让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动力机制,共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人才,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社会软件人才的需求,阐述目前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基于3+1+2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软件人才培养中的师资、设备问题。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构建虚拟公司,打造学生团队意识和就业意识,实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做到了低成本、零距离培养企业所需的高职软件人才。  相似文献   

10.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实现校企双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强劲动力。本校通过多年经验,兴办焊接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生产和设计,激发师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知识和技能呈螺旋式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条不紊地实施,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也正在朝着产教融合不断靠拢。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深入解读“产研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于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发展的现实意义,积极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搭建“产学研”一体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操机会,提升学生自身专业技能,让学生胜任不同的专业岗位,以此加快落实职业教育根本育人任务。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强调工作与学习结合、教育与生产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即突出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我校模具专业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合理设计贯穿"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模具人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逐步推进新时代模具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模具制造》2012,(6):17-I0005
2012年5月11日上午,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召开了金凯进企业校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大会。首先,金凯进寒剑总监宣读了《金凯进企业校区管理委员会章程》,表明金凯进公司与宝安职校共同致力于推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实习就业、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校区管委会是创新办学模式、探索校食一体化的校食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模具产业发展现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了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核心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出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依托冲压模、塑料模的生产过程,提出并构建了"两并行、全流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基于模具生产过程的全流程课程体系,建立了人才培养的知识框架。在核心能力的培养中,以课程衔接的相关理论,打造了冲压模、塑料模两条"全流程课程链"。在培养人才的实施层面,从教学模式、保障条件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通过实践证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模具工业》2015,(11):68-72
在分析模具生产过程和模具设计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职业资格考证,开展项目制下的学生研究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缩短了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好评。  相似文献   

16.
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铸造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强  韩荣富 《铸造技术》2003,24(2):150-150
综述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分析企业参与教学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的发展历程,共同举办了267期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培训了近15000名学生。总结了20年来国际焊接工程师联合培养的经验和成果,概括为开创了焊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了一整套针对在校生进行IWE培养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优势、较好地满足企业对工程化、国际化焊接人才的急迫需求等几个方面。今后将继续开展在校生IWE联合培养工作,不断推动高校学生"工程化、国际化"焊接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陈兵 《模具工业》2012,38(10):74-75
介绍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两个方面对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校企共同开发实习课程、共享资源、建设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小明  祝林  刘海琼 《模具工业》2012,38(12):69-73
针对模具专业学生制图综合能力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存在的差距,分析了模具专业制图教学的现状,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具零件为例,介绍当前模具行业、企业的零件图纸采用的图面处理方法、规范以及与国家标准相应规定的不同之处,指明教学改革方向,提出了解决制图教学中"学与用"不衔接问题的措施。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成果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缩短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时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毕业核心能力和素养的要求,针对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专业技术更新滞后、实践操作时间少、需求对接脱节和职业精神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模具类人才“两堂并行·四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课堂与课下同培育,理论与实践同结合,学校与企业同效能,新理念新技术同应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创新后学生专业认同度、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