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煤矿机械》2019,(11):84-86
易氧化难浮煤泥采用常规的浮选药剂,浮选精煤产率低,灰分高,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浮选效果,开展了TWEEN80、SPAN80、OP-4三种表面活性剂对浮选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浮选药剂制度下,采用TWEEN80表面活性剂,药剂用量200 g/t时,精煤产率72.84%,精煤灰分15.22%,可燃体回收率82.36%,浮选完善指标38.05%,浮选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杨晓晶 《煤炭工程》2023,(8):165-169
针对孝义市难选煤泥表面官能团多、可浮性差、产率低和浮选药剂消耗量大等问题,研发了新型捕收剂B-H,并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浮选试验分别探究了传统捕收剂柴油、新型捕收剂B-H与起泡剂仲辛醇的最佳药剂用量,并对最佳药剂用量做了煤泥可浮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浮选精煤灰分15%左右时,B-H捕收剂最佳药剂用量为700 g/t、仲辛醇用量为250 g/t,浮选精煤产率为80.42%;柴油捕收剂最佳药剂用量为1100 g/t、仲辛醇用量为250 g/t,浮选精煤产率为50.76%。新型捕收剂B-H相比较常规捕收剂柴油,精煤产率提高了30%左右,浮选完善度提高了18%左右,提升了煤泥可浮性,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汾西双柳矿入浮煤泥性质的分析可知,该煤样存在一定的泥化现象。分别使用煤油、柴油和NEK型这3种捕收剂,GF油、仲辛醇和杂醇这3种起泡剂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木质素磺酸钠这2种表面活性剂对药剂的种类与用量进行药剂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煤油用量为850g/t、GF油用量为100g/t时,可以达到较好浮选效果,此时的浮选完善指标为50.43%,精煤产率达到79.32%,同比现场生产指标76.27%提高了4%;当NEK型捕收剂用量为1100g/t、仲辛醇用量为70g/t、木质素磺酸钠为75g/t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最佳浮选效果,此时的精煤产率为87.02%,精煤灰分为10.46%,浮选完善指标为49.86%。经初步经济核算表明,在不改造或增加浮选设备的条件下,采用NEK型捕收剂和仲辛醇浮选药剂制度后每年可新增收益为2181.75万元。  相似文献   

4.
以氧化煤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药剂用量变化对其浮选效果的影响,并从脂肪醇种类和添加量两方面研究了脂肪醇对氧化煤浮选的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脂肪醇可以通过氢键吸附在含氧官能团上,改善煤粒表面的疏水性,从而提高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指标;并且脂肪醇中碳原子数量越多,促进作用越明显;当脂肪醇添加量为0.3 kg/t时,对浮选的促进作用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杂醇油的性质特点,以杂醇油、0~#柴油为主要原料制备BM煤泥浮选复合药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药剂最佳制备条件为:0~#柴油与杂醇油质量配比为5∶1,乳化剂司班-80用量为杂醇油质量的5%,反应温度为60℃,时间为90 min。并用该BM复合药剂与常规浮选药剂做浮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BM复合药剂最优用量为2.0 kg/t时,精煤产率比0~#柴油用量2.0 kg/t时高0.41%,可燃体回收率高0.83%,浮选完善指标高1.31%。润湿热测定表明BM复合药剂与煤样作用较强,能够稳固吸附在煤粒表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知BM复合药剂在煤粒表面有机硫处以-S-S-形式吸附,BM复合药剂与煤粒的含氧官能团的极性基处吸附为化学吸附,复合药剂与煤粒表面能够形成氢键,有利于煤粒疏水性提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屯兰选煤厂高灰细粒煤泥浮选难度高、效率低等问题,分别采用不同型号起泡剂、捕收剂和抑制剂进行浮选试验,探讨不同药剂用量以及药剂相互结合条件下的浮选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量药剂的添加会使浮选效果变好,抑制剂对高灰细粒煤泥的精煤产率影响最大。在仲辛醇用量为80 g/t、煤油用量为400 g/t和水玻璃用量为60 g/t时,浮选效果达到最佳,可燃体回收率为88.22%,浮选完善指标为61.76%。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官地选煤厂煤泥浮选效率低、灰分较高等现状,采用ZFC乳化油、吉化GF油、仲辛醇及纳尔科等新型药剂进行浮选试验,探讨不同药剂用量对浮选效果及其优化选择试验,并采取浮选精煤可燃物回收率和浮选完善指标以评价煤泥的可浮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浮选药剂剂量的增加,其浮选效果逐渐变好,但过量的药剂会导致精煤灰分增加,浮选效果变差;当起泡剂用量60g/t时,仲辛醇药剂可燃物回收率达到78.12%,浮选完善指标达42.47%,吉化GF油药剂可燃物回收率达到75.92%,浮选完善指标达38.92%;当捕收剂用量400g/t时,ZFC乳化油和纳尔科的浮选精煤产率分别可达64.12%、63.93%;吉化GF油和仲辛醇具有良好的起泡效果,ZFC乳化油和纳尔科具有良好的捕收效果,可改善官地选煤厂煤泥浮选试验结果及提高精煤产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淮北地区焦煤的特点,采用BSF1920、BSF1927新型捕收剂和常用的柴油进行浮选试验,并通过浮选精煤产率、浮选精煤灰分、可燃体回收率和浮选完善指标对不同药剂用量下三种捕收剂的浮选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起泡剂用量为60 g/t,柴油用量为400 g/t时,精煤产率为50. 95%、灰分为10. 00%,可燃体回收率为60. 24%,浮选完善指标达到38. 93%;当BSF1920用量为400 g/t时,精煤产率为70. 03%、灰分为11. 86%,可燃体回收率为81. 10%,浮选完善指标达到46. 34%;当BSF1927用量为300 g/t时,精煤产率为67. 19%、灰分为10. 88%,可燃体回收率为78. 96%,浮选完善指标达到48. 69%。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浮选药剂制度对煤泥浮选的影响,以水峪选煤厂的煤泥为研究对象,基于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建立浮选效果与药剂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考察捕收剂和起泡剂用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捕收剂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煤泥浮选效果只与起泡剂用量存在相关关系; 最佳的起泡剂用量为75 g/t,适宜的捕收剂用量为130 g/t; 与现场药剂用量捕收剂257 g/t和起泡剂143 g/t相比,在保证精煤灰分不变的情况下,浮选精煤产率提高0.49 %,可燃体回收率提高0.50 %,浮选完善指标提高0.17 %,捕收剂用量降低127 g/t,起泡剂用量降低68 g/t; 当捕收剂用量在一定范围内时,起泡剂用量是影响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适宜的起泡剂用量可显著提高煤泥分选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宝日希勒的褐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煤泥反浮选试验和正交试验等,分析研究了褐煤的表面特性和浮选特性,探索提高褐煤浮选效果的药剂种类、用量和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十二胺(DDA)对褐煤的反浮选效果优于十八胺(OD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当捕收剂DDA用量为1 400 g/t时,反浮选效率最大为6.89 %,浮选尾煤最低灰分为11.23 %,此时浮选尾煤产率为84.46 %,浮选精煤与浮选尾煤灰分差的最大值为5.25 %; 在DDA用量一定的情况下,当糊精用量为1 600 g/t时,浮选精煤灰分为15.58 %,浮选尾煤灰分为10.77 %,该差值达到4.81 %; DDA用量、糊精用量、仲辛醇用量对浮选尾煤产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DDA用量对浮选尾煤灰分的影响很显著,而糊精和仲辛醇用量对浮选尾煤灰分的影响不显著。对褐煤而言,连续多次反浮选工艺可以得到低灰分(10.20 %)、高回收率(达到70 % 以上)的精煤。胺类捕收剂由于其物理吸附和络合物吸附作用,对褐煤中石英、硅酸盐、碳酸盐等矿物质具有较好的捕收作用。在矿浆中,糊精中的氢原子与褐煤表面存在的大量氧、氮等强电负性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作用力较强的氢键,从而在煤粒表面形成亲水薄膜,使得煤粒变得亲水而被抑制。  相似文献   

11.
以开滦地区某高灰难选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煤泥浮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选取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磨矿细度作为三个主要影响因子,利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拟合得到二次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起泡剂用量对浮选精煤产率、灰分的影响最为显著,响应曲面法优化的最优浮选条件为磨矿细度-0.075mm 80.76%、捕收剂煤油用量200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231.76g/t,该条件下获得精煤浮选产率87.13%,灰分12.44%的分选指标,浮选试验结果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准确,优化方案可信。  相似文献   

12.
以曙光煤业选煤厂高灰难浮煤泥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捕收剂和起泡剂组合及用量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捕收剂和起泡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不同药剂组合作用时的浮选指标差别很大;在精煤灰分≤11%的条件下,煤油与仲辛醇组合及SN98与仲辛醇组合的浮选效果均优于煤油与GF的组合,煤油与仲辛醇的作用效果最好,对应的药剂用量为煤油300 g/t,仲辛醇45 g/t;在获得相近浮选指标时,SN98与仲辛醇组合的药剂总耗量最低,SN98为120 g/t,仲辛醇为45 g/t。  相似文献   

13.
使用新药剂提高煤泥浮选工艺指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吕家坨煤泥浮选系统精煤产率较低,灰分较高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即采用新型捕收剂TH102,用量900 g/t;吉化GF油做起泡剂,用量66 g/t,得到了精煤产率75.46%,灰分11.58%,回收率83.53%的较好的工艺指标,并对原煤泥及新药剂作用下精煤做了粒度分析,说明TH102捕收剂对粗煤粒有较好的捕收性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倪超  谢广元  蒋兆桂  刘博  彭耀丽 《煤炭学报》2013,38(11):2035-2041
针对煤泥“2+2”分选工艺在工业应用中处理粗煤泥灰分较高和(或)高灰细泥含量大的煤泥时,存在粗精煤泥和二次浮选精煤灰分偏高、重介精煤“背灰”的问题,提出在该工艺中引入TBS分选粗煤泥和旋流微泡浮选柱作为二次浮选设备的工艺技术,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TBS不仅分选出合格的粗精煤泥,而且数量效率达85.01%,可能偏差Ep=0.069;旋流微泡浮选柱作为“2+2”分选工艺的二次浮选设备比常规浮选机优势明显,当煤油用量1 000 g/t,仲辛醇用量125 g/t时,浮选柱比浮选机的精煤灰分降低3.76%,精煤产率增加4.10%,浮选完善指标提高9.97%。  相似文献   

15.
浮游选煤中抑制剂的应用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浮选精煤灰分普遍高于重选精煤的现状,在浮选过程中添加羧甲基纤维素(CMC)作抑制剂来降低浮选精煤灰分,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对它的抑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CMC用量在30 g/ t时,可以降低精煤灰分1%~2%;CMC能选择性地吸附在煤矸石表面,增加其表面的亲水性,扩大煤与矸石的表面性质差异,达到抑制煤矸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煤泥低温热解制备的半焦产品灰分较高、粒度较细的特点,采用浮选法对其进行提质降灰处理。确定浮选试验最佳药剂用量为煤油1200 g/t、曲拉通X-100 200 g/t、仲辛醇100 g/t,最终获得了灰分为21.08%、产率75.67%、可燃体回收率82.93%的精煤产品。通过SEM和EDS检测,发现低密度、灰分高的表面带有细小的脉石矿物组分和复杂表面结构的煤泥半焦颗粒,在浮选过程中随-1.0 g/cm3密度级半焦混入泡沫产品在浮选精煤中得到富集,这是导致浮选精煤灰分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用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和X荧光分析等手段对山西某电厂的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对试验样进行了浮选机探索试验和浮选柱工艺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柴油捕收剂用量400 g/t,起泡剂用量400 g/t,矿浆浓度15%,循环压力0.10 MPa,泡沫层高度3 cm,可得到产率为75.99%的尾灰,烧失量为1.17%,精煤产率为24.01%,烧失量为52.47%。在尾灰烧失量达到一级粉煤灰的指标要求下,柱式浮选的产率要高于浮选机的产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介休选煤厂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和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两种药剂对其试验研究,观察在不同的药剂制度下两种絮凝剂的加入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聚丙烯酰胺后,浮精产率提高了3.06个百分点,浮精灰分略有上升;加入阳离子改性淀粉絮凝剂后,浮精产率提高了2.6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