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厂国产引进型600MW超临界汽轮机组在设计阀序下进行阀切换试验时,存在轴振大、瓦温高现象,阀切换试验不能顺利进行,严重影响机组的经济性。针对该机组阀切换过程中的参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对称进汽阀序方式,顺利地实现了该机组的单阀切换为顺序阀试验,为同类型机组的阀切换试验提供非常实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汽轮机在部分负荷时的调节配汽特性不仅影响轴系稳定性,而且还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该文以某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为例,应用CFD技术,建立了调节级叶片汽流力计算模型,并分别对原阀序和优化阀序进行了不平衡汽流力与轴承载荷的分析计算,并在机组运行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3.
某1 05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组原设计采用复合配汽方式,在部分负荷下4个高压进汽调阀均存在节流损失,影响机组经济性。通过高压调阀-双流调节级的仿真建模计算,从理论上分析了适用的配汽方案,并对调节级叶片进行了强度校核;通过适应性试验分析了不同阀序组合对汽轮机轴系稳定性的影响,最终优选合适的阀序组合方式;修改DEH及DCS逻辑增加顺序阀控制方式,实现复合阀和顺序阀的无扰切换,在顺序阀方式下进行滑压寻优试验。热耗率对比试验表明:顺序阀方式可大幅降低中低负荷下供电煤耗率,实现宽负荷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4.
某600 MW超临界汽轮机组采用复合阀配汽方式,在部分负荷下4个高压调门均存在节流损失,影响运行效率,为此进行高压调门阀序优化,修改DEH控制逻辑增加顺序阀配汽方式,并实现复合阀和顺序阀方式之间的无扰切换。通过一系列冷态及热态试验,验证了新的阀序方式和控制功能,并在顺序阀方式进行滑压试验得出经济滑压曲线。由经济性对比试验表明,采用顺序阀方式运行后机组节能效果显著,实现宽负荷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汽轮机组由于其高参数,在部分进汽时会产生很大的剩余汽流力,相对以往亚临界机组,这个力对机组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某电厂660MW典型超临界机组为基础,利用CDF技术,建立了喷嘴-动叶单流道模型,详细计算了不同工况、不同阀序下,作用于轴系的剩余汽流力的大小与方向;分析了不同阀序下汽流力对轴系稳定性的影响:剩余汽流力可改变轴系在轴承内的稳定位置,从而改变轴承的动力特性,使轴系稳定性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引起转子振动增大甚至失稳事故。某电厂实例说明,剩余汽流力在某些阀序下引起轴承载荷变轻,使得轴系振动增大,而改变阀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剩余汽流力增加轴系稳定性,抑制这种振动。所做的工作可以为电厂消除进汽方式引起的振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某电厂640 MW超临界机组汽轮机高压旁路阀存在内漏现象,浪费了高品质的蒸汽,降低了机组效率,增加了煤耗。文中分析了引起高压旁路阀内漏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平衡密封圈不严密,行程反馈误差大,并针对此缺陷实施了改造预启阀、增加手动加关装置等措施,解决了高旁转换阀内漏问题,并用等效焓降法对高旁阀内漏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消除高旁阀内漏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性,且改造回收期短。  相似文献   

7.
对存在轴系故障的超临界660MW机组,通过模拟试验成功地完成了从单阀到顺序阀运行方式的切换。由机组性能试验数据,比较了单阀运行和顺序阀运行的经济指标,在500MW以下负荷,机组节能效果明显。针对机组日常运行负荷,对调门重叠度进行了调整,减少了节流损失,并相应提高机组运行主汽压力,保证机组超临界参数、高效率运行的优势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8.
在某核电站1号机组调试期间,凝结水再循环调节阀手动旁路阀(以下简称凝泵再循环旁路阀)阀杆断裂,导致凝结水泵长时间憋泵运行。从阀门设计、阀门制造、调试方案以及调试执行等4个方面对阀杆断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后续改进意见。对同类机组的阀门设计制造、调试运行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力与能源》2013,(5):502-507
滑压运行是提高机组部分负荷运行经济性的主要手段,为了进一步降低机组能耗,在汽轮机传统滑压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分析了阀点滑压对机组各项参数的影响,充分利用了新阀门配汽方式,确定合理的阀门重叠度,进一步采用了阀点滑压运行,得出汽轮机阀门最佳运行方式,并通过背压校正机前压力,实施新协调控制系统优化机组参数等控制策略,使汽机调门实时处于最佳阀点运行,并实现了机组全季节经济滑压运行,有效降低了机组能耗。  相似文献   

10.
陈友顺 《节能技术》2021,39(1):88-90,96
给水泵再循环阀一旦出现了严重内漏,会使给水泵失去流量调节功能,严重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针对某超超临界660 MW机组给水泵再循环阀故障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国产部件对此类进口再循环阀进行优化改造的方法:在阀芯上加节流槽、迷宫式笼套阀套和镶嵌式节流装置等结构部件,使再循环阀实现了调节平稳、关断严密的良好控制效果.实际多台机组再循环阀,在改造后的整个检修周期内均未再出现内漏情况.该改造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电动给水泵是火力发电机组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对于机组的影响不言而喻。由于电泵的再循环阀经常处于复杂恶劣的工况,该阀极易造成吹损等现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机组安全。通过优化改变电泵再循环阀的开关逻辑,针对不同的工况做出相应的优化改变,提高电泵再循环阀运行寿命,对同类型机组的运行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小浪底水电站机组筒阀系统经过多年运行,存在着筒阀发卡等问题。通过对筒阀系统电气部分重新进行更新改造,不仅有效解决了问题,并且提升了筒阀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吕雪霞  李照忠  邢媛  郑耀东  原志国 《节能技术》2012,30(3):258-261,265
本文针对国内两台处于电网末端的600 MW亚临界空冷机组,在顺序阀方式下运行至高调门第三阀与第四阀重叠区域附近阀位时,出现的高调门高频摆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终,通过对机组实际运行参数和DEH控制逻辑的分析,发现了阀门摆动的根本原因,并采用配汽优化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对提高目前国内占主流的600 MW级别机组的顺序阀运行方式下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一次调频等调节性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汽轮机进汽调阀由于受蒸汽长期冲刷,在通流结构老化、变形和系统改造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实际流量特性容易偏离设计值,影响机组负荷精准控制和安全稳定运行。为避免进行复杂且要求严格的现场流量特性试验工作,通过对机组历史运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准确辨识出汽轮机进汽调阀流量特性参数,并基于流量特性线性化考虑,优化DEH阀门管理函数。将该方法应用于某600 MW等级超临界机组,其汽轮机调阀流量特性的线性偏差度得到较大改善,机组变负荷能力和一次调频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超临界600MW机组高压主汽阀阀盖在机组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法兰密封面漏汽的现象,从设备安装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新的安装方法,经过验证,已有效地解决了阀盖密封面漏汽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哈汽公司设计的600 MW汽轮机在顺序阀运行方式下#1轴承的瓦温偏高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这主要与调阀在顺序阀运行方式下的阀序有关,而在改变顺序阀运行方式下的阀序后,可使蒸汽对轴承的作用力均匀分布,使得#1瓦均匀承担载荷,有效的降低#1轴承的瓦温。  相似文献   

17.
杨宁 《电力与能源》2016,(4):492-495
讲述了600 MW燃煤机组的汽泵再循环阀在运行过程中内漏严重,影响给水系统运行安全以及造成汽泵能耗损失;对再循环阀进行解体检查分析,确定汽泵运行再循环阀的频繁开启造成再循环阀吹损严重。通过对汽泵再循环阀的控制逻辑进行优化以及对应的运行操作优化,很好地解决了汽泵再循环阀吹损严重这个问题,保证了设备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最大程度降低补汽阀开启对轴系稳定性的影响,针对2种不同的补汽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气动试验、现场试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单阀补汽系统在不同的补汽阀开度下,其左、右两侧出口流量波动变化;在单阀补汽系统的补汽阀出口两侧增加整流装置后,1号轴承振动的性能有很大的改善;调节双阀补汽系统的2个补汽阀开度,可以使机组轴系良好运行,并可以实现更大比例的补汽流量,适应当今机组宽负荷高效率的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的汽轮机设计和运行维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火电机组的运行经济性,国内许多200MW级别机组都进行了汽封改造。然而,由于汽封改变了机组的内部流场,导致机组出现高负荷轴振突变故障;同时,由于空冷机组受背压影响这一特殊性,还出现轴振突变故障点不断偏移的问题,甚至导致机组不得不切换至单阀方式运行,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结合多台机组实际案例共性问题对故障进行机理分析,提出了一种顺序阀规律优化策略来解决该问题:既不影响机组在低负荷运行的经济性,又能避免机组在高负荷轴振突变点直接切换至单阀方式带来的节流损失问题。这对200MW级别机组轴振突变故障的解决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调阀流量特性试验,根据测量的一系列高调阀实际流量特性数据,整定并优化了高调阀流量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阀门流量特性曲线与机组实际运行特性具有更好的契合度,实现了单、顺序阀控制模式的无扰切换,优化了AGC和一次调频调节水平,显著提高了机组控制调节品质,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性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