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促成建成环境的经济灵活性.适应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在行业中发展迅速,技术的支持为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可能性.本文界定了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的定义及其设计方法,通过对热水器系统及机器本身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对比,作为选择依据和数据参照,业已建成的建大花园项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建筑一体化的实现从造型、结构和设备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验证了其措施的可行性和实际的建成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主要研究绿色居住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时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特点及设计原则.为太阳能在绿色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太阳能在绿色居住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作为目前经济和环保的高效清洁能源,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促进太阳能与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技术融合,进行了国内外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太阳能热水系统、采暖系统、光伏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技术比较,总结了各系统的技术特点,并研究了在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与太阳能设备的结合方式,提出了太阳能与钢结构住宅建筑的一体化结合技术.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针对太阳能利用和建筑一体化这一新的课题,简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太阳能光伏与建筑集成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根据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日趋成熟的现实,提出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针对太阳能利用和建筑一体化这一新的课题,简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太阳能光伏与建筑集成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根据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日趋成熟的现实,提出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太阳能热水器在世界住宅建筑中的应用案例,从技术和安装施工方面提出了我国住宅建筑太阳能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国内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必然的选择.在工业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钢结构住宅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融合设计研究,探索了太阳能光伏组件与钢结构住宅部品的融合形式,将太阳能光伏绿色发电技术作为建筑室内照明、空调和采暖等系统的重要电力补充.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融合技术应用,对于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解决电力紧张局面,缓解环保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太阳能技术与玻璃幕墙技术一体化设计就是在建筑设计中系统地应用太阳能供暖、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空调以及光伏发电等主动太阳能技术以及各种可能的被动措施,通过分析场地、气候、材料等条件,优化组合可能的太阳能技术,寻找最适宜的太阳能建筑方案。本文通过对一体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手段的阐述,探索太阳能技术与玻璃幕墙技术的一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建筑一体化的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普通太阳能热水器在夜间和连续阴雨天无法正常工作的状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一体化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热水器.蓄能型振荡热管太阳能集热器基于振荡热管作为热传递媒介,将瞬时太阳能或者集热器中相变材料储存的太阳能传递给热泵系统蒸发器,并利用热泵循环加热热水,用以提供生活热水.对系统进行相变材料的选择和蓄能特性的分析.以南京冬季为例,开展了建筑一体化的蓄能型太阳能热泵热水器节能特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热水器在节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都优于目前市场上的热水器.在建筑物密集化、单位居民住宅太阳能辐射占有率较低的情况下,建筑一体化的提出将节约空间,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使太阳能热水设备与建筑整合,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可持续性,清洁无污染及安全性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到广大的电力客户当中,本文以齐鲁工业大学5MW光伏发电站为例,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主要设备以及技术条件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光伏发电技术人才需求也与日剧增,许多大学已经开设新能源发电相关课程,电力相关领域的光伏技术培训也已展开,相应的教学、培训用具有待开发。为了满足对光伏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实验、教学和培训的需要,本文结合光伏发电的原理及特性,研究并试制了一套用于测试太阳能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实训实验箱,最后通过测试结果反映了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  相似文献   

13.
光伏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重要环节,为使逆变过程中光伏电池输出功率最大,需要对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常用最大功率跟踪方法会产生误判现象,不仅会降低光伏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并网电流产生畸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改进了传统扰动观察法,提出了一种改进型MPPT算法,并在Matl ab/Simul ink环境下搭建了含有Boost电路的两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仿真实验表明,含有改进型MPPT的光伏并网逆变器能够有效提高光伏电池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14.
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孤岛效应的检测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孤岛效应的检测方法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孤岛效应检测的概述,分析了AFD检测方法和基于周期扰动的AFDPF检测方法的原理,并基于Matlab软件对两种方法做了相应的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了AFD检测方法可基本满足孤岛效应的检测要求,比较AFD检测方法,AFDPF检测方法在检测时间和精度方面都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和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高度分重视太阳能发电研究的背景下,对我国的太阳能发电产业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介绍了太阳能发电现状及其在未来能源供应中的重要性,通过SWOT方法分析得出我国太阳能发电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太阳能发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其高效环保的优点自发明之日起,就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形式多样,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以及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等等.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后会对配电网造成一定的影响,结合工程实践,从系统并网运行的角度,分析了它对电网频率、调度、网损、电能质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势在必行,发展分布式发电,要妥善处理好其对电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PLC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依据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理论(MPPT)分别对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互补性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增加系统的输出功率。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基本实现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同时满足蓄电池充电及过充、过放保护的要求,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因其突出的优点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广.而在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仅仅出现在少数示范建筑设计当中,推广效果并不明显,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对建设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情况和光伏建筑一体化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同时阐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建筑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立坚强的智能电网,要求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雷电灾害作为电网稳定运行的重大隐患,一直被人们所重视。我国电力系统率先并持续开展了雷电监测,并建有覆盖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全国雷电监测网。加强电网的雷电监测与防护,能够保证电网安全,减少雷害事故。全面介绍了中国智能电网雷电监测的现状,提出了电网雷电监测与防护技术领域亟待开展研究的4项关键技术,为科学评价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措施的屏蔽效能提供有效手段,并为中国相关防雷标准和规程的制修订提供基础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电力电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首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及混合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进行了简述.并对逆变器及并网控制技术、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燃料电池功率调节系统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的谐波抑制技术等电力电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为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