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刷技术·数字印艺》2016年4月刊中,"开启智能化新征途"的专题报道让大家对印刷行业的"工业4.0"进展有了较多了解,也有一些读者表示希望获得更多相关信息。本期"前沿热点"栏目就特别邀请到经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刘渊女士,为我们分享她所知道的4家国外印刷公司的智能化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2.
《网印工业》1998,(2):22-25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再就业工程是政府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保障措施,正在全国推行。 而丝网印刷不仅为企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也为下岗职工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再就业条件。为此,中国丝网印刷行业协会秘书处采取问答形式,把丝网印刷这条广阔易行的再就业之路介绍给大家,期望它能成为再就业工程实施中的一支奇葩,为下岗、待业职工带来换岗就业的机遇。 为了使大家对丝网印刷有个直观的了解,加深其认识,引起从事丝网印刷的兴趣,中国丝网印刷行业协会决定,在本文刊出之后,于98年4月13日至16日,在南京市江苏展览馆举办’98国际丝网印刷及图像广告展览会,同时举行丝网印刷技术讲座和技术咨询服务,免费赠送部分丝网印刷技术书刊和参观券。  相似文献   

3.
非接触印刷对丝网印刷市场的影响裴桂范编者按:本刊1995年第4期刊出“丝网印刷面临的挑战与机会”一文,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许多人希望能对数字化技术和非接触印刷有进一步了解。为此,本期刊出此文,简要地介绍几种非接触印刷技术,并就其可能威胁和影响到的丝网...  相似文献   

4.
丝网印刷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五大印刷方式(凸印、平印、凹印、柔性版印刷及丝网印刷)之一已得到广泛应用。世人将丝网印刷比喻成“除了水与空气外都能印刷”的美称,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是其他印刷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在工业发达国家丝网印刷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丝网印刷技术近年来也有了显著进步,从事丝网印刷的职工人数在急剧增加,但是,对于丝网印刷的公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仅对其公害的产生原因及  相似文献   

5.
《数码印刷》2015,(1):73-74
<正>或许上卷杂志"会员之家"栏目中一篇名为《我想,应该为大家做点什么!》的文章让诸位《数码印刷》的读者了解了南京东南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个性化工作月历项目的大致情况,作为数码印刷业内较为新颖的模式,以及带有推动整个数码印刷个性化市场的公益性项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及《数码印刷》杂志也在持续关注项目的后续进程。个性化工作月历推广全纪录2014年10月中旬,南京东南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6.
包装印刷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活力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因此,不同观念的碰撞也就在所难免。碰撞之中往往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为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注入新的灵感。2010年,《印刷技术-包装装潢印刷》特别推出"争鸣"栏目,针对包装印刷行业中的各种热点话题、热点技术进行讨论。每期我们都将邀请相关厂商、企业和专家阐述各自的观点,同时,我们也殷切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加入到讨论当中,"争鸣"栏目将为您提供一个能够酣畅淋漓发表自己意见的平台。近期《印刷技术-包装装潢印刷》探讨的话题是"凸印与柔印谁将成为我国标签市场的赢家",热切期望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联系电话:010-88275728,Email:yangna@keyin.cn。  相似文献   

7.
现代制卡技术包含了丝网印刷与相关的印刷技术及现代高科技手段,是多元技术的共融。作者通过介绍丝网印刷在现代制卡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在制卡行业网印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发出对提高网印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丰富丝网印刷的内涵,使丝网印刷技术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外电子成象和数字化技术在丝网印刷行业的应用,详细地阐述了大幅面投影曝光和数字化直接制丝网印版、喷墨印刷、静电彩色印刷、热转印等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以及它们将给传统的丝网印刷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指出在技术大变革的形势下,丝网印刷业者应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迎接挑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扩大业务范围,在竞争中发展和提高丝网印刷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丝网印刷技术起源于我国古老的夹缬印花,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丝网印刷不但能起到表面装饰作用,还能起到它的“功能”作用,已成为现代工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一、我国丝网印刷的现状中国最早发明了丝网印刷,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得到发展。70年代世人对丝网印刷了解很少,就是在印刷行业,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有孔版印刷,但对丝网印刷基本.上不了解。80年代初期,我国电子工业和陶瓷贴花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的交往增多,促进了丝网印刷的发展。但一直以作坊式的手工操作为主,处于比较落后…  相似文献   

10.
正吉林省果仁广告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致力于丝网印刷技术研究的公司,专业为户内外标识及配套产品提供完整丝网印刷方案。在近20年的专业积累中,果仁广告不断突破自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体系。工厂配有先进自动化设备,可以承接大型亚克力丝网印刷、玻璃印刷、UV平板印刷、3D打印等高端丝网印刷品的制作。多年以来,果仁人以匠心踏实做事,以恒心钻研技术,秉持"诚  相似文献   

11.
展会简介: 举世瞩目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将于2001年5月在中国北京召开。届时,第五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及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丝网印刷及广告制作技术展也将同时同地举行。 2001年第五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规模空前,内容广泛,形式新颖,精品荟萃,不仅云集了世界各国最先进,最优秀的印刷技术,而且将“丝网  相似文献   

12.
正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丝网印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这种"万能印刷"技术更是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普通如纺织品印花、广告标牌、高低温陶瓷玻璃,精密至太阳能电池、微电子印刷,丝网印刷技术的应用已经无所不在。套句业内人士常说的话:除了水和空气不能印刷,丝网印刷几乎无所不能。也许正是因为丝网印刷独特的魅力,再加上父亲郑德  相似文献   

13.
张栋 《今日印刷》2006,(7):30-31
具有冲击力、高品质和良好视觉效果的标签和包装是使得各种各样消费品和专业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关键。轮转丝网印刷是当今最经济且技术含量最高的印刷方式之一。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商标市场,轮转丝网印刷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印刷商所采用。运用轮转丝网印刷技术, 可以达到其他印刷方式所不能够达到的震撼效果和其他增值效果。轮转丝网综合系统的模块是一个独立的单色  相似文献   

14.
《广西轻工业》2018,(5):73-74
丝网印刷是当前印刷技术中的代表,具有印刷效果好、印刷流程简洁、图案清晰度高等特征,在现代产品图案和商标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结合丝网印刷的相关理论,着重对丝网印刷的发展前景与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以达到丝网印刷技术综合运用,促进社会商品加工工艺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丝网印刷已经成为行业市场中应用最广泛的印刷技术。让产品符合市场需要、产业发展需要、环保需要,走出同质化、低价竞争的泥淖,丝网印刷企业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丝网印刷技术虽然发源于中国,但在中国内地的飞速发展却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彼时,丝网印刷在我国才以5%以上的速度增长,经历过30余年的发展,如今,丝网印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和所有工业产品几乎  相似文献   

16.
<正>当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网印刷技术与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相碰撞,就产生了所谓的"电子丝网印刷技术",其产品具有丝网印刷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双重特质。丝网印刷与高新尖产品及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与其他传统印刷方法相结合决定了丝网印刷在包装印刷领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近年来最为引人瞩目的或许还是其在高新科技电子行业中的应用。当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网印刷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丝网印刷的最新科研成果PTC发热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切入点,论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丝网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丝网印刷起源于中国,发展于西方,距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丝网印刷属于孔版印刷,并与平、凸、凹印等三种印刷方式并称为四大印刷方法。其中,孔版印刷包括誊写版、镂孔花版、喷花和丝网印刷等。孔版印刷的原理是使油墨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漏印油墨的印版,在目标物体表面上形成客户所需的图像或文字。丝网印刷的社会效应丝网印刷技术除了液体的水与气体的空气外,其他材料基本上都可以作为承印物进行印刷,因此在现代印刷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丝网印刷不仅仅是在技术上与其他三种印刷类型不同。由于其印刷速度快、印刷适应性强、效果立  相似文献   

19.
《中外特种印刷》2004,(1):43-46
是否丝网印刷注定要被其他印刷技术所取代?有一个专门研究丝网印刷的专家揭开了这项潜在的革新,此革新将保证丝网印刷未来几年的需求。阅读了这篇文章,你会发现为使丝网印刷更精美、高效、更具竞争力,有必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2007年8月23日下午,由中国丝网印刷行业协会和德国SPS REHMUS公司联合举办的题为"丝网印刷之制胜之道"德国丝网印刷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德茂、SPS公司首席执行官Axel Kaiser、亚洲业务总监李有能先生和三和国际集团、北京天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网印行业的200多位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