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鱼子酱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利用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单位I(Cytochrome Oxidase I,COI)作为DNA条形码对鱼子酱样品进行DNA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测序、利用NCBI网站和BOLD鉴定系统进行基因比较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鱼子酱物种,对我国鱼子酱产品物种标签符合性情况进行检查。购买的40份样品,一致性鲟鱼物种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涉及5个鲟鱼种,其中杂交种占比75%、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欧鳇、俄罗斯鲟占25%。说明Cyt b、COI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对鱼子酱进行物种鉴定,检测的鱼子酱产品均为鲟鱼子酱,无造假,但是45%产品标签物种替代或物种标识不清。加强对产品物种标识重视及鉴定技术的开发,有助于我国鱼子酱对外贸易发展,保障我国鲟鱼产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物种鉴别方法。本研究基于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COI)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作为靶基因对海参物种进行鉴别,结果表明COI基因或16S rRNA基因均能实现大部分海参的物种鉴定,部分样品需结合两个靶基因鉴定出来。将所建立的DNA条形码方法用于市售海参样品的物种鉴定,24份市售海参样品中10份市售海参样品的物种鉴定结果与标签名称相符,6份样品与标签名称不符,存在将低价海参品种标为高价海参的现象;其余8份样品的标签只有商品名但没有明确的物种信息,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其鉴定可得到明确的海参种名。本研究结果证实DNA条形码技术可应用于市售海参的物种鉴定,为海参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鱼胶种属鉴别的DNA条形码方法。方法:对不同试剂盒对鱼胶核酸提取效果进行评价和优化,筛选出适用于鱼胶的核酸提取方法,选取3对引物进行扩增对比,建立鱼胶种属鉴别的DNA条形码方法。基于建立的方法,对44份鱼胶样品进行特异性扩增,并根据BOLD系统进行物种鉴定,同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对44份鱼胶样品的鉴定结果显示,样品分属8科,11属,15种,石首鱼科(15个)和尖吻鲈科(20个)占比79.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同物种的不同个体都聚在了一起,同属以及同科不同属的物种也聚在一支,界限分明。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较一致确认鱼胶所属的鱼类种类。结论:建立的方法能高效、准确地对鱼胶进行种属鉴定,研究结果可有效预防和降低鱼胶产品交易中的欺诈行为,也为促进我国鱼胶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宏条形码技术在食品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物种鉴定是食品真伪鉴别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芯片等方法均被应用于食品 物种鉴定。近几年,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条形码技术发展迅速,与基于传统测序方法的条形码技术相比,该技术具 有成本低、通量高、速度快等优点,且可以实现同时检测复杂样品中多个物种的目的,因而在食品物种鉴定方面显 现出很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宏条形码的含义和研究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宏条形码技术在食品物种鉴定领域的应 用,总结和讨论了宏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食品物种鉴定领域面临的挑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常见石首鱼鱼胶进行物种鉴定。方法 通过对26份鱼胶样品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COI基因、测序,用BOLD物种鉴定系统,与数据库中已有鱼类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鉴定出各鱼胶的物种;根据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样品序列遗传距离,并将所得序列构建NJ和MP系统发育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6份鱼胶样品通过鉴定引物“Fish-F”、“Fish-R”均可实现扩增,条带清晰单一,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BOLD鉴定结果显示,26份鱼胶样品中23份能够确定物种来源(相似性达98%以上),包括石首鱼科12属15种鱼类,且多数为外来物种,另外3份鱼胶可推测其近缘物种。此外,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结果与物种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目前石首鱼类鱼胶来源物种较多,且多为外来基原鱼种。DNA条形码技术与BOLD鉴定系统相结合,可对大部分鱼胶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51?种动物的DNA条形码序列,新设计一对微型DNA条形码的通用引物,建立一种联合微型DNA条形码和克隆测序法对动物源性多组分样品进行准确、高效鉴定的方法。用微型DNA条形码分别鉴定11?种常见食用肉类,判断其对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并比较其与标准DNA条形码对物种的鉴定效果,然后将11?种常见商品肉类等比例混合,探究克隆测序法对混合肉样品的鉴定效果。结果表明:引物有较好的通用性,能对具有不同的引物同源性水平的11?个物种进行有效扩增并获单一条带。微型条形码能准确鉴定11?个肉类物种,与常规DNA条形码鉴定效果一致。经克隆测序法,把混合样品的9?个物种一并检出,总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检出效率,同时深入讨论了未能检出全部物种的原因。微型条形码良好的物种鉴定能力的研究结果为联合微型DNA条形码与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混合样品中物种的高效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DNA条形码技术在食品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出现有关食品掺假造假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产品与标签不符,肉类掺假,以次充好等商业欺诈问题影响着人们的利益与健康。食品掺假造假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食品鉴定的需要。DNA条形码技术是从分子水平上对食品进行鉴定,弥补了传统鉴定方法的不足,其准确、高效、简单的特点为食品鉴定领域带来了新的革命。本文在简要介绍DNA条形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DNA条形码技术在食品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在渔类产品、肉类产品、可食用植物、加工食品鉴定中的应用,最后讨论DNA条形码技术在食品鉴定中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采用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深圳市售花胶鱼种进行鉴定与分析。方法 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 COⅠ)基因为目标基因,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深圳各药房和超市零售花胶的种类来源。结果 94份花胶样品均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根据BOLD系统鉴定结果统计,深圳地区市售花胶94份样品中,按来源鱼种区分,基原鱼种(鉴定到属)为尼罗尖吻鲈和尖吻鲈属占比29.79%,其次为苏里南犬牙石首鱼占比15.96%,以及双棘原黄姑鱼/褐毛鲿占比8.5%。按来源鱼种所属的科区分,石首鱼科共计41个,占比43.62%;尖吻鲈科共计28个,占比29.79%;鳕科共计7个,占比7.45%。结论 目前我国花胶基原鱼种以石首鱼科为主,外来基原鱼种增多。深圳市售花胶存在真伪混淆现象,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花胶的来源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0.
多基因DNA条形码鉴定6 个鳗鱼物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6?种鳗鱼的物种多基因DNA条形码精准鉴定方法。以鳗鱼DNA为模板,采用3?对通用引物对6?种鳗鱼的3?个基因(16S rRNA、Cyt b、COⅠ)部分DNA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结果6?种鳗鱼各获得3?条16S rDNA(638~643?bp)、Cyt?b(464~466?bp)、COⅠ(705~707?bp)基因部分DNA序列,从中选取各物种序列同源的片段设计3 对新引物对6 种鳗鱼的16S rRNA、Cyt b、COⅠ基因部分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其产物大小分别为504~507、400、609?bp,再从各片段中筛选出具有6?种鳗鱼物种特异性强的、碱基数分别为262、280、300?bp的3?条DNA片段序列,作为6?种鳗鱼物种的3?个基因的标准DNA条形码,应用DNAMAN?V6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通过GenBank数据库的比对验证,制定了供检测实践用的同源率判别指标,建立鳗鱼物种的多基因条形码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30?个待检鳗鱼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样品基于3?个基因DNA条形码的比对,符合同源率指标,物种判别结果互相吻合,从而精准判别样品的所属物种。该方法稳定、精准、易于操作,可应用于6?种鳗鱼的物种鉴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对市场零售水产品(鱼类)进行物种鉴定,调查分析其真实属性。方法 以COⅠ基因为目标基因,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深圳零售渠道水产品(鱼类)的品种来源。结果 根据BOLD系统鉴定结果统计,120份深圳地区市场零售水产品(鱼类)样品中,存在以异鳞蛇鲭冒充金枪鱼的现象,部分水产品类别范畴不清晰,虹鳟等钩吻鲑属鱼类是否明确归入“三文鱼”类存在争议。结论 目前深圳市场零售水产品(鱼类)存在鱼种替代或标签不合规现象,建议加强监管、持续规范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3.
14.
DNA条形码技术在肉品防欺诈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DNA条形码技术鉴别进出口监督抽检的鱼肉等水产制品的种类来源,用以判别其与申报或产品标签是否相符.分别提取鱼肉等样品的基因组DNA,以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Ⅰ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测序分析后,将得到的扩增片段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同时提交Barcoding Life DNA条形码数据库(BOLD)进行鉴定分析.本批次监督抽检的16份鱼肉、鱼丸等水产制品中除1份样品未能成功获得鱼肉COⅠPCR扩增外,其余15份样品均顺利得到种类来源鉴定,鉴定结果约有31.25%的样品与产品标签标示不符.作为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分子鉴定技术,DNA条形码可以直接应用于鱼肉等动物源性食品的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准确快速的鱼类品种鉴定方法,对上海市售鱼类制品标识符合性进行调查。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以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为鉴定靶标,对采集的63种市售鱼类样本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后,分析样品的标注名称与真实物种名的一致性。结果:经序列测定和比对,13份样品的鱼类品种名称与标注名称不一致,占20.63%,此外有19份样品标注名为一类鱼的总称或俗称,占30.16%。结论:目前,我国对鱼类及其制品物种真实性鉴定研究亟待发展,鱼类标注物种名称混乱,分类不清,概念模糊,急需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17.
Rongzhen Shi Manhong Huang Jing Wang Chuhan He Xiaoguo Ying Xiaohui Xiong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Chemistry, analysis, control, exposure & risk assessment》2020,37(7):1061-1074
ABSTRACT Dried squid products are popular in China as a snack food, side dishes, or refreshments, and the market appeal can be reflected by the high price that occasionally reaches 497 RMB per kg. However, the absence of harmonisation around the definition of squi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with visual inspection for processed seafood products, make alternative species substitution for dried squid products a frequent occurrenc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pply a DNA barcoding approach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48 dried squid products collected from the largest online shopping platform in China. Moreover, we also developed a novel SYBR green real-time PCR assay (simplex and duplex followed by a melting curve analysis) specific for Illex argentinus and Todarodes pacificus based on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I) gene.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successful DNA extraction and PCR amplification of a 655 bp COI gene fragment from all products. A maximum similarity value in the range of 98-100% was obtained for all readable sequences using the BOLD and BLAST public databases and four species (Dosidicus gigas, Uroteuthis edulis, I. argentinus, and T. pacificus) were identifie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designed primer sets was confirmed against 23 non-target species, and the newly developed methods wer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screen I. argentinus and T. pacificus in dried squid products. Overall, DNA barcoding is a robust tool for seafoo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he novel method is effective in screening I. argentinus and T. pacificus in food produc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