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地面自主车辆的导航与控制研究中,超声测障系统对于提高自主车的环境感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面向野外环境自主车应用,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远距离超声测障系统。该系统由超声传感器阵列、CAN总线通信模块,以及障碍检测上位机软件构成。通过时变增益电路提高了超声传感器的发射功率并减小了死区距离;基于自主车控制系统的CAN总线,设计并实现了超声测障系统的通信模块,实现了超声传感器信号的实时采集,并通过CAN总线传送到上位机。野外环境中的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测障系统具有良好的探测范围与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代化小区对远程水温水位测控的需求,设计了一款基于CAN总线的远程测控系统。系统采用带有CAN总线控制器的PIC18F458微处理器,结合82C250收发器,实现了对多路信号的数据采集和CAN总线远程通信。系统由一个上位机与多个测控节点组成,上位机主要负责显示各测控节点的水温水位状态,测控节点负责采集水温水位数据和实现继电器控制。上位机与各测控制节点通过CAN总线通讯,经测试有效通讯距离可达5 km。  相似文献   

3.
基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车流检测装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一种车流检测装置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实现过程。该装置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 器检测是否有车辆通过,由单片机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计数;单片机同时控制CAN总线控制器进行数据传输。多个车流检测装置组成CAN总线通信系统可实现多车道、多路口的车流统计和监控。实际运行表明该装置安装方便、工作准确、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4.
陈宇  温欣玲 《激光与红外》2007,37(6):513-516
系统利用红外传感器光/电转换特性,采用单片机控制器为核心控制器处理车流信号,红外接收器接收来自发射器的红外信号,经解调后输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单片机与CAN总线控制器构成 CAN总线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系统采用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CAN总线技术等设计实现,给出了系统总体方案、部分软硬件设计.系统可应用于工业控制、食品加工、科学研究等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现代电子技术》2017,(13):38-40
传统二次仪表式称重传感器是将Wheatstone电桥输出的模拟信号送到二次仪表,经放大、模数转换后显示输出,具有传输距离短,组网能力有限,二次放大会引入误差等缺点。这里将车载称重系统中的称重传感器信号直接数字化,并引入CAN总线,利用现场总线容错性强、通信速率高等特点,提高了车载称重系统的精度和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设计了一个主控器节点和多个高精度称重传感器节点,并将节点直接连接到CAN总线网络中,实现了基于CAN总线的车载高精度称重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有鹏  付慧生 《数字通信》2012,39(5):72-75
提出了以SIM300 GSM通信模块结合CAN总线技术实现煤矿无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方案,阐述了系统的实现方法、硬件结构、各模块及软件运行方式.该系统利用CAN总线网络采集各节点传感器测量信息,并通过GSM无线通信模块实现煤矿远程监测监控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宋彦锋  李圣昆  任勇峰 《通信技术》2010,43(4):121-123,126
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多功能传感器,可以同时监测温湿度及压力,对传感器的硬件设计作了简要说明,重点讲解了对CAN节点进行了的总线冗余设计:当一条总线上出现故障而不能正常通讯时,系统可自动切换到另外一条总线上,使总线通讯的可靠性得到大大提高。另外,也对传感器的单片机程序可靠性设计的方面做了说明。经过实验检测,该系统动作可靠,通用性强,成本低廉,便于扩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应用于某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和CAN智能传感器节点的软硬件设计.节点由80C196单片机最小系统、CAN通讯接口、位置检测模块等组成.节点设计方法适用于通用性的CAN总线工业测控系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CAN总线具有的高可靠性和良好的错误检测能力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环境温度恶劣、电磁辐射强和振动大的工业环境,本设计应用单片机、控制器SJA1000和82C250收发器,外接上看门狗电路芯片X5045P及高速光耦合器6N137来实现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CAN总线汽车制动测试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作了以PIC18F458单片机为中央处理器的数据采集系统主控板,并重点论述了CAN总线接口电路、力传感器放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等,对CAN主程序模块的软件设计进行了分析.本文设计的汽车制动性测控系统具有检测精度高、可靠性好、实时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李彤  屈金标  岳杰  李闯 《通信技术》2012,45(1):84-86,89
针对目前对CAN总线网络测试手段仅仅采用专用总线接口芯片采用监听方式获知总线完好的数据帧,车载总线因畸变、干扰等造成的错误、异常数据帧都被专用总线协议芯片过滤掉,没办法对总线物理层的传输波形进行测试,总线上出现故障节点无法定位故障节点等问题,这里提出了车载CAN总线在环测试技术,设计了在环测试实验方案,并利用测试节点仿真设备验证了该技术在故障定位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CAN总线测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辉 《现代电子技术》2012,35(6):43-44,48
现场总线已成为数据总线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热点,CAN总线被公认为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CAN总线节点的设计、调试是CAN总线通讯系统设计的重点。在此介绍了C8051F040单片机内部集成的CAN控制器,并基于C8051F040单片机设计了一个CAN通信节点,并给出了CAN节点测试模式软件设计程序,可以用于CAN总线模块的测试,节省测试时间。  相似文献   

13.
USBCAN-Ⅱ接口作为总线仪表和PC机的硬件接口,开发基于CAN总线的发动机模拟系统。该系统在C#环境下开发,为了配合总线仪表,模拟发动机的CAN信息发送。该模拟系统可替代真实发动机,不拘于现场测试,在实验室就可完成总线仪表的测试;采用模拟系统测试硬件可避免真实发动机可能出现的损耗故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参照CAN2.0总线协议设计了一个CAN控制器软核。具体设计采用TOP-DOWN方式,上层采用模块化设计,最底层模块以Verilog语言编写而成。测试了软核在Xilinx公司和Altera公司部分FPGA上的资源利用和性能情况。此外,基于SOPC技术将处理器软核和CAN控制器软核集成在单片FPGA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CAN总线系统,并在该系统中完成了对控制器软核的测试验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节点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节点设计方法.在分析CAN总线的主要技术特性及CAN总线在工业控制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之后,给出了设计CAN通信节点选用的器件及其硬件特性和通信节点的硬件设计框图.描述了CAN节点软硬件设计方法,同时给出了CAN控制器的初始化流程以及发送、接收程序流程图.介绍的设计方法易于掌握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可用于多种工业现场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CAN的特点和CAN总线驱动软件测试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CAN总线驱动软件的测试设计方案,该方案覆盖了测试的全过程,包括测试内容选取、测试环境搭建、测试用例设计、测试驱动编写,以及测试用例执行。此外还介绍了在具有154"节点的CAN总线网络环境中进行CAN驱动软件测试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攻击者入侵风险的影响,增强CAN总线设计的健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UPPAAL SMC的CAN总线健壮性验证方案。该方案首先针对嵌入式软件系统需求对CAN总线数据链路层与应用层进行形式化建模,采用模型检测技术对总线控制、收发、仲裁、应用层等功能进行仿真;其次使用攻击报文对CAN总线系统抗攻击性能进行验证与分析,开发人员可根据验证结果改进软件需求参数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在总线被攻击情况下节点传输的准确率保持在75%以上,应答正确率可提升12.4%,加强了总线抗攻击能力。该方法为嵌入式软件通信总线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指导,规避开发后期的风险,可广泛应用于通信总线安全性能验证领域。  相似文献   

18.
由于灌区自然环境恶劣,观测点多且布局分散。为了分析灌区水量调配对温湿度监测的需求,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CAN总线和MSP430单片机相结合的低功耗温湿度采集系统。温湿度信号采集采用SHT10数字温湿度传感器,通过SPI总线技术与控制器进行通信,并引进CAN总线通信技术实现终端数据的传输。相比其他总线技术,CAN总线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数据的传输速率高、传输距离远、可靠性及性价比高等优点。设计中拟采用Microchip公司生产带SPI接口的CAN控制器MCP2515为CAN通信模块。  相似文献   

19.
以架空电缆蠕变量测量系统为应用背景,提出采用CAN总线作为通讯方式和具有多节点的分布式结构的测量系统。重点阐述了CAN总线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等问题。与传统的集中控制相比,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易扩充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