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气集输系统直接影响着油田的生产与运输流程,与油田的实际经济收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刻影响着油田的开采工作。但就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油气集输消耗的能量较大,其实际的运行成本在逐渐上升,而效率却提高得非常缓慢。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油气集输系统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促使油气集输系统的性能不断得到改善和革新。本文分析了目前油气集输系统节能的一些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油气集输节能措施,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油气集输系统的耗能量。  相似文献   

2.
油气集输伴随着大量的能量的使用和损耗,油气集输系统能量的合理利用是降低油田开采成本、提高油田开采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是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发展的未来趋势.在油气集输系统的能量损耗评价中,选择热损率和压损率作为集输系统的能耗指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对油气集输系统做用能评价和分析,以此为基础得到合理、有效的节能潜力预测.相变换热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在油气集输系统中的利用潜力很大,综合利用可使油气集输系统大幅度节能进而降低油田采油成本.相变加热炉通过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使用全自动燃烧器,可实现对热量输出的精确控制,并最大限度提高燃料的燃烧率,与传统加热炉相比,具有很高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3.
工业汽轮机正在许多工业部门的节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工业汽轮机在油气集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一、油气集输系统采用工业汽轮机的条件分析 1.油气集输系统的能耗特点油气集输的工艺流程有不加热集输和加热集输两种方式。我国许多油田的原油集输(包括管输),是采用加热集输方式。油气集输的主要设施集中在联合站和中转站,耗能的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集输工程系统是否运行良好直接决定了油田的经济效益好坏,而目前的油气集输系统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能耗高和损耗高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提高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油气集输工程系统的节能潜力,以期望找出油气集输工程系统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采行业日益发展,大大增加了油田开采的难度与开采的成本,采取措施减少油田开采成本迫在眉睫。油气集输系统在降低油气成本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根本上减少油气成本,就必须挖掘和提高油气集输系统的节能潜力,降低油气集输的小号,淘汰高耗设备的基础上改造和优化加热设备,在严格把控油气集输流程的基础上优化改造运行参数,全面对油气设备进行检测管理,从而减少油田开采成本,实现油气集输系统的节能降耗目的。  相似文献   

6.
当油气开采到了地面,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分离处理,这就要经过油气集输的生产过程,油气集输系统是否优良直接影响着油田的产能,所以优化油气集输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本文对油气集输系统优化的理论、油气集输系统的设计原则、油气集输管网布局的优化方案和油气集输管网布局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对今后油田的油气集输管网布局的优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提高原油集输系统效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集输是油田地面工程的主体,油气集输和处理水平对油田的开发和建设起看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现在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测试油田油气集输系统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针对原油集输工艺过程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可对整个油田集输系统效率的测试、定位及提高起到指导和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油田地面工程节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油田地面系统的特点,通过减少油气集输过程的能量损耗及减少供配电系统的无功损耗,对地面工程系统从源头开始节能设计,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合理规划设计工艺流程;采用先进、低能耗设备;提高供配电系统功率因数;选用和配置无功功率补偿设备。在设计中采取节能措施,以达到降低工程投资,降低能源损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陇东油田油气集输系统一直应用多级离心泵进行油气输送,其缺点是离心泵流道易结垢,设备完好率低,泵效低,能耗高,管理难度大。为此,在主要集输干线悦一阜一中管线应用了柱塞泵输油工艺。经过2年多的试验表明,柱塞泵输油具有“再启动”性能优良、输油泵效高、工艺性能可靠、并泵输油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的优点,完全能满足陇东油田油气集输系统主要输油干线上的输油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合理利用油气集输系统的能量是降低油田开发成本、提高油田开采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虽然通过低温集输可以减少天然气的用量,但又会给脱水系统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针对某联合站在实施低(常)温集输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保证脱水系统平稳运行,达到了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大庆油田开展企业能量平衡测试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油田主要生产系统(如机械采油系统、油气集输动力系统、油气集输热力系统、注水系统等),以及其它一些辅助生产系统能量平衡的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并已在各油田广泛应用,有的已被收入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有关标准。本文只介绍机械采油系统、油气集输动力系统、油气集输热力系统、注水系统等油田主要生产系统的能量平衡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油田集输模块是指进行油气水分离的综合性处理场站模块。一般集输模块涉及的设备、管线、工艺较为复杂、压力容器设备繁多。集输运行过程中存在高温、高压、爆炸等危险性较大的风险。因此加强油田集输生产运行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创新提高安全技术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油田集输模块中场站的安全风险隐患及管控措施,促使油田集输场站能够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3.
针对边远小断块油田单井回压高、低产、低能、低含水油井在常规工艺技术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了油气混输泵降压集输新思路;通过在胡状油田现场试验过程中选泵、运行、节能、压力变化等研究,证明了油气混输泵集输技术在边远小断块油田应用是可行的,并且经济效益明显,适宜油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油田和气田天然气的集输处理有很多不同,在标准修订时,将GB 50350—2005《油气集输设计规范》拆分为《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和《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即将颁布的《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是陆上油田、滩海陆采油田和海上油田陆岸终端的油气集输工程设计。阐述了《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调整的主要内容,对油气集输术语、原油脱盐及脱硫化氢、老化原油、储罐储存系数等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该规范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适应油气田生产发展、油气集输技术水平提升、石油石化行业改革和油气集输工程的经济性需要,对油田油气集输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 1984年11月2~23日,石油部油气集输工艺及设备节能技术考察组赴美考察。在美国期间先后对十家公司(其中三家工程设计公司,七家设备制造公司)和三个油气田进行了考察。这次考察主要是了解美国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和注水系统的工艺技术及设备效能方面的现状和水平,考察内容如下: 1、油气集输系统中的能量合理利用问题,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用和一些设计原则等。  相似文献   

16.
构建海上油气集输系统决策平台,是实现集输系统最优化生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设备的运行状况,提高设备和管网的效率,降低油气集输的能耗。决策平台主要划分为运行仿真和分析评价两个模块,这两个模块数据共享,互为补充,又相互独立。利用决策平台可以将管网系统和采油系统连接,因此可以为海上油气集输管网运行参数的优化提供支持。海上油气集输系统决策平台的建立,在提高集输系统对海上油气生产的适应性同时,又增加了集输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从而起到提高集输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海上油田经营管理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大庆油田开发企业能量平衡测试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油田主要生产系统(如机械采油系统、油气集输动力系统、油气集输热力系统、注水系统等),以及其它一些辅助生产系统能量平衡的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并已在各田广泛应用,有的已被收入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有关标准。本文只介绍机械采油系统、油气集输动力系统、油气集输热力系统、注水系统等油田主要生产系统的能量平衡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出行方便,家家户户都购置车辆,车辆使用增多,对石油的需要有所增加,为了满足大众需要,我国便加快了油田的开采速度。作为油田开采中的重要环节油气集输工艺技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工艺的了解可以减少油气传输过程中的消耗,同时使油气浓度符合要求。本文简单分析了油气集输工艺技术是如何提升节能降低消耗的。  相似文献   

19.
油气集输系统分为集油、脱水、稳定和储运等环节,油气集输能耗一般占原油生产总能耗的30%~40%,所消耗的热能和电能是油田节能的重点对象。通过对北十七联合站集输系统能耗研究,建立了集输系统能耗"黑箱—灰箱"数学模型,对集输系统的能量平衡进行分析,发现系统中的转油站热能利用率和电能利用率都不高,是用能的薄弱环节,系统能耗计算方法为实现集输系统"优质、低耗"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田地面系统节能控潜的不断深入,常温集输作为技术系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节能措施已经在整个石油行业开展了推广和使用,而在油田开采的过程中如何使用集输集输来降低成本以及降低能源消耗成为目前石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而若想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必然缺不了降温集输技术。结合降温集输技术应用的意义,探讨降温集输集输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