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体系采用预制整间大楼板,楼板四角留有直角缺口,与柱角的两个侧面相邻。楼板与柱之间留有2~3厘米空隙,填入早强水泥砂浆,通过板间明槽及柱上预留孔道穿入高强钢丝束,然后以整个建筑平面为单元施加预应力,将柱之间的简支楼板与柱组装起来,在板柱间形成摩擦平接接头,再进行孔道灌浆以及灌注板间明槽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体系,是一种由预制的网格楼板与柱子拼装而成的组合结构;网格楼板与柱之间通过双向预应力的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近年来,国内对这种结构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与工程试点,对设计计算方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结构实际受力特性,除进行必要的结构试验外,用较精确的方法对这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中梁与楼板作为直接承担竖向荷载的构件 ,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工作。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SAP2 0 0 0 ,对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进行大量计算 ,分析梁与楼板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及影响梁与楼板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对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中楼板的结构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虑一定有效翼缘宽度范围的楼板内钢筋对梁端负弯矩承载力贡献并进行梁端配筋设计,研究楼板与梁的共同工作性能.应用对梁、柱采用考虑钢筋和混凝土的纤维梁模型,楼板采用考虑钢筋和混凝土的复合材料分层壳单元模型,建立可考虑楼板对梁刚度及承载力贡献的整体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影响RC框架结构的屈服机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不...  相似文献   

5.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以下简称“板柱结构”)要求大楼板双向受力、四角点支承。因此,大楼板最好采用双向带肋板,若采用圆孔板,圆孔板单向受力、两端线支承,则圆孔板四边及四角要加强,成为非标准圆孔板构件。板柱结构中已有的大楼板的权型有以下五种:①下开口的带肋楼板;②采用填芯法生产上下均有板面的带肋楼板;③下开口带肋楼板复合底面板;④箱形带助楼板;⑤四边四角加强的圆孔板。以上五种型式大楼板在用于住宅时都不十分理想。其中,第一种型式必须后吊顶,造价高,只能  相似文献   

6.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结构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在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结构设计中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提出无转换梁柱网转换结构体系,利用层间增设局部墙体对不落地柱进行转换,上下层楼板受力作为拉压平衡条件参加工作,确保了这一新的柱网转换体系的安全可靠;对空间内锥型悬挑结构采用无悬挑梁的板柱悬挑结构体系的结构设计方法,悬挑部分上部新增柱网直接落于挑出的水平楼板和斜墙上,考虑上部结构的整体空间共同作用,同时利用水平楼板受拉与斜墙受压相互平衡,以此解决了悬挑结构不设梁的技术难题;解决超大跨钢桁架上托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性设计难题,按施工及使用两个阶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温度、地震的影响,以及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同工作的问题,形成国内不多见的建筑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承载性能有影响,准确分析考虑楼板贡献的RC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与机制很有必要。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VFEAP,先分别对水平荷载作用下2层RC框架抗侧试验模型和竖向荷载作用下2层RC框架底层中柱失效抗倒塌试验模型进行梁板柱空间协同非线性分析,仿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分析程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据此,再对10层九宫格平面RC框架结构进行底层内柱失效情况下竖向连续性倒塌全过程仿真分析与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失效柱贯通十字梁格区域,几乎全部楼板始终处于偏心受拉状态,明显呈现板膜偏拉受力机制;与失效柱相连的贯通梁因楼板参与受力未出现压拱和悬链线机制,始终以梁抗弯机制为主,局部区域处于偏心受拉状态,可为完善梁板柱协同抗倒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板柱结构以其传力途径简捷、布置灵活等优势,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也存在容易发生冲切破坏等不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板柱结构中柱节点,关于边节点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但边柱对结构安全同样至关重要。首先建立了带钢暗梁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钢管混凝土柱边节点有限元模型,并与其他学者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采用验证过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混凝土楼板厚度、楼板混凝土强度、钢暗梁翼缘宽度等参数对节点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数变化对正、负弯矩区的影响不同,楼板厚度、钢暗梁翼缘厚度、强度和高度的增大可以提高节点的抗弯承载力,但是过厚的楼板和楼板混凝土强度的提升会降低节点变形能力;方钢管厚度和轴压比的变化对节点抗弯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曹宝平  徐金声 《工业建筑》2005,35(Z1):102-104
夹层板也称“复合预应力混凝土倒扁梁楼板”,它具有自重轻、隔音、保温的性能。以夹层板为底板形成叠合结构可省去支模,适于工厂化生产,且造价也比压型板组合楼板便宜;受力上,它具有两阶段受力的特点,可用空间网格梁模型计算弹性内力和变形,长期变形可采用经验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0.
深业中心设计中采用板柱-筒体结构体系,塔楼部分楼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板,裙房部分楼板采用带柱帽的无梁楼板,既可在满足城市规划限高的条件下增加建筑层数,又可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由于层高降低,自重减轻及重心下移,还可减少结构的地震力及倾覆力矩。  相似文献   

11.
采用YJK软件,分别用刚性板和弹性板模拟楼板,计算结构的地震内力,分析柱节点核芯区剪力和梁端弯矩。研究表明:采用弹性板计算的地震内力结果小于采用刚性板计算的结果,提出楼板单元选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RC框架结构由于空间受力特点,楼板会将部分荷载直接传给框架柱,按楼板全部荷载传给梁的传统设计方法可能导致框架梁在地震中承载力富裕较大,不利于"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形成。为研究RC框架结构的板柱传力情况,本文通过不同参数的RC框架结构算例有限元分析,对比有板和无板状态下框架结构的线性及非线性响应,考察板柱传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并研究其对框架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框架结构中存在明显的板柱直接传力现象,传力比例与板、柱截面尺寸呈正相关关系,与梁截面高度呈负相关关系;由于中间层与顶层楼板约束状态的差异,中间层楼板传力比大于顶层;非线性阶段,梁端板开裂后板柱直接传力的比例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相比按现行规范设计,考虑板柱传力设计的框架结构更易出现预期的梁铰为主的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隔震板柱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改善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将隔震技术应用于该结构体系。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非线性时程分析表明:基础隔震板柱结构的周期明显延长,加速度、层间位移、楼板弯矩和剪力等明显减小,隔震是提高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浇框架柱、粱、板采用分开施工快速拆模现浇框架柱、梁、板常规方法施工顺序是:绑扎柱钢筋→组装柱、梁、板模板一浇筑柱混凝土一梁板绑扎钢筋→浇筑梁板混凝土→拆除柱及梁板模板。这种施工程序有如下缺点:1.柱、梁的侧面模板与梁、楼板的底模基本同时拆除,影响非...  相似文献   

15.
<正>框架结构施工,普遍采用先浇筑水平构件梁板后浇筑竖向构件柱混凝土的施工顺序,其施工工艺较为成熟。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框架柱位移、施工工期长和施工组织劳动力不均衡等原因,特别是在楼板上堆放钢筋过程中对新浇筑混凝土楼板产生扰动,导致楼板结构裂缝较为普遍。针对上述质量问题和施工缺陷,通过工程实践总结出框架结构柱与梁板钢筋工程错层整体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可得到有效保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温度应力出发,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四边固定板温度裂缝的形成原因.基于"分布式"裂缝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四边支撑板的有限元模型,并对钢筋混凝土楼板在温度、重力以及温度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分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钢筋混凝土四边固定板温度裂缝的形态特征,即仅在温度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四边固定板将在楼板中...  相似文献   

17.
天津大学与天津三建、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共同开发的“钢管混凝土柱升板体系新工艺”,经在1栋3层宿舍、办公楼试验工程中应用,证明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升板建筑相比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使用面积大等优点。施工工艺如下:安装钢管柱→浇地平→叠层现浇楼板和屋面板→安装升板机→依据提升程序逐层提升楼板→浇注钢管柱内混凝土→板柱节点最后固定→做围护结构及安装门窗。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如下:(1)升板机的固定和楼板的临时搁置 由于钢管混凝土柱柱身不宜留孔,经多次研究,决定采用“升板机固定卡环”和“楼板临时搁置卡环”。这两种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将压型薄钢板作为混凝土楼板的永久模板,与混凝土组合,共同承担工作荷载,这就是混凝土-钢板组合楼板。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混凝土-钢板组合楼板可简化施工工序,加快施工速度。一般组合楼板梁板体系按无支承方式设计,当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组合板的压型钢板模板通过一定形式的内锁、锚固及与混凝土的粘结,与混凝土板组合,共同工作,成为楼板的加强筋。常见压型板形状有两种,一种是燕尾形压型板,另一种是翼缘带凸凹槽的梯形压型板。压型板的折起高度一般在38~75mm之间,所用钢板厚度为0.18~1.5mm。这类  相似文献   

19.
以型钢间距、拉条间距、板厚及楼板跨度为参数,进行了14块钢网格构型钢混凝土单向楼板的力学性能试验,试验表明,板的力学性能满足建筑楼板的需要,同时给出了板的受弯承载力设计简化公式.  相似文献   

20.
四角支承整间肋形大楼板是轻板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的主要结构构件,该体系于1985年1月份进行了鉴定。该体系中四角支承的预应力和双钢筋整间肋形大楼板(下称大楼板)其规格为3.0×5.4米、3.3×5.4米和3.6×5.4米,肋高均为220毫米。对这种大楼板的设计,我们考虑了板、肋共同承受弯矩、扭矩和剪力,按板、梁组合法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