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警察伦理建设,使警察之行为合乎社会的价值期待。警察伦理既要贬抑警察行为之恶,又要褒扬警察行为之善。加强警察伦理建设,应注重发挥警察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明确警察伦理的底线,强调警察伦理责任。要发挥警察伦理抑恶扬善的作用,需培养警察的道德理性,深化警察的道德情感,增强警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警察伦理建设,使警察之行为合乎社会的价值期待。警察伦理既要贬抑警察行为之恶,又要褒扬警察行为之善。加强警察伦理建设,应注重发挥警察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明确警察伦理的底线,强调警察伦理责任。要发挥警察伦理抑恶扬善的作用,需培养警察的道德理性,深化警察的道德情感,增强警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孝道的情感因素对青少年德教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的基础.从<孝经>出发,分析了传统孝道伦理时人的情感的重视,阐述情感体验在人的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立法伦理作为对法之创制活动的应然性规定,具有从"源头"上确保法治成为善治的重要意义。在向度上,立法伦理表现为所立之法应该符合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个要件。而通过法之创制使价值形态的道德内蕴于法律之中,将一定的规范形态的道德转换为法律规范,则是立法伦理实现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在明朝中叶提出"知行合一",意在针砭当时知而不行、功利之习盛行的现实流弊。他将知行关系分为"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认为都无碍于成圣之道,但他忽视了主体的自觉差异;他将"行"界定为意念由发动至展开成为行为的整个历程,混淆了知行在具体实践过程的界限。但"知行合一"类的"完美道德的劝世良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而伦理学研究者更应努力将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付诸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讲到人处理的三种关系时讲到,人要处理的关系无外乎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西方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西方哲学有深刻的宗教背景,人们将自己一生的作为交给上帝审判,因此人们易于建立自己的精神背靠;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汉民族基本上是一个不信教的民族,因此无法建立自己牢固的精神背靠,从而发展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论证。由于中国人习惯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建构一个"道德形而上学",实则是一种内心体验之察觉、道德理想之构建;而注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西方因为要处理自然,必须认识自然,则走向了注重抽象与纯形式逻辑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后来发展为一种为科学奠基的哲学,培养出了资本理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论述。孝顺父母是个人的修养之德,是子女与父母之间血缘情感的自然流露。"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合乎"礼"的孝行之中,父母健在时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祭之以礼。在家国同构的前提下,儒家的孝道思想从伦理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而"孝"则被延展为"忠"。  相似文献   

8.
理欲之辩是中国自古发展而来的一种争论,然而在现代生活中,仍有部分人只求"人欲",不明"天理"。从内在约束机制来说,就需要加强道德自觉;从外在约束机制来说,就需要靠社会舆论、习俗、法律手段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科名称的伦理,其中的理字从一个实词变成了一个虚词。道德由字组演变为一个单词,含义就是德。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当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家》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政治家》内在思想的分析,寻找“政治家”之所是,有助于理清柏拉图从《理想国》到《政治家》的政治思想脉络走向。选用神话、正义与德性作为文章突出的关键词,原因有二:首先,“神话”作为柏拉图政治思想起源与思想言说方式,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一大特点,柏拉图借由神话的暗喻印证了他思想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次,“正义”和“德性”是古希腊政治哲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通过对二者内涵以及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对柏拉图政治思想脉络走向的分析更为清晰。同时在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神话的重视与分析,对于正义与德性在《政治家》中的新解,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2.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理念。他认为自然之“德”乃是人类所效法的生命准则,要保有这种“常然”之“德”则需信守“无为”,尊重自然规律,持有“万物不伤”的生态保护理念,才能最终达到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理想王国——“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规律——感恩,揭示当今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密切关系的探讨,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现途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提高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感恩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感恩干心,报恩与行。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德法兼治”是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发端于西周、确立于西汉、巩固于唐代的“德主刑辅”是中国“德法兼治”历史传统的主导倾向;“礼治”必然导致“人治”,“人治”强调“德治”,因而“礼治”是“德主刑辅”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为政以德是我们中国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很及时,很有必要。以德治国就是叫人们从自我做起,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待人以德,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8.
从毛泽东的全面发展、“又红又专”人才观到邓小平的“四有新人”人才观,直至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主要标准的科学人才观的形成,新中国国家人才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党和国家对人才标准和评价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才观认识上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俭德既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重要道德观念,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审美风尚的重要特征,对于廉政治国、富国裕民有重要作用.古代典籍中有关宫室营建方面的建筑俭德,主要体现在"卑宫室"与"宫室有度"两个方面,倡导宫室营建"务以节俭",不求高大和华美,反对过度追求物质欲望,主张以礼来节制消费,反对费财劳力的建筑奢侈之风.古代建筑俭德观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伦理学上,通常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称为德性主义,也将西方自苏格拉底开创,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集大成的伦理思想称为德性主义.但是,中西方德性主义伦理学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德性的理解是不同的,并且这种不同直接导致对如何成就德性这一问题的理解差异.因此,对中西方德性主义道德教育观进行比较,寻找二者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更为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中西方传统伦理思想.文章立足于一种客观的学术立场,以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西方德性主义道德教育观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