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河道不平衡输沙原理,提出计算河道变形的基本方程组,按稳定非均匀流分河段逐时段进行水流和泥沙冲淤计算,探讨河道治理后河床变化以及由此引起水位的变化,为河道整治规划设计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2.
螃蟹碛为典型的卵石沙波滩险,具有浅、险、急等复合碍航特性。根据多年的测图,螃蟹碛自1978年以来深泓线平面形态变化不大,纵剖面年际间起伏剧烈;其3.5 m等深线宽度在逐年增加,主航槽稳定。螃蟹碛上游水深较浅,下游水流流态紊乱,不利于过往船舶的通行。因此,在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宜的河道整治措施及方案。这些措施包括:(1)针对水深较浅的问题,提出了在航道里程887.3~887.0,886.9~886.6 km和886.5~886.1 km范围内进行疏浚的措施,疏浚水深均为设计水位下3.7 m,疏浚施工超深0.5 m,超宽4 m,边坡为1∶3;(2)针对流态紊乱问题,提出了增高导流坝至整治水位2.5 m以及水流进行约束的治理方案。方案实施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赣江下游尾闾河道为冲积性多级分汊型河道,主要分为西河、东河,西河分汊为西支和北支、东河分汊为中支和南支。由于水文情势的改变使得赣江水环境和航行条件恶化,拟封堵赣江入鄱阳湖北支以改善水流条件,而对河道的封堵会改变其它支流的水流条件。所以基于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分析北支封堵后赣江下游尾闾河网水位、流速、分流比等水流特性的变化,探讨入鄱阳湖北支封堵对尾闾河网水流特性的影响,为赣江尾闾河道整治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封堵入鄱阳湖北支后,西河分流比减小,东河分流比增大,西支、中支、南支分流比增大,且水位都有所抬高,此外,由于分流比增大,西支、中支、南支部分断面流速增大。  相似文献   

4.
松滋河为分泄长江水流进入洞庭湖的河道,在完成洞庭湖调蓄长江洪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河道本身的防洪问题非常突出。在分析研究松滋河河道演变特点的基础上,经技术经济比较,提出三峡水库运行后松滋河的整治对策为:东支建闸控制,中支进行疏挖、移堤展宽和扫障等,西支基本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5.
淮干正淮段行洪区废弃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干正淮段,沿程分布有5个行洪区,6个生产圩,现状过流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必须对该段河道进行整治.淮干正淮段大型河工模型试验对上述生产圩处理、行洪区废弃、行洪堤退建及其不同组合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通过以上整治措施,解决了中小洪水出路,提高了行洪区的使用标准,若发生1991年型的洪水,能通过河道安全下泄.由于淮河中游比降平缓,加上在高水时生产圩与行洪区都已行洪,因此对于设计流量,上述一系列整治工程虽然降低河道进口水位达0.19m,但仍不能满足该河段设计过洪能力,必须通过局部疏浚、拓宽或长河段疏浚来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达到河道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6.
公伯峡水电站尾水河道疏浚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公伯峡水电站尾水水位高形成的原因,并且对在尾水河道疏浚作业后,降低电站尾水水位,改善尾水流态,提高发电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证明,电站在尾水河道疏浚后,机组发电水头提高,增发电量,机组运行经济效益明显,尾水出水流态也得到明显改善,河道疏浚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余雯  陈界仁 《人民长江》2012,43(3):16-19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赣江下游的两条支流东、西河的分流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河道防洪、通航和城市取水等产生了影响,为此,规划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河道治理。为了对工程治理效果进行验证,选用Delft3D软件建立了平面二维水流模拟数学模型,并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对赣江南昌段工程整治后水位、断面流速分布、东西河分流比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枯水和洪水条件下,工程整治对东西河分流比的调控作用不明显,裘家洲切滩后上游水位略有降低,下游水位未受影响,断面流速分布更为均匀,东河疏浚工程有增大其过水能力的趋势。分析结果为工程措施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二道河河道整治措施以河流水系为整体统筹考虑治理对策和措施,整治类型为综合整治,措施以生态治理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针对各个河道的实际情况,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障、使河道有足够的过水断面,保证水流畅通。对岸坡经常滑塌、岸坡较陡的河段进行岸坡加固整治。重点对居民区进行工程措施保护,农田以生态保护为主。尽量做到既提高过流能力,又有利于生态平衡及绿色环保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水文数学模型等手段,分析鉴江干流部分河段疏浚工程对河道水动力、水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河道疏浚后河道平均高程及深泓高程均有所下降,河道水位降低,河道行洪能力提高;疏浚完成后河道流态整体变化不大,且随着河道行洪断面得到恢复,有利于保持河势的稳定;施工期间以及河道疏浚后,地形地貌发生一定改变,疏浚河床附近水流和河床底质发生变化,将会对河道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治理的必要性信河在八字咀以下的河道十分零乱,特别是西大河有分洪道、三塘河、江埠河、枫港河、寨上河、木西河等六条支流,这些河流合而又分,分而又合,干支流弯弯曲曲,纵横交叉,造成圩堤错综复杂。由于堤线太长,劳力负担过重,因而堤顶低矮,堤身单薄,防洪能力低。1954年湖口水位21.68米,我县除三座圩堤未倒外,其他圩堤全部溃决,受灾面积50余万亩。1973年我县倒塌圩堤18座,洪涝面积28万余亩,要解决这个河多圩多,易洪易涝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进行信河下游整治,方法是堵支并流,联圩并垣,达到缩短堤线,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