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针对内蒙古某铅锌多金属矿石,研究了优先浮选铜铅混合精矿,尾矿浮选锌,铜铅精矿再浮选分离铜、铅。结果表明:适宜条件下,分别得到铅品位51.38%、锌品位48.57%、铜品位14.82%的铅精矿、锌精矿和铜精矿,铅、锌、铜回收率分别为91.32%、84.83%和54.45%,银在铅、锌精矿中的回收率为82.12%。  相似文献   

2.
厂坝铅锌矿矿石出矿点多,性质复杂,部分锌矿物较易浮选,与铅矿物嵌布关系密切;采用在铅回路添加选择性好的新型捕收剂D433,在铅精选作业添加锌矿物抑制剂T29,在高钙介质条件下,小型试验取得铅精矿铅品位64.81%、含锌9.63%、铅回收率83.17%,锌精矿锌品位54.94%、含铅1.08%、锌回收率93.18%,硫精矿硫品位42.02%、硫回收率48.16%,银富集于铅精矿中,银品位326.88 g/t、回收率55.68%的选矿指标;连选扩大试验采用小型试验确定的工艺流程,获得铅精矿铅品位60.33%、含锌9.74%、铅回收率81.68%,银富集于铅精矿中,银品位180.70 g/t,银回收率40.89%,锌精矿锌品位54.19%、含铅0.80%、锌回收率91.98%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3.
班丽瑛  黄海静  黄海露 《湿法冶金》2014,(2):97-100,103
研究了采用银铅优先浮选、再浮选锌工艺分选某银铅锌多金属矿石。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可获得银铅精矿及锌精矿;银铅精矿中,铅品位53.51%,银品位2.371kg/t,铅、银回收率分别为96.26%和95.08%;锌精矿中,锌品位43.67%,银品位390g/t,锌、银回收率分别为62.63%和1.26%。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某复杂高硫铜铅锌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后,采用部分混合浮选流程,铜铅混浮—铜铅分离—混浮尾矿选锌,最终获得铜品位17.5%,回收率为51.80%的铜精矿,铅品位为60.10%、回收率为79.51%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7.01%、回收率为78.64%的锌精矿,硫品位为38.92%、回收率为72.64%的硫精矿,同时铜铅分离生产验证试验取得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印尼某铅锌矿石属于含碳多金属硫化矿石。根据其矿石性质,采用预先除碳—浮铅—再选锌的优先浮选工艺流程进行铅、锌分离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铅品位51.16%、锌品位4.37%、铅回收率87.15%的铅精矿,锌品位57.42%、铅品位0.73%、锌回收率81.80%的锌精矿,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6.
对胶东地区低品位氰化尾渣中铜铅锌综合回收利用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优先选铅后铜锌混浮—分离"工艺,以新药剂YY-1为锌抑制剂进行了闭路试验,可得到铅精矿中铅品位24.73%、铅回收率75.65%,铜精矿中铜品位16.77%、铜回收率60.56%,锌精矿中锌品位43.91%、锌回收率68.31%的良好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
铅锌多金属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霆  袁勇  吕宝锋  张应田  吴凯 《山东冶金》2012,(4):40-42,45
根据矿石性质,采用优先浮铅→锌硫混浮→锌硫分离的原则流程,试验确定了浮选药剂种类和用量以及工艺技术条件。闭路试验结果:铅精矿含铅48.73%,铅回收率77.44%;锌精矿含锌41.89%,锌回收率71.90%;金在铅精矿中富集,品位54.51g/t,金的回收率达到70%。硫精矿中硫品位27.81%,可作为硫精矿销售。实现了铅、锌、硫、金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铅锌多金属矿石进行了充分的试验探索和全面的试验研究,实现了多金属的有效分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指标。原矿优先浮铅—铅尾矿浮锌—锌尾矿浮硫闭路试验获得了铅精矿铅回收率90.59%、铅品位51.86%,锌精矿锌回收率76.34%、锌品位41.25%,硫精矿硫回收率71.55%、硫品位47.81%的较好指标,且各产品含杂均达到了合格产品要求,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黄金》2015,(9)
新疆某铜铅锌矿属于难选低品位多金属硫化矿,原矿铜品位0.15%、铅品位3.52%、锌品位1.24%。针对该矿石性质,试验采用铜铅混合浮选—铜铅分离—铜铅尾矿选锌—锌尾矿再磁选铁的浮选流程,可获得铜品位22.30%、铜回收率68.63%的铜精矿,铅品位58.67%、铅回收率86.83%的铅精矿,锌品位42.85%、锌回收率65.32%的锌精矿,及品位67.0%的铁精矿,全铁回收率62.97%(对磁性铁的回收率为97.52%),闭路产品全部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广西某难选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石,由于铅、锌矿物共生关系复杂,嵌布粒度不均匀,致使铅、锌分选困难。通过采用铅-锌依次优先浮选流程,以及合理的药剂制度,铅、锌矿物得到有效分离。闭路试验获得较好选矿技术指标:铅精矿铅品位55.15%,锌品位4.25%,铅回收率76.81%;锌精矿锌品位47.54%,铅品位2.93%,锌回收率77.22%;矿石中伴生的银在铅精矿中得到有效富集,银品位1 764.09 g/t,银回收率61.46%。  相似文献   

11.
氰化尾渣综合回收工艺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明福  温建波 《黄金》2010,31(10):52-54
采用优先混合浮选铅锌、硫酸脱氰活化、铜硫分离方法,实现了氰化尾渣中铜、铅、锌、金、银和氰化钠的综合回收。该工艺工业应用达到的技术指标为:铅锌混合精矿中铅品位为25.00%,锌品位为27.00%,铅回收率为65.60%,锌回收率为70.90%;铜精矿品位为15.25%,回收率75.48%;同时可副产金银。  相似文献   

12.
牛埃生 《有色矿冶》2007,23(4):30-32
针对试验样品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合开路试验的连生体特性分析和单体解离度测定,研究确定了优先选铅再选锌-锌粗精矿再磨工艺流程。在原矿品位铅为1.04%、锌为3.16%的条件下,采用此工艺流程进行闭路试验,获得铅精矿中含铅为53%、含锌4.67%,获得的锌精矿中含锌53.64%、含铅1.08%;铅的回收率为82.48%,锌回收率86.92%的指标。试验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的矿石中铅品位3.72%,锌品位8.34%,银品位34.13 g/t;碳含量高达6.35%;其与铅锌共生关系密切而难以充分单体解离导致碳含量高,碳具有良好的天然可浮性和极强的吸附能力而严重影响铅、锌精矿质量并导致浮选药剂用量大、生产成本消耗高。依据矿石含量碳高、铅锌与其关系密切的特点,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预先脱碳-铅锌优先浮选工艺流程,最终获得铅精矿品位52.14%,回收率为88.54%,伴生银的品位为368.50 g/t,回收率68.04%;锌精矿品位60.23%,回收率为90.16%的选矿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对含碳量较高的铅锌矿石采用预先脱碳的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铅锌及伴生银的浮选综合回收指标和消除因含碳量高而带来的浮选药剂消耗量大及生产成本消耗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氰化提金尾矿的多元素回收利用技术和选铜尾矿浮选出的硫铁矿直接焙烧生成铁精粉等集成化技术。通过浮选试验和焙烧试验可以发现,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可以达到氰化尾矿中有价值多元素的综合回收,以及在工业中实现高品位硫铁矿直接焙烧生成合格铁精粉,最终可获得品位为Pb 30.29%、回收率为70.12%的铅精矿,品位为Zn 41.19%、回收率为74.93%的锌精矿,品位为Cu 7%的铜精矿和品位为S 40%~50%的硫铁矿;在最佳硫铁矿入炉品位、粒度、富氧程度下,可获得铁品位65%以上的铁精粉,为黄金工业向清洁无废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某含银氧化铅、锌矿石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 《有色矿冶》2005,21(2):19-20
该铅锌矿石,铅锌氧化率高,含泥量大,给铅锌选别回收带来困难。经试验研究,采用先硫后氧工艺流程及符合环保要求的药剂制度,获得铅精矿品位56.59%,回收率89.91%,锌精矿品位40.13%,回收率75.19%,铅精矿含银品位1539g/t,回收率78.16%。  相似文献   

16.
四川某铅锌矿石,由于方铅矿与黄铁矿、闪锌矿等嵌布关系较密切。确定采用优先浮选的工艺流程对该矿石进行回收利用,通过添加组合抑制剂使铅锌矿物有效分离,获得合格铅、锌精矿。最终闭路试验获得,铅精矿品位62.35%、铅回收率86.29%,锌精矿品位55.68%、锌回收率95.00%。  相似文献   

17.
难选铅锌矿无氰选矿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复杂难选铅锌硫银多金属矿选矿生产中长期使用氰化钠分离铅锌硫的现状,研究寻求替代氰化钠使用的多组份抑制剂、捕收剂药剂制度,及合理可行的工艺流程方案。研究结果获得的组合抑制剂和组合捕收剂,以及铅优先浮选中矿再磨再选方案1,和铅优先浮选中矿顺序返回方案2选矿工艺技术,可以完全取消氰化钠选别分离铅锌硫矿物。与采用氰化钠工艺的生产指标比较,小型试验指标铅精矿回收率提高5%~10%、铅精矿中金、银回收率分别提高7%和11%;工业试验指标,在铅+锌原矿品位降低5%条件下,铅锌金银回收率也获得了提高。实现了对该矿山三种类型复杂难选铅锌硫矿石选矿取消使用氰化钠、采用低碱无毒药剂浮选分离铅锌硫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