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总结合油气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含油气系统”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概念的区别。并针对我国广泛发育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特点,系统介绍“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含油气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油气工业技术》2005,(4):14-19
随着我国的油气工业迅猛发展,油气领域的科技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十五”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他们使用了三把利器:一是“矢量地震、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努力将油气资源量变为油气储量,将油气储量变为油气产量;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八五”油气勘控成果及“九五”勘探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五”期间,在准噶尔盆地先后发现了彩南、石西、玛北、小拐等4个油气田和五区南油气藏,超高完成了“作五”计划所规定的油气储量增长任务这些成绩是由于认真贯彻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的石油工业工作方针,以新的油气探理论为依据,以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为手段取得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正在板块构造的总体格架中研究含油气系统。按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背景,这种新方法确定了三类系统的定义。这三类系统分别是“初始裂谷”含油气系统、“大陆台地”含油气系统、“造山带-三角洲”含油气系统。一个含油气盆垢丰度和有效性经常取决于上述三类系统中的二者也可能三者之间的组合。前陆盆地是最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九五”油气勘探进展及“十五”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九五”期间,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成果显著,发现了莫北、三个泉两个油气富集带,探明并开发了沙南、石南油田及呼图壁气田,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复合油气放富油气系统概念,建立了适于陆梁隆起区的“源外沿梁断层控制阶状油气运聚模式”和中央坳陷区的深源浅聚运聚模式。“十五”期间,新疆油田公司应继续以“突出预探,重在发现,择优探明,注重效益”为方针,分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开展油气勘探,以玛湖-盆1井西、昌吉、东道海子-大井三个复合油气系统中的继承性正性构造单元及其斜坡区为重点目标区,以白垩系、侏罗系和下第三系为首选勘探层位,同时兼顾石炭系-三叠系勘探以及深层大构造勘探。  相似文献   

6.
邹松林 《石油商技》2004,22(3):23-25
分析了“油气收集”和“油气回收”的区别,根据油气挥发损耗和“气液比”的特性,介绍了油气回收处理的难点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面化探识别油气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油气化探指标--成因信息.成因信息指标是通过如下研究步骤获得的:以吸附丝-居里点热解色谱分析为手段,先通过井中化探提取各层源岩的成因“指纹”或特征化合物;后从油气成因单一或以一种成因油气占主导的油气田上方去追寻上述“指纹”,并将所有与之呈“共消长”关系的化合物谱峰合并为某种成因油气的“地面响应特征峰群”;最后用特征峰群分量或“总烃分母剥离法”计算的参数勾画某种成因油气的地面化探异常图.以陕甘宁盆地某气田为例,在其上方勾画了上古生界煤系气、中生界含油和奥陶系腐泥气的异常展布.同时对某油田的扩边勘探提出建议.用成因信息指示油气其意义十分明确.通过油气成因的识别可进一步推测含油气层位或发现新的含油气层系,同时可在多套油气复合地区逐一反映每套油气的异常展布,从而提高了异常叠加情况下资料解释的符合程度.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八五”油气勘探成果及“九五”勘探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五”期间,在准噶尔盆地先后发现了彩南、石西、玛北、小拐等4个油气田和五区南油气藏,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所规定的油气储量增长任务。这些成绩是由于认真贯彻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的石油工业工作方针,以新的油气勘探理论为依据,以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为手段取得的。“九五”期间盆地的油气勘探应以盆地腹部为重点,继续深化西北缘斜坡区的勘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油气并举,力争在准东、昌吉凹陷东斜坡有新的发现;继续探查外围中小型盆地,攻克山前陡构造和深部钻探技术,为油气勘探准备新的接替区;应用盆地模拟、圈闭描述、油藏描述等三大评阶技术,不断改善资源储量序列结构,使油气勘探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9.
作者建议拓广“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概念,使之适合于整个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成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油气系统”实质上就是油气成藏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作者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管窥世纪之交的中国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华 《勘探家》2000,5(2):57-58
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油气勘探在被世界公认“贫油”的陆要湖盆创造了奇迹。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油气资源状况、勘探形势以及技术现状等焦点问题的分析认为,21世纪中国的油气勘探将会有更大发展。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学,储集层预测等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和特殊地表。地质条件下的地震技术,定向井和测井技术攻关必将在东部老区,中西部新区以及海域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卫星遥感石油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卫星TM影像构造找油的四个步骤:“是什么”、“为什么”、“遥感表现”和“油气预测”及其研究方法;指出正是遥感技术的综合性、概括性、宏观性、直观性的特点使遥感构造找油成为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方法,并在巨厚覆盖的平原地区显示出遥感技术的优越性;遥感信息在油气预测模型中的先导作用可减少油气勘探的盲目性、提高命中率和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2.
谷晋 《中国石油》2008,(11):15-15
“纳米技术将极大地提高采岩石的油气采收率”。得克萨斯大学教授斯科特表示。斯科特教授近期一直致力于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实验研究。他诡“我们目前开采了全球40%的油气资源,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将获得更多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企业》2013,(12):64-65
两年来,全球油气生产格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生产重心“西移”受到高度关注。“西移现象”的具体表现是地处西半球的美洲国家正逐步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兴热点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  相似文献   

1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主要讨论“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稿格式凡拟投本刊之文稿,务请参照本刊近期刊文格式。1题名:题名应紧扣文稿主题,不宜超过20个汉字。  相似文献   

15.
《江汉石油科技》2005,15(4):F0002-F0002
油气勘探 继续坚持“十五”油气勘探指导思想,以油气资源扩充为首要目标,以寻找规模储量和勘探大突破为目的,深化老区稳基础,开拓新区求发展,开创分公司油气勘探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郑有恒  雷克林 《江汉石油科技》2005,15(3):F0002-F0002
油气勘探 继续坚持“十五”油气勘探指导思想,以油气资源扩充为首要目标,以寻找规模储量和勘探大突破为目的,深化老区稳基础,开拓新区求发展,开创分公司油气勘探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近来,“油气生产西移、消费东移”的说法在业内频繁使用,但尚未形成较明确、严格的定义,且不同表述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从严格意义上讲,“油气生产西移、消费东移”代表了世界油气供需格局的变化趋势,但二者在程度上存任差别。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文智  胡素云瞿辉 《石油学报》2005,26(B03):30-34,39
含油气系统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一个负向沉积单元内油气资源总量的客观评价及对油气藏空间分布的有效预测。这一预测过程可以概括为“六定”:即“一定”是对生烃灶范围、质量与成烃历史准确定位;“二定”是对生烃灶大量生、排烃与系统中已有油气藏发生大规模调整和改造的时间准确定期;“三定”是在大量生、排烃与油气藏大规模调整和改造的时问界面上,对油气运移流向准确定向;“四定”是对油气运聚单元准确分级和定界;“五定”是对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资源潜力客观定量;“六定”是对不同运聚单元内勘探目标含油气把握性与丰度准确定级评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中引入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使成因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油气资源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特征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提出了中国含油气新区、新盆地及其类型特征,并认为这些新领域是我国“九五”乃至21世纪陆上油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地。  相似文献   

20.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47  
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为例,剖析了不整合面的结构特征。若不整合面之上无风化黏土层而为砂岩,不整合面多为流体输导体;发育风化黏土层时不整合面多形成圈闭。不整合面、断层和输导体构成优势运移网络,在断陷盆地表现为“近源”油气运聚,有陡坡带断层运移-不整合面分配和缓坡带不整合面运移-断层调整分配2种成藏模式;坳陷盆地多为“远源”油气运聚,不整合面与断裂构成的输导体系呈阶梯状逐渐升高,导致油气呈阶梯状运移聚集;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为“源上”油气成藏,断层沟通上、下不整合面“系统”,油气呈“之”字形运移。不整合面的结构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且随时间而逐渐演变。图8表1参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