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2)
目的 研究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小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24只12周龄雄性C57小鼠建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骨折术后普萘洛尔0.5 mg/d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2和4周各安乐死12只小鼠,取血清和手术侧股骨标本。拍摄X线,分析Lane-Sandhu评分;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分析骨痂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 BV/TV)、骨痂骨体积(bone volume, BV)、骨痂总体积(total volume, TV)、骨痂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 Tb.Th);Masson染色检查评价骨折愈合、骨痂形成情况;检测血清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1 N-terminal propeptide, P1NP)和1型胶原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 CTX-1)含量,评价骨折愈合期间骨形成与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2和4周时,实验组X线Lane-Sandhu评分、骨痂BV/TV、骨痂BV、骨痂Tb.T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son染色定性分析显示骨折后实验组新生软骨形成和钙化骨痂增多,骨重塑加快。2和4周时,实验组血清P1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TX-1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普萘洛尔腹腔注射可促进骨痂形成,加快骨重塑,有利于小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
目的:研究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两种神经肽在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大鼠模型骨痂中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脑外伤合并股骨骨折组30只,单纯股骨骨折组30只。造模成功后分别于第7天、第14天、第21天、28天、第35天分批处死,取股骨骨折处组织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股骨骨折的愈合情况及NPY、VIP在大鼠股骨骨折部位的表达。结果:脑外伤合并骨折组骨折愈合较单纯股骨骨折组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膜内、外层骨祖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内NPY、VIP阳性表达,与单纯骨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大鼠骨痂中NPY、VIP有显著性改变,推测神经肽参与调节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5):33-34
目的:通过观察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给予维甲酸灌胃,制造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给予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2周、4周和6周处死实验鼠,进行骨痂大小的测量及组织学研究。结果:2周时两组骨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时组织学检测发现,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4周及6周时则明显增多。结论: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4):44-45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行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后切口处发生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100例,根据切口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对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进行修复,对照组予以传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小腿皮瓣供区损伤程度,治疗后血管危象、皮瓣远端皮肤浅表坏死、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危象、皮瓣远端皮肤浅表坏死、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近端距离外踝尖距离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是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及钢板外露的较良好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9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排除病理性骨折、双侧股骨骨折或以前对侧股骨骨折、痴呆、认知障碍。根据术后有无系统的康复治疗分为康复组46例、对照组44例。康复组术后采取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和训练,对照组术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少于对照组(36%)(P〈0.05);康复组优良率为89%,高于对照组(68%)(P〈0.05)。结论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能获得可靠的固定,系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骨科围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及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年龄>60岁老年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男性21例,女性69例。其中行髋关节手术37例,膝关节手术38例,腰椎手术15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碳酸钙片+活性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45例,术后应用碳酸钙片+活性维生素D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测定静脉血骨钙素(OC)及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β-CTX)水平;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共78例患者完成随访,对照组(n=37)术后1周β-CTX均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41)术后1周β-CTX均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1周OC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术后1周OC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腰椎、髋部BMD术前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手术前后骨代谢发生改变,手术后1周骨吸收过程活跃,骨形成过程受抑制;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3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但对促进骨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3):126-12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刀片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与动力髋加压螺钉内固定术(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DH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骨痂出现时间、骨痂评分、骨折线出现时间及VAS评分。结果:试验组的优良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线出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2个月的骨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2、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对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好、利于骨折的愈合,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6):42-45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2例,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两组均采用封闭/开放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鲑鱼降钙素注射液以及600 mg的钙尔奇D,对照组仅给予600 mg的钙尔奇D。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的骨疼痛缓解情况、腰椎和健侧髋关节的骨密度(BMD)变化、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股骨头坏死。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骨痛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1);研究组髋关节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OQOL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L1~4、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的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在PFNA内固定术的基础上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比单纯应用PFNA内固定术更能有效缓解骨疼痛,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刘洪  廖琦  郝亮 《矿产勘查》2010,(1):9-12,24
目的观察兔膝创伤性关节炎早期白介素15(IL-15)炎性因子的表达及其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行左后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切断和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对照组行单侧膝关节切开术作为假手术对照。2组分别在术后6、12、24h,1、2、3、4周7个时间点抽取关节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关节液中IL-15含量表达。组织学观察其关节软骨和滑膜的变化。结果48只大白兔中进入结果分析29只。2组术后6h兔膝关节液中IL-15含量较其他时间点明显增高(P〈0.05);术后1周IL-15表达较术后24h明显降低(P〈0.05);术后1、2、3、4周4个时间点的IL-15表达成升高趋势;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IL-15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术后4周,关节软骨失去原有的光泽,呈灰黄色,有裂纹,HE染色见表层略不平整,有小裂隙,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性,局灶性软骨基质异染性减弱,软骨细胞减少,软骨基质纤维化。结论创伤后兔膝创伤性关节炎早期IL-15高表达,关节软骨及滑膜退变,创伤性关节炎早期与IL-15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494-499
双膦酸盐作为骨吸收抑制剂,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骨质疏松及骨转移癌。股骨非典型骨折是长期使用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的并发症,现报道1例乳腺癌术后长期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被误诊为乳腺癌股骨转移的病例,该患者接受局部放射治疗后疼痛加重,于轻微暴力下发生股骨骨折,术后续用BPs治疗出现骨折不愈合,后经修正诊断,停用BPs药物,更换髓内钉和植骨等治疗后骨折完全愈合。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BPs相关非典型骨折的诊断、影像学表现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与骨折治疗一体化对肱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762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分为2组:一体化组1401例和对照组1361例。一体化组患者采用运动康复与骨折治疗一体化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按传统康复治疗方法。观察2组患者术后2周,1、3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经过13-49(30.5±4.8)个月的随访,一体化组术后2周,1、3个月疗效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3%、46.2%、66.8%vs14.3%、22.0%、39.0%,均P〈0.05)。一体化组并发症共发生152例(10.8%),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242例(17.8%),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与骨折治疗一体化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评价上颌窦底骨高度小于5 mm 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5 mm,其中22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28枚(侧壁开窗组),20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24枚(内提升术组)。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结构修复。术后6、12、24、36个月随访,检查2组病例有无种植义齿的修复并发症。结果42例患者52枚植体,1枚种植体在负重12个月时因种植体周围炎失败,余植体均未发生感染、上颌窦炎等术后并发症,骨结合良好,种植体稳定,种植义齿成功率为98.1%。侧壁开窗组和内提升术组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60±0.97)mm、(3.49±0.88)mm;术后36个月,2组窦底骨提升高度为(4.33±0.73)mm、(4.25±0.93)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小,上颌窦底骨高度小于5 mm 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
目的应用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体重为(280±2.5)g的6月龄雌性清洁级SD大鼠双卵巢去势,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后行双侧胫骨近端截骨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左侧胫骨用能量密度0.26mj/mm2,频率60次/min,脉冲2000次的高能震波治疗1次(治疗组),右侧胫骨不予震波治疗(对照组)。随后行组织学观察、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震波治疗后2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反应强,胶原形成相对多,成熟胶原多,形成的骨小梁较多;4周时治疗组成熟骨小梁较多,软骨性骨痂逐渐为骨性骨痂替代,大量类骨质形成。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发现,震波治疗后8周治疗组大鼠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活跃成骨细胞表面(Ob.S/BS)、纠正骨矿化沉积率(jMAR)等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而骨小梁骨间距(Tb.S)、矿化延迟时间(Mlt)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粗聚焦高能震波能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形成,改善骨形态,提高局部骨密度,达到防止骨量丢失的作用。同时可增加骨矿化沉积率,缩短矿化延迟时间,抑制骨转换,可能成为局部治疗和预防人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12):2501-2504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味结合介入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予以阿仑膦酸钠、骨化醇、碳酸钙片三联标准方案,连续服用8周。试验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味。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治疗后对两组的骨愈合情况、骨密度、骨折愈合时间、血骨钙素、尿钙/尿肌酐、尿羟脯氨酸/尿肌酐、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骨密度水平升高,血骨钙素、尿钙/尿肌酐均较治疗前升高,尿羟脯氨酸/尿肌酐降低;相比对照组患者,试验组骨愈合的有效率高,骨密度较高,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骨钙素、尿钙/尿肌酐较高,尿羟脯氨酸/尿肌酐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状态、焦虑心理状态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味结合介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快速缓解疼痛,促进骨愈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0):1433-1435
目的:观察接骨续筋、舒筋活络法治疗二期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二期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仅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和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接骨续筋、舒筋活络的加减肢伤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血清学指标、患侧肢体叩痛、肿胀评分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4天、1个月、2个月的X线骨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血钙、血磷、AKP和ACP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血钙、血磷、AKP和AC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患侧肢体叩痛、肿胀评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患侧肢体叩痛、肿胀评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个1月、2个月的X线骨痂评分均显著高于前一时间节点(P<0.01);试验组治疗后14天、1个月、2个月的X线骨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采用接骨续筋、舒筋活络法用于二期骨折临床治疗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2)
目的探讨雷洛昔分对雌激素受体α(ER-α)mRNA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0只3.5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双侧卵巢切除(OVX)组(O组);双侧卵巢切除+雌激素治疗组(E组);双侧卵巢切除+雷洛昔芬低剂量组(1.0mg/100g体质量RL组);双侧卵巢切除+雷洛昔芬高剂量组(10mg/100g体质量RH组)。采用灌胃给药。12周后处死动物,提取胫骨骨组织总RNA,以β-actin为内参,RT-PCR扩增检测OVX大鼠ER-α mRNA表达水平,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股骨BMD。结果手术后12周与O组比较,E组、RL组股骨BM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S组比较,O组、RH组股骨BM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组、E组和RL组大鼠骨组织ER-αmRNA表达水平较O组明显增高(P<0.01),术后S组、E组和RL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洛昔芬可能通过上调ER-α mRNA基因表达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1)
目的 探究正弦波交变电磁场(SEMF)对于2型糖尿病软组织创伤修复的作用效果及潜在调控机制。方法 实验共分3组,即Wild type野生型小鼠组(Control)、db/db小鼠组(db/db)及db/db施以SEMF刺激组(db/db+SEMF),每组各16只小鼠。于全部小鼠背部构建直径1 cm的圆形伤口,分别于术后第5、12、19天处死每组4只小鼠,每组剩余的4只小鼠用于观察伤口完全愈合时间。db/db+SEMF组小鼠在创伤模型构建后施以全身SEMF暴露(50 Hz、峰值强度2 m T),治疗2h/d。通过组织创伤闭合率、伤口总愈合时间、生物力学抗张强度、伤口处血流速率和伤口处重要细胞因子表达,评价SEMF对于db/db小鼠创伤修复的治疗效果。结果 SEMF在术后第5、12、19天均增加db/db小鼠的创伤愈合率(P<0.05),并降低db/db小鼠的创伤愈合时间(P<0.05);SEMF在术后第5、12、19天均增加了db/db小鼠的创伤组织抗张强度和血流速率(P<0.05);SEMF在术后各时间点均增加了db/db小鼠创伤位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蛋白表达(P<0.05),但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低强度SEMF能够明显加速2型糖尿病软组织创伤的愈合修复进程,而这一效应与SEMF对于2型糖尿病伤口组织的血管新生和微循环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1):19-22
目的:观察应用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64例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应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对照组未应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骨密度值、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再次骨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Harris评分分别为(12.14±1.38)周、(89.42±4.82)分;对照组分别为(13.86±1.76)周、(88.54±4.5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治疗组骨密度平均为(0.728±0.134)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42±0.138)g/cm2,且治疗组术后1年与术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年与术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次骨折发生率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唑来膦酸能明显升高患者骨密度,预防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8):15-18
目的:探讨早期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稳定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按照术后时间分组,术后39个月共28例作为A组,术后9个月以上共29例作为B组。ESWT后每3个月复查X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治疗前以及第3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2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A组在第1、2疗程结束后骨痂生长速度均明显快于B组(P<0.05)。两组有效率在3个疗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0;P2=1.000;P3=1.000);两组第1、2疗程结束后的治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44;P2=0.047),而第3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190)。结论:早期行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可降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长铁  袁旭娟  马勇  邓晓波 《矿产勘查》2010,(1):37-39,F0003
目的探讨壳聚糖/磷酸甘油(C/GP)复合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3个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双下肢髁关节面上共制作3个直径3mm、深3mm的全层软骨缺损,自左到右为:C/GP复合自体MSCs组(A组),C/GP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处死6只,应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评估缺损软骨的修复情况。结果A组术后12周,组织切片显示新生组织中可见大量类透明软骨细胞出现,修复组织和周围软骨整合良好。A组各个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C/GP复合自体MSCs可促进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