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从容量和覆盖两方面采用微基站解决LTE网络深度覆盖问题方案,介绍微基站特点及按照功率进行分类,对微基站产品LampSite、ATOM(原子级基站)、AAU(有源天线单元)进行对比分析,给出微基站产品在解决无法获取站址、局部小范围覆盖弱区、楼宇内深度覆盖等问题的场景中的应用。最后总结出"宏站为主、微基站为辅"的建设原则,微基站定位于局部小范围补盲、难以获取站址区域及室内深度覆盖等场景的补充手段。指出基于微基站的定位方法及特点,在进行微基站建设时,配套建设应相匹配,避免超配。除根据需求使用PoE(以太网供电)远供外,原则上微基站不进行电源保证配置。  相似文献   

2.
随着4G用户的快速增长,传统室外宏站覆盖已无法满足热点区域容量需求,加上宏站站址获取难度的增加,使得采用微基站解决覆盖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微站的引入需求和部署场景,对比阐述了一体化微站、分布式微站等不同产品形态,评估了微站用于补盲场景的覆盖性能,并对微站用于补热场景的频率、重选、切换等参数设置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微站应用和宏微协同组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无线中继(relay)能够解决由于传输无法铺设、宏基站站址物业难以协调、高楼遮挡等导致的覆盖存在盲区的问题.应用实际外场测试与网络仿真两种手段,综合评估室外覆盖、室内盲区场景下中继的覆盖性能.通过分析中继与楼宇之间的距离、中继部署位置高度与室内深度覆盖效果之间的关系,给出中继用于解决深度覆盖盲区时的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区高低层混合居民楼区域作为无线网络覆盖难点,传统宏站无法进行有效的覆盖。本文通过采用“微覆盖、微对打”的建设方式有效解决“高低层混合居民楼”无线网络信号的深度覆盖问题。  相似文献   

5.
Relay能够解决由于传输无法铺设、宏站站址物业难以协调、高楼遮挡等原因存在覆盖盲区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LTE-A Relay系统架构;其次,介绍Relay的分类与回传链路设计;最终,通过系统仿真方法,给出了Relay对于覆盖性能、宏基站吞吐量的提升效果,并给出了回传链路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TD-LTE深度覆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宏站、微小站的特点,研究了当前TD-LTE深度覆盖中的宏微协同的规划策略,并利用典型场景案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闫文斌 《移动通信》2015,(21):85-90
随着传统宏站站址获取越来越困难,Small Cell低成本、灵活部署、快速实施的特点受到运营商的青睐,是实现异构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个场景的Small Cell实际建设,验证了Small Cell的实际效果,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宏站无法应对的问题;总结了通过Small Cell建设Het Net异构网的经验,提供了应用场景,制定了建设规范,为大规模部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的业务和新的容量需求催生了5G的到来。部署5G微站是提升频谱效率、提高网络质量和改善用户体验的有效手段。文章首先阐述5G网络的两个需求:流量需求和业务需求,接着指出了5G微站"宏微协同"的总体部署原则,从延伸覆盖和分摊容量两方面探讨了微站站址的部署策略,以及不同站址场景下的微站设备选择。  相似文献   

9.
深度覆盖在3G网络运营期间就已经深受各大运营商的重视,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改造,各种高楼小区、国际大厦、商场以及别墅群的建设日新月异;各类交通实施,如高速、高铁、地铁、动车的建设层出不穷,这些都对移动网络无线信号的深度覆盖和优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中国电信LTE建设采用1800MHz和2100MHz频段共站址的方式进行基站建设,由于采用高频段组网,LTE FDD无线网络的深度覆盖问题将成为提升网络质量的首要问题。LTE FDD与CDMA2000在工作频率、边缘速率、链路预算、最大覆盖半径等存在较大差异,导致LTE在一些场景中覆盖受限,室外宏站的覆盖远远无法解决新场景下的无线网络的深度覆盖,必须引入深度覆盖手段进行优化解决的的覆盖,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精细化覆盖。文章首先分析LTE与3G网络覆盖差异,其次探讨在多场景下LTE无线网络覆盖如何利用深度技术解决不同场景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殷哲  马哲锐  山笑磊 《移动通信》2016,(5):55-59,64
针对密集城区中传统宏基站组网的覆盖深度不足的问题,介绍了微基站的特点和微基站在深度覆盖方面的优势,给出了微基站在室外覆盖和室内覆盖的应用策略和建议,针对微基站这种高度集成化基站所带来的供电需求、传输光纤需求的挑战,均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微基站引入后的网络优化进一步复杂化也作了分析,最后将微基站组网和宏站组网的投资做了比较详细的对比,证明了微基站应用于LTE组网对于节约投资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形成的特定区域,由于楼房密集巷道狭窄,从无线信号的传播的角度看,就像是一栋巨大的建筑物,单纯增加宏站,无法解决低楼层的深度覆盖问题。针对城中村这个特殊场景,在某地开展不同的室外分布系统实验,并根据实际使用效果,结合理论分析,总结出一套深度覆盖解决方案,并用于指导规划和设计、工程实施、参数优化等工作开展,改善城中村的低层弱覆盖问题,为村内用户提供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提高运营商在城中村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蓝国宁  时锴 《移动信息》2020,(2):00013-00014
传统室分、宏站无法解决超高层住宅深度覆盖的问题,文章研究窄波束天线小微站点,通过精确优化天线角度、小区参数,解决超高层住宅深度覆盖,并且降低干扰风险。  相似文献   

13.
微基站在4G网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运营商在室外宏站建设的基础上,极其注重室内外深度覆盖的建设,以确保网络用户的良好体验。文章论述微基站在4G网络中的定位和价值以及目前微基站的主要类型和产品。研究不同类型微基站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案例及实测效果,有助于运营商搭建合理的异构网,制定合理的深度覆盖建设方案,提升用户体验,确保LTE(长期演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LTE的部署与发展、城市中高层楼宇密集,传统的无线规划方式已无法满足密集城区高层建筑覆盖的实际需要。文章分析了室外宏蜂窝(新建室外宏蜂窝基站)、新建室内分布系统和泄露电缆等不同方式的高层建筑无线网络覆盖方式,分别作了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际网络规划中加以应用。测试结果证明,对LTE试验网基站布局的影响及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日益丰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无线数据流量和信令数量对网络的冲击前所未有,这使得“频谱”和“站点”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左右无线网络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站点密度触碰到无法超越的极限。经过多年的建设,宏站建设密度已经非常大,一些发达地区密集城区的站间距甚至小于米。尽管如此,由于城市环境复杂、业务量大,网络仍面临容量压力和深度覆盖盲区。然而,受邻区干扰机制所限,继续提升宏站密度,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解码无线网络建设新模式扩展宏蜂窝层,提升单站吞吐量以保障移动网络连续覆盖,能有效解决现有问题的HetNet立体分层组网体系,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LTE微基站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LTE微基站特点、阶段建设思路、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LTE微基站典型应用场景和场景分类。并结合宏站与微基站造价对比,分析出微基站应在充分利旧现有网络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网络深度覆盖,作为宏站建设方式的一种有利补充,有效提升立体覆盖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灵通基站资源再利用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实际利用小灵通站资源的经验,梳理各种典型应用场景,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合理利用小灵通基站站址为移动网优化建设服务,解决部分区域选址难的问题,以达到增加深度覆盖、消除覆盖盲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居民小区内宏站建设难度越来越大,且建筑楼宇出现了弱覆盖问题,居民区的投诉率不断增加。此种情况下,应提出针对性的居民区覆盖方案,明确方案编制原则,从而满足居民区深度覆盖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5G时代的日益临近,5G组网策略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在TD-LTE时代基站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如站址选择困难、传输资源获取困难、天面资源紧张、覆盖盲区多等,在5G时代也会同样遇到。因此有必要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分场景多形态设备整体解决方案应对上述挑战。如宏站具有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微小基站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支持多种回传方式、配套资源要求低等特点,通过宏、微结合可有效解决宏站建设普遍存在的选址难、施工难、周期长等问题,达到快速建网的目的;同时通过宏、微并举的组网方式可以提升覆盖的深度、厚度、有效控制干扰。再比如通过研究高铁、高速、风景区等多种不同场景下的覆盖手段,也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覆盖手段的不足。笔者具有多年的无线网络规划和设计经验,通过对多场景下5G网络覆盖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覆盖策略,经过试验表明,以上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5G网络建设加快,深度覆盖问题日益加深,高校校园场景尤为突出,而单一覆盖模式无法满足校园覆盖要求。提出了基于宏站、室分联合的综合解决方案,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覆盖效果优于运营商的要求,并为提升校园覆盖及感知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