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电压等级高,杆塔基础承受的荷载大,采用传统的灌注桩基础,必然需要加大桩身直径、增加桩身长度,这将大大增加土方开挖量,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增加工程造价。因此,有必要开展适用于输电线路大荷载条件下的新型灌注桩基础的应用研究。依托在建工程淮南-南京-上海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工程,通过现场真型试验研究,得到挤扩支盘桩单桩及群桩的承载力性状和变形性能。综合分析试验数据,根据调研及所收集的资料等得出挤扩支盘桩的竖向荷载传递规律及承载性能的变化规律,建议给出适用于输电线路工程的挤扩支盘桩的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为支盘桩在线路工程中的应用提供设计参考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挤扩支盘桩的特点,针对挤扩支盘桩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挤扩支盘桩的承载机理与受力性能,提出应考虑支盘外形尺寸和施工质量等对支盘端阻和侧阻的影响的建议。对某工程基础用挤扩支盘桩单桩承载力检测试验的试验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成桩工艺与承载特性,通过以往的工程经验和理论分析,得出该工程桩基承载力试验预定极限荷载过于保守,并没有得出单桩极限承载力,依此检测结果可能会导致该工程单桩承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沧州滨海软土地基上进行的挤扩支盘桩与等直径灌注桩静载荷试验,探讨了挤扩支盘桩在输电线路中应用的可行性。根据试验结果,挤扩支盘桩具有较大的抗压和抗拔承载潜能,其抗压和抗拔极限承载力比等直径灌注桩提高11%~20%。按不同技术规范所建议的单桩承载力估算公式进行了承载力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分析比较。对规范估算公式和试验结果中桩侧阻力、支盘端承力、桩端阻力在单桩承载力中所占比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规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差异,提出了其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沧州滨海软土地基上进行的挤扩支盘桩与等直径灌注桩静载荷试验,探讨了挤扩支盘桩在输电线路中应用的可行性。根据试验结果,挤扩支盘桩具有较大的抗压和抗拔承载潜能,其抗压和抗拔极限承载力比等直径灌注桩提高11%~20%。按不同技术规范所建议的单桩承载力估算公式进行了承载力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分析比较。对规范估算公式和试验结果中桩侧阻力、支盘端承力、桩端阻力在单桩承载力中所占比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规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差异,提出了其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挤扩支盘桩特点及施工工艺原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其基础放样定位、护筒埋设及钻机定位、钻进成孔及清孔、挤扩成盘及盘径检测、混凝土浇注等施工的操作要点,并对支盘成形设备入孔、定位及支盘挤扩成形等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控制措施。在输电线路工程中使用挤扩支盘桩技术,具有施工操作灵活、工艺简单、成型可靠的优点,能有效缩短工期,减少材料消耗,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在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中应用挤扩支盘桩型的可行性。结合在1000 kV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线路中获得试点应用的有关成果,利用特高压设计采用的挤扩支盘桩计算方法对同等典型地质及气象条件下1000 kV、±800 kV、750 kV、500 kV和220 kV各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典型杆塔进行计算,得出混凝土用量指标,并与采用常规灌注桩设计的混凝土用量对比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挤扩支盘桩能够平均降低直线塔和转角塔的混凝土用量达到25%和28%;对于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随着基础作用力的增大,混凝土用量的节省比例呈波状分布,直线塔总体变化较平缓,转角塔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1000 kV双回路转角塔由于基础作用力过大,采用该桩型已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连续4年实测某滨海电厂挤扩支盘桩沉降,分析了电厂主厂房和烟囱基础沉降及发展特点。通过对软土地基挤扩支盘桩沉降机理的分析,提出了采用半对数坐标法预估最终沉降的方法,并对烟囱的最终沉降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8.
黄瑾 《电力建设》2003,24(8):18-0
扩径支盘桩是在普通混凝土钻孔桩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桩基型式 ,它与普通混凝土灌注桩相比 ,具有承载力高 ,施工工期短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文章阐述了扩径支盘桩的设计和施工工艺 ,并用工程实例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提出了扩径支盘桩在火电厂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推行线路工程机械化施工技术发展,各地已逐渐扩大范围采用装配式微型桩基础。尽管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钻孔灌注桩或挤土预制桩的承载特性、破坏模式等研究成果较为成熟,但在输电线路领域,装配式微型桩基础作为一种新技术进行推广,从成桩工艺上与传统灌注桩或者挤土预制桩仍有所区别。结合室内模型桩试验和现场足尺试桩成果,对装配式微型桩基础单桩承载力从抗拔承载力、抗压承载力、水平承载力以及群桩计算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梳理,提出了微型桩基础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供后续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杆塔基础受力特点,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等技术文件,从PHC管桩基础设计涉及的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桩身抗拉强度承载力、桩与桩的接头方式、桩与承台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PHC管桩应用过程中应重点计算桩—桩接头构件、桩—承台接头构造等部位的承载性能,提出一种桩—承台采用机械连接锚筋的设计方案,并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受力分析,为PHC管桩基础在架空输电线路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一个群桩-土体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同时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对桩周土采用Mohr-Coulomb模型以模拟土体的非线性,桩土接触面则设置了接触单元以考虑桩与土的滑移和开裂,结合某线路实例,根据输电线路中输电铁塔基础的受力特点,进行水平力与下压力以及水平力与上拔力这2种荷载工况下的群桩基础工作性状的分析,得出各根桩大约在桩身深度10 m处所受应力最小。  相似文献   

12.
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常位于地形条件苛刻、地质条件复杂、气象状况多变的地区,这使得大型钻孔设备难以到达施工现场,基坑开挖大多只能采用人工挖掘,但人工挖掘难以挖出变直径桩孔。为了减轻人工强度和施工风险并提高施工效率,提出了一种成孔设备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对当前桩孔钻进施工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用户需求;然后,通过质量功能展开方法从得到的用户需求中发掘出产品设计要求;最后利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求解设计要求的冲突,得到组合式变径成孔设备方案。该方案将实现成孔设备的可便捷拆卸装配以及连续变径成孔等功能,可有效地提高变径桩成孔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相对于人工桩孔挖掘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马宏韬  宋孝俊 《青海电力》2006,25(3):41-42,56
送电行业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铁塔基础承载力趋大,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普通基础难以满足基础承载力要求,灌注桩基础的施工量也在逐年增加。送电线路灌注桩基础除大跨越等少数为群桩基础外,大部分铁塔灌注桩基础采用单桩基础,按送电传统的大型钻机施工,除增大开支外,难以满足对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文章介绍了550 kV蔡白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采用小型钻孔机械成孔的技术及实施经验,为送电线路单桩灌注桩基础施工开辟了新的途径,可大幅度降低施工成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对输电线路人工挖孔桩设置护壁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输电线路人工挖孔桩的成桩特点,利用弹塑性理论对孔壁应力进行分析,推导并提出孔壁稳定性的判据公式,给出免护壁人工挖孔桩的适用范围,得出结论:在强风化岩和中风化岩条件下人工挖孔桩基础可以免护壁;在硬塑黏土条件下,当桩深不大于5 m时,人工挖孔桩基础亦可以免护壁;在可塑黏土中,不论桩的长短,均需要设置护壁。该结论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5.
输电工程中后注浆灌注桩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注浆桩作为2008版桩基规范推荐的一种新型桩基础型式,具有可靠性高、承载力增幅大、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由于缺少参数,无法在输电线路工程中直接采用。通过后注浆抗拔、受水平作用的真型试验,得到了计算公式和计算参数,并对试验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试验数据表明对于输电线路以抗拔受力为主的条件下,后注浆桩比普通桩承载力可以提高30%~50%,造价可节省15%~35%,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受压、抗拔、受水平作用下的参数进行了推荐,方便以后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的电力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对塔基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灌注桩基础尺寸往往需要设计的很大,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输电线路中的推广应用,有效地减小了桩长和桩径,降低了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通过对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输电线路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输电线路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山区输电线路基础施工以人工挖孔工艺为主,存在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的问题,不能满足日趋严格的电力安全生产要求。文中根据20余年的旋挖钻机生产经验,结合山区地形复杂、运输困难、岩石抗压强度大等施工痛点,研制出重量轻、拆装简单、入岩能力强的山地模块化微型桩钻机,并根据山区“土薄,岩厚且硬”的地质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工艺,初步解决了实际的施工难题。所研发的山地模块化微型桩钻机,不仅提高了山区输电线路工程中基础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而且为山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提供了技术和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18.
±800 kV直流输电等效干扰电流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万洲 《电网技术》2008,32(2):81-84
我国现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均以输电线路等效干扰电流Ieq作为直流滤波性能的衡量指标。文章分析了输电线路等效干扰电流值对周围通信回路的影响,结合对多个直流输电工程中输电线与通信线路的相对位置的调查结果,指出:对于特高压输电线路,如果放宽直流滤波性能指标,将Ieq限制在2 200~3 500 mA范围内,并采用4.5 mV作为干扰影响杂音电动势的控制标准,那么输电线与邻近的通信线路的间距应大于500 m,在电力建设方面投入的改造费用增加不大;如果采用1 mV作为杂音电动势的控制标准,改造费用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输电线路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到施工交桩之前, 可能出现设计桩丢失等问题。讨论了在数字沙盘技术支持下进行虚拟交桩的可行性、技术难点以及技术路线, 并试图通过虚拟电子交桩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设计完成后到施工进场前桩位丢失和线路走廊通道中的地物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钟维军 《浙江电力》2010,29(6):57-60
针对架空输电线路中桩基础造价偏高的现状,以软土地基输电线路桩基础的选型和设计为例,通过分析比较,探索最经济的桩基础型式,并指出了树根桩基础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