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本工作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在对A3钢上火焰喷涂马氏体不锈钢2Cr13、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和1Cr25Ni20结合强度的影响,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是在微型计算机上进行的,方差分析表直接由微型计算机打印输出。对火焰喷涂三种不锈钢结合强度试样的断口形貌、热喷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光学金相、电子扫描金相和结合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两轮试验共75个试样的平均结合强度为2.58kgf/mm~2,与国外火焰喷涂目前达到的结合强度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2.
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是热喷涂领域中最先进的技术之一.试验设备为JP5000型超音速喷涂机,基体材料为GH907合金,喷涂粉末材料为CoCrW.试验研究了送粉速率,喷涂距离对涂层质量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试验参数下喷涂涂层的显微结构,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并对试样进行拉伸强度、表面洛氏硬度力学性能测试.试样的拉伸强度达78Mpa,表面洛氏硬度达到81以上.  相似文献   

3.
在钢基体上分别采用电弧线材喷涂和火焰线材喷涂两种工艺制备铝涂层,并对两种涂层的硬度、孔隙率、结合强度、耐蚀性能和磨损性能及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技术在3种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得Ni_5Al-Al_2O_3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镜(SEM)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分别用FM-700型显微硬度分析仪和M-200型磨损试验机测定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用Lviumastat电化学分析系统测试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采用50V-550A/600A/650A电流参数所制备的涂层均呈层片状结构,随着喷涂电流的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逐渐增大、孔隙率逐渐降低,涂层的耐磨损性能提高。涂层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与涂层的孔隙率有关。  相似文献   

5.
《南昌水专学报》2017,(6):96-99
针对水轮机叶片抗磨蚀问题,采用热扩散重熔技术和封孔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获得一种新的高显微硬度、高结合强度和低孔隙率钴铬碳化钨涂层,利用定量金相图谱分析法与普通的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的钴铬碳化钨涂层进行抗磨蚀试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高显微硬度、高结合强度、低孔隙率的新涂层失重量较少,刮削痕迹较为均匀;而普通涂层刮削痕迹集中,涂层破坏严重。通过复合表面处理技术得到的高性能涂层对于叶片的抗磨蚀防护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站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的影响,采用电孤喷涂工艺,基体为锅炉受热面常用材料,喷涂国产高Ni—Cr合金涂层,对比FeCrAl涂层和T91材质,研究高温条件下的热腐蚀实验和热震实验,结合腐蚀动力学曲线与金相分析得到的孔隙率,说明国产高Ni—Cr合金在腐蚀防护上具有良好的性能,为今后电厂采用高Ni—Cr合金热喷涂涂层的防高温腐蚀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站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的影响,采用电弧喷涂工艺,基体为锅炉受热面常用材料,喷涂国产高Ni-Cr合金涂层,对比FeCrAl涂层和T91材质,研究高温条件下的热腐蚀实验和热震实验,结合腐蚀动力学曲线与金相分析得到的孔隙率,说明国产高Ni-Cr合金在腐蚀防护上具有良好的性能,为今后电厂采用高Ni-Cr合金热喷涂涂层的防高温腐蚀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在不同喷涂距离下制备了WC-10Co4Cr涂层,并对其组织结构及耐磨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相组成,并测试了涂层显微硬度、孔隙率;对涂层磨损表面进行了观察分析,探讨了涂层的失效形式。结果表明,喷涂距离对涂层的组织结构及耐磨性具有一定影响。适当增加喷涂距离,粒子由于在焰流中停留时间增加而使熔化程度加大,撞击基体后扁平化现象明显。因此,涂层的致密度、耐磨性、耐腐蚀性都有所提高。当喷涂距离为380mm 时,涂层呈现出较好的耐磨性及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技术在50V/700A工艺参数下制备Ni_5Al-Al_2O_3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为机械结合,涂层呈层片状结构,孔隙率为9.84%;涂层主要以亚稳相γ-Al_2O_3为主并含有一定量Ni-Al化合物以及Ni单质,涂层组织间的硬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纳米WC/12Co涂层在轴流式引风机叶片防磨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分别制备了纳米结构和微米结构的WC/12Co涂层.通过和传统轴流式引风机叶片抗冲蚀涂层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金相结构、结合强度和抗冲蚀磨损性能.结果表明: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涂层性能优于传统抗冲蚀涂层,其中纳米结构涂层性能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11.
在GH635高温合金基材上等离子喷涂NiCrAlY/85Y2O3-ZrO2热障涂层,进行激光重熔,对不同激光工艺参数下的试样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并进行热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4.0J/mm^2的激光能量密度可以得到较好的表面质量,并且具有高于等离子喷涂试样的热震寿命。  相似文献   

12.
1INTRODUCTION Thermalbarriercoatings(TBCs)arewidelyusedintheaerospaceandautomotiveindustriesfor increasedoperationtemperatureofimportantther malcomponentsofsystemssuchastheturbineen gineanddieselengineinordertoachieveanin creaseintheefficiency,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耐候钢腐蚀疲劳试验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耐候钢在腐蚀作用下的疲劳性能,并更好地用于桥梁建设,腐蚀疲劳试验是有效的研究途径.首先,介绍了环境腐蚀等级分类、均匀腐蚀和坑蚀,简述了腐蚀作用对钢材及其疲劳性能的影响.随后,回顾了3种疲劳试验的种类,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腐蚀作用对疲劳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腐蚀疲劳试验包含的内容:试件设计、腐蚀试验和疲劳试验,研究了耐候钢腐蚀疲劳试验.最后,进行了20个加速腐蚀后HPS 485W和Q345CNH钢的疲劳试验,并与自然腐蚀后的耐候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腐蚀环境能对钢材的腐蚀作用产生很大影响,坑蚀作用是导致疲劳裂纹萌生的重要因素;虽然有多种钢材的腐蚀疲劳试验方法,但需要有顺序有层次合理地展开相关试验研究;试件的设计应该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并考虑疲劳过程中试件的能量耗散;在加速腐蚀试验需要合理控制环境条件,保证预期的试验结果;盐雾干/湿交替腐蚀后耐候钢的疲劳强度大幅降低,并且数据离散性更小.在自然腐蚀试验和加速腐蚀试验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腐蚀后疲劳试验到腐蚀-疲劳试验和从小试件到结构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Al2O3作为等离子喷涂的常用材料,以其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本文从原始喂料特征、第二相粉体粒子等方面阐述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并从梯度涂层、多层涂层和后处理(封孔处理、激光重熔等)等角度,对涂层的孔隙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在涂层的韧性方面,主要分析第二相粒子和热处理对涂层韧性的影响,最后对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综合性能良好的Al2O3基复合涂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VO下在不锈钢上热喷涂WC-Co合金涂层喷涂参数如速度和靶距对涂层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其对表面残余应力,表面硬度的影响机理,优选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使用HVOF在不锈钢表面喷涂WC-Co合金形成耐磨涂层,通过使用显维硬度测量和钻孔方法来测量不同加工参数下的涂层硬度和残余应力分布.结果涂层和基体上存在3个区域,在这3个区域内硬度和残余应力完全不同的,但它们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涂层最大硬度并不是在表面,而是距离表面为40μm.结论通过比较不同参数下的涂层力学性能,可以确定最佳加工参数,通过试验发现喷枪速度小,靶矩小,涂层内部残余应力加大,同时显微硬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陶瓷/金属复合耐磨涂层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技术制备陶瓷/金属复合耐磨涂层试样,并对其硬度,结合强度,微观结构和耐磨性等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Al2O3-TiO复合涂层在耐磨性方面好于WC-NiCrAl复合涂层,而WC-NiCrAl复合涂层在结合强度性能上好于Al2O3-TiO2复合涂层。  相似文献   

17.
梯度硬质合金上金刚石涂层的附着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划痕法与压痕法评价了梯度硬质合金上金刚石涂层的附着情况,压痕法对厚度较大、硬度较高的涂层更优越。作为划痕法与压痕法的补充,新设计了磨蚀试验法评价附着力,可有效、直观地评价金刚石涂层刀具例如铣刀、车刀刀尖涂层的附着情况。结果表明,梯度硬质合金能有效地提高涂层与基体的附着力,是很好的金刚石涂层产品基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The functionally graded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FG-TBCs) with 80% ZrO2-13%CeO2-7%Y2O3 (CYSZ)/NiCoCrAlY were prepared us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supersonic plasma spraying (S-PS) with dual powder feed ports system. The thermal shock experiment of FG-TBCs specimens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he automatic thermal cycle device, in which the samples were heated to 1 200 °C by oxygen-acetylene flame jet then water-quenched to ambient temperature. The temperature—time curves of specimens and photographs can be watched online and recorded by a computer during th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ly 1 mm-thick FG-TBCs have excellent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oatings have no any peeling-off after 200 thermal cycles.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es of FG-TBC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analyzed by SEM. Foundation item: Projects(50235030; 90305023)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