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水向北     
<正>人生的很多事情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比如感情,比如朋友,比如职业。每每想起,内心也会平添几分感慨。周末驱车数十公里回到老家。隔壁二爷的院落里,荒草丛生。在堂屋里灰白的墙壁上,一张陈旧的奖状让我肃穆。二爷做村支书多年,印象里那些奖状挂满了多半个墙壁。小时候每次走进他的屋里,那些形色各异的奖状都闪耀着明亮的光芒。那些奖状是干净的、澄澈的,映得整个屋子都亮堂堂的。二爷去世多年,那些奖状亦如二爷璀璨的人生,在岁月的烟尘里渐去渐远。  相似文献   

2.
五溪蛮的人     
周作人说:我们所要知道的还是平常人的平常事,有如邻人在院子里吃晚饭,走过时招呼一下,顺便一看那些小菜,那倒是很有兴味的。他甚至觉得这还比帝王将相传要好要重要,我同意他。  相似文献   

3.
凡事都需要悟性,这话有道理。特别是对那些看似平常、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细品尝,大自然里,到处都充满了哲味儿。也许,人们思考和赞美最多的就是水。与人类最亲近、最离不开的水,的确是一个思想和行动相辅相成得最自然的典范。说起来,氢二氧一组成的水,给我们带来的福音太多了。平日里,谁能离开水呢?有时不吃饭,倘能忍受一下,但是渴却让人不能忍受。  一位朋友,把“水”当成了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和一个成功者的样板。他的这个做法,着实给了我很多教益。最近,他给我推荐了一位叫黑田孝高的日本人写的《水五则》。他说,这个…  相似文献   

4.
一个朋友对我说:"以后别再写那些让自己伤感,让他人凄凉的文字了!"过后,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把那些文字放入了回收站,其实只希望能把当时自己的一段乱乱的心绪和坏坏的心情也通通删除!就像今晚,身在网络里并不想让  相似文献   

5.
《给水排水》2011,37(12)
这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我逆着时光去追逐那份遗失的美好.40年的风雨路程,这一路走来也许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全国水网历经了多少艰辛,耗尽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没有淹没在众多"正规军"队伍里,才能依旧活跃在这信息极大丰富的充斥中.那个曾在他们温暖怀抱下的襁褓婴儿,经历过机遇与挑战,经历过磨难与考验,历练后茁壮成长,如今也将近不惑之年.那些为他丰满羽翼,守护他成长的时代弄潮儿,那些曾经挥斥方遒,力挽狂澜的奋发青年们,现已能在他们鬓边每一朵年华里找到时光逝去的静寂.  相似文献   

6.
正我知道秦淮河是从朱自清、俞平伯开始的。那些绮丽、奢华的句子,至今仍然在我的记忆深处闪光,但俞平伯那句佩弦"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却比那些闪光的句子更闪光。明明是两个人同游、同写一样的命题作文,可是桨声灯影里,俞平伯仍然不忘揶揄自己的老友。那可真是好时光啊,他还不是不食周粟的民主主义战士,他也不是红楼梦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都刚刚在同人中出名,对积弱的国家怀着深爱,又有着似乎永无止境的青春。等我也去到秦淮河的时候,已经是读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二十年后了。当  相似文献   

7.
亦意 《中华建设》2006,(2):28-29
刘加平作为一名教授、博导、建筑师,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放在建筑师们青睐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中,他大胆放弃了建筑师通常的追求,有些特立独行地选择了民居, 这种选择源于他心中装着中国那些至今还住在土房子里的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代中国,正需要更多刘加平这样关注民间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正>在很久很久以前,云贵高原的旁边,有一个叫普照平原的地方,居住着世代的普照人。那儿来了个建筑师欧阳江山,他的胸腔里燃烧着熊熊的理想之火。他来到了普照,看到房子杂乱不堪,意欲造出一座新城来,起名为"明月构想"。他发表了演讲,这场演讲既让人们激动,又让他们警觉,他的到来,与他的所作所为,一次一次敲碎了百姓平镜般的生活……终于,百姓同意大家一起开工,而不借助社会上的捐助。欧阳江山要在那个古老的小镇,建设一个新城,最初大人物们的态度是支持的,但当他把那个小镇说的一无是处的时候,不仅是那些大人物,就连那些平头百姓也产生了他要将小镇"夷为平地"的隐  相似文献   

9.
一颗善良的心灵,才是宽广的心灵。因为没有狰狞的石头竖起奇形怪状的界桩,心灵就有了无限的空间。善良的人会受到恶的伤害。但他不会责怪自己的善良,他也不会责怪别人的不善良,他会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善良的总量还是不够多,留下了空白,恶就出现了,去填充那些空白。他这样想的时候,内心里又增加了一份善良。一个人如果因为自己的善良而受到伤害,就放弃善良,这不全是因为恶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他内心里隐藏着恶。当外部的恶袭来,内心里的恶就开始起哄,内外联手的恶,就这样击倒了善良。不是恶有多强大,而是我们内心里的叛军帮助了恶使之变得强大…  相似文献   

10.
<正>村寨,中华文化最鲜活的细胞美丽中国,美在哪里?老外来北京,最感兴趣的是四合院、胡同;世界看中国,最敬仰的是那些民族特色村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歌舞艺术、民俗节庆……因为它们遥远、神秘、稀少、陌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哪里?——悉数"活"在千千万万个大美村寨里。村寨,是中华文化最鲜活的细胞,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完整的生态与生活体系,是文化、传统、艺术、历史、精神的最后庇护所、栖息地。只有在村寨里,传统文化才是活态生存的。离开了村寨的滋养,它就只是故纸堆、博物馆里"死"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徐健,是一位把镜头聚焦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和自由撰稿人。他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期间他就是学校环保社团“山诺会”的活跃成员。目前,他正致力于抢救性地拍摄那些中国特有的、最濒危的,却很少受人关注的物种,并力图通过他的影像和行动,推动对这些中国宝贵自然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长安,绝不是一个缺乏地形的城市 我初次乘坐列车,驶过火热的渭原的那些年,西安还没有来得及启动轰轰烈烈的改造,也没有建起密密麻麻的高楼,地形依然是城市天际线里最可见的要素,我有幸"看见"过这样的长安——要知道,这实则是这座城市记忆的核心部分.至今,你走进老城内的回民巷子,那些未经触动的地面还记得住最初的长安.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七日下班后马上拿起王杰同志的日记,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息。王杰同志临危不惧,在生死的关头,断然决定牺牲自己,掩护同志。是什么力量鼓舞他这样做的呢?在他的日记里,我得到了最响亮地回答:  相似文献   

14.
<正>一片片鱼塘,纵横交错;一畦畦桑树,青翠欲滴;一船船新丝,在碧绿的河涌里穿梭……这是桑基鱼塘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岭南大地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农事诗。清代顺德诗人张锦芳在他的《村居》一诗中曾这样描绘家乡的桑基鱼塘景色:"生理朝来  相似文献   

15.
余先生今年42岁,在某机关会计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他经常对别人说,看着那些数字就头疼,甚至不愿意上班,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工作倦怠症。笔者曾对60名38-48岁,在同一岗位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所谓“白领人士”进行调查,有类似情况的高达46%,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祝贺莱文教授出版内容全面的水工建筑物闸门和阀门这本书籍,满足了该专业长期的需要。在完全缺乏该课题的书时,人们不得不依赖那些大坝工程技术书里的资料及水力学手册和那些在专业会议上的论文。该书第二版里提供了在短期内该书已被所有涉及闸门和阀门的人所接受并为他们所用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情洒水利     
手捧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于秋春最强烈的感受是无比充实。在水利战线的20多年里,他凭着一股执着的追求,走出了一条由临时工到水利技术专家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李默 《中华建设》2011,(5):34-35
在巴塞罗那这个城市迷路是很正常的,以前用google earth看巴塞罗那,就很震惊于那些千人一面的街区模块。而当自己站在这里,惊叹它悠久的同时,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有人说巴塞罗那是一个妙龄少女,她热情似火,多情如歌,不经意间你就迷醉在她最迷人的眼波里;也有人说,巴塞罗那是成熟风情的妇人,魅力四射,韵味十足,举手投足间便轻易俘获你蠢蠢欲动的心。  相似文献   

19.
年年有鱼     
正腊肉、盐菜与鳝鱼稻田里的秧苗一转青,蹦跶在水里的青蛙就开始鼓噪起来。青蛙一鼓噪,那些沿着秧田四下悠转的人们,心里、手里也就跟着开始变得不时痒痒起来。那是一些日夜都闲不住的人们,正在巴望着稻田里的鳝鱼一天天长大变肥,到了晚上,好点上灯火、带上家什去"叉夜货"哩!按说,稻田里的那些鳝鱼,常在泥水里四下乱拱,滑溜溜的,是没法用手去抓的。即便是用手去抓得着,也免不了要毁坏一些刚刚转青的秧  相似文献   

20.
正金格里奇回到巴基斯坦不再是为了寻找那些怀俄明哺乳类动物的源头,而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巴基斯坦古鲸。他再一次在桥拉其附近进行挖掘,但只找到一些鲸类牙齿的化石。这些化石当然很重要,它们就像那些曾给了范瓦伦灵感让他将其与鲸联系在一起的中兽类化石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